很长时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校内作业数量过多、不堪重负,校外培训异化发展、失控失管等问题,让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压力。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中小学学生课后作业、校外培训、课后服务等作出明确规范,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2年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共青团、总工会、妇联、青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为新时代群团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双减”之后,校外补习、培训减少了,孩子们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就多了,校外教育活动阵地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那么,如何构建强有力的校外教育活动阵地供给,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筑牢思想政治之基?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徐晓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双减”政策后全面提高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阵地供给的提案》中介绍,从实际情况看,加强校外教育活动阵地有效供给急需跟上。
一方面,公立校外教育活动阵地供给不足。政府、群团组织主办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机构总量不大,地区分布不均,发展程度不平衡,且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也没有设置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内容和项目,降低了校外教育活动阵地的吸引力和参与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民办校外教育活动阵地服务质量高低不一。市场化的校外机构目前作为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主体,存在价格较高、价值观引导普遍不足的现象,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日常活动。
对此,徐晓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公立校外教育活动阵地建设。要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少年儿童校外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支持保障;加强公益性活动阵地建设,在已有阵地建立少年儿童固定活动场所;扩大功能辐射区域,重视社区、农村活动阵地建设。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阵地,都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统筹指导、日常监管,面向少年儿童广泛开展实践教育;推动建立校外少先队组织,开展相关少先队活动。
三是加强公共财政保障。将公益性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阵地建设、运营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对经济薄弱地区予以一定倾斜扶持;加大国家彩票公益金对各系统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阵地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