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实践» 井冈山考察系列报告之三-陈超

井冈山考察系列报告之三-陈超

亲走井冈路,体悟井冈精神 

基础部 政治理论教研室 陈 超

      说是“亲走”,不过是坐着旅游车,游览了井冈山的红色教育基地。即便是如此,当我真实地踏上这块曾经书写中国历史新篇章的革命胜地时,仍然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而且这种体悟,是随时随地,油然心生。 

      井冈山之于我,从来都只是出现在书本上。作为历史老师,这几个字更时常萦绕在字里行间。因此,我对井冈山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得益于今年暑假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各高校的两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对经济落后和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增强感性认识,我和我的同事们才有机会都是第一次登上井冈山。我们将第一站选择了这里,足见大家对这个中国革命的摇篮都充满了期待已久的向往。而且,我可以肯定地说,大家都认为不虚此行。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因为是山区,所以火车在穿越了几个颇为狭长的山洞才来到井冈山火车站。回望火车刚刚穿越过的大山,我总会感叹开山工作的不容易。也许在现如今的条件下,开山修路虽不算是难事,但毕竟是需要大费周章。想像在八十年前,在无路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工农革命根据地,则必定经历了千难万险。据说,毛泽东第一次上井冈山走了一个月,而我们只坐了不到一天的火车。 

      刚走下火车,一下子就被井冈山火车站吸引住了。听说这个火车站是近两年才竣工的。不多的轨道,整齐排列。长长的站台,洁净清新,甚至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站台周围并无遮挡,直接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青山绿地。在这里,天是湛蓝的,云是透明的,让人觉得宁静安详,映衬得这个本应该喧嚣的火车站在大山的怀抱里似乎也安宁许多。虽然阳光炽烈,却仍然让我们感到无比清爽舒畅,一扫因火车晚点所带来的不快。 

      因为不舍,我们成为最后离开站台的乘客。搭车前往我们住地的路上,全部是平坦的柏油路,因此虽然是山路,仍然很畅通。大约四十分钟的车程,来到了海拔八百多米的茨坪。现在的茨坪是座美丽的山城。这里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遗址群、北山烈士陵园、井冈山干部学院,有民居、街道、店铺、饭店、宾馆等等,还有城中央的挹翠湖公园,绿荫如盖,湖平如镜,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在八十年前,这里则是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的茨坪成为整个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由此从这里开始。我们今天就是怀着朝拜的心情,亲走井冈路,既回顾历史,又涤荡心灵。 

      和当地的几个老表攀谈,才发现原来他们都姓李,算是红军的后代,祖辈名叫李子青的曾是当年这个地区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此人在地方志上也有记载。这是他们颇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李姓家族的这几个人,从年近七十的老者,到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都能够讲上几段井冈山的故事。虽然大多也是他们听来的,但是却都绘声绘色。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的老百姓们对井冈山的故事都很熟悉,任谁都可以说上一段。这种传承让我惊讶,也有些许感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这里山水人情的了解远比书本上来得真切和生动。这应该是口述史学的最初源泉。学历史的人,真的应该到历史发生地走走,去听,去看,去感受,会将理性认识提高到另一个境界。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我们在老表建议下的第一站。从我们的住处,步行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走在干净、平坦的“红军路”上,想着当年红军们一定不会如此舒适,很快就看到庄严、大气的井冈山博物馆矗立在挹翠湖旁。红色的盖顶下是朱德亲笔题写的馆名,十分醒目。今天的井冈山博物馆是2007年才开始对外开放的新馆,与旧馆相比,增加了更多的资料、展品和现代化的陈展元素与高科技手段。我随着馆内每隔半小时一次的义务讲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全方位了解了井冈山斗争两年零四个月的光辉历史,包括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和井冈山道路与井冈山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博物馆通过历史照片、文字、文物、艺术品,还有声光电的场景复原,构成多维立体式的效果,将重点、亮点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游客面前,突出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视觉的冲击力。我记得,听到朱德夫人伍若兰的英雄事迹时,人们在她的画像前,久久不愿离去,人群中发出嘘唏之声,有感叹,有惋惜,有憎恨,感革命道路的艰难,叹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惋惜这宝贵年轻的生命,憎恨敌人的野蛮残忍。我还记得,在《八角楼灯光》场景前,与众人一起凝神观看运用幻影成像真人比例的动态演示。随着那影像、那声音,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八十年前,来到了毛泽东和贺子珍的面前。那种意境让我有种触手可碰的真实感。我想,这种逼真地表达方式会让所有游客真的将这段历史入耳、入眼、入脑了。 

      博物馆的内容极其丰富,值得细细体会,慢慢研究。我想,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在有了这样一个对井冈山斗争史全面的了解之后,我们又参观了黄洋界纪念碑、黄洋界哨口、工事、营房,看到了红军当年挑粮的歇脚处,游览了大井毛泽东故居、小井红军医院、北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等。这些名词或多或少都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出现过,但真的到实地考察之后,则又丰富了它们在我心中的历史。这些景点都竭尽所能地恢复着历史的原貌,不遗余力地用各种形式展现先烈们的光辉形象,诉说井冈山道路。所有的这一切,将我曾经熟悉的历史还原,使它们变得更立体、更真实,能让我更深刻体会历史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脑海中充盈着一幅幅画面。我感受着,体会着,慨叹着。这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最好诠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共产党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在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旗帜的同时,毛泽东能够审时度势,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远离中心城市,人烟稀少的井冈山地区,开辟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一条新路,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前车之鉴。只有具备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才会有如此的气魄和胆识。开创什么样的历史,也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境而定。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国的革命不再适合效仿古今中外历史上在城市暴动夺取胜利的模式,而是需要保存实力,积蓄力量。这次走进井冈山,真切地感受到这儿的地理环境正是适合了当时的需要。罗霄山脉绵延不绝,数不清的山峰高耸入云,苍松翠竹,绿树成荫,更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直至今天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遥想当年,山路崎岖,植被繁盛,正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如今似乎才更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革命新道路是从井冈山开始。 

      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天然的氧吧,是盛夏消暑的好去处。对于八十年前的中国来说,则是把双刃剑。交通不便,给养不足,给本就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又受敌人经济封锁的根据地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以往都是从书本里了解当时的艰辛,今天才真真实实地感受了一下。 

      我们坐着空调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往各个景点。路虽然平整,但山路的九曲十八弯常令车上的我惊呼不断。当看到红军当年挑粮的小路时,我不禁汗颜,这是一条怎样的不平之路,留下了红军官兵的多少足迹。由于路途远,山路难走,挑粮需要早上下山,晚上才可回来。“朱德的扁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虽然不比打仗轰轰烈烈,却也是井冈山斗争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困苦与艰难。我虽未能参与和见证,但今天重回历史发生地的时刻,感受又多了一重。 

      这一路上,我们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井冈山的美丽,同时也感慨着井冈山斗争的艰苦。我心中最多出现的两个词就是简单、简陋。红军的衣食住行都非常简单,甚至说是简陋。即使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只是蓑衣、草帽、粗布衣裳,更不消说其他的红军战士了。我印象特深的是在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看到的公卖处工作人员用过的一个水缸。看到它时,我不禁有所疑问,这个水缸真的能盛水么?我想没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在今天看到这个实物的时候都会打此问号。看着这个水缸实在不像具备装水的功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土坑,而且还凹凸不平。但这个水缸真的就是当年的原物,显得弥足珍贵。我不得不相信历史,不得不感慨红军生活的艰苦。 

      以前常听“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光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的歌谣。今天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还有野菜已经成了大小饭店必有的特色。现在吃起来,也并没有觉得特别难吃,那是因为今天的做法和其他调味料已大不相同,而且对于我们来讲也只是偶一为之,只能算做是尝个新鲜。如果真的如红军般天天以此为主食,想必这些饭店老板早就赔本了。在井冈山旧址群,我们还看到了有工作人员在现场编草鞋。草倒是黄的,但却不是软的,拿在手里有扎扎的感觉。当年能够穿上这样的草鞋已算是幸运的,很多红军只能打赤脚。虽然今天的体验已经比当年的条件改善得多,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歌谣显示的不过是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然也是他们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井冈山军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保卫着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斗争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这次战役的胜利,饱含了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他们修筑战壕掩体,布设檑木滚石。留在家里的男劳力就从砍竹到削制、用锅热炒,再挑到规定的山上埋设,将有名的“竹钉阵”一条龙包干到底。妇女们也没闲着,而是负责煮饭,把饭菜送到黄洋界。在地方武装和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以“空山计”击退了敌军。毛泽东曾说过,如果没有民众的倾力支持,两个连的红军怎么能战胜敌人的四个团。如同这场“边界名战”一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是依靠群众才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在井冈山斗争史中,井冈山的人民的功绩不可磨灭。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和井冈山人民凭什么能够开辟出史无前例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呢?我想是坚定的信念。正是由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才可以让他们在革命过程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依然毫不动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坚韧与坚持,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才保存下来,并有了燎原之势,最终取得胜利。 

      在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中,我还注意到有不少女性,像贺子珍、伍若兰、曾志等等。她们从前被提及起来,多是因为与领导人的红色情缘,往往忽略掉了她们自身都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们年轻、美丽、坚强,为革命事业付出情感、家庭、孩子,甚至牺牲生命。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在晚年时对女儿说过的话很好地诠释了她们的心声:“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几天的井冈山之旅,一下子丰富了我们曾经了解的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的历史,得知了更多的历史细节,认识了更多的英雄人物。井冈山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绿色是山林,红色是历史。井冈山精神不再只是从文字到文字的总结,而是切切实实的感悟和体验。井冈山精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一种浓缩,叙述的是井冈山道路,也正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历史需要体验。这是我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们灌输的理念。今天我的所行所感正实践着我的这句话。我想,在以后的历史授课当中,我会从史料文字中体会出其背后更多的内涵,我会更加理解井冈山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中的份量,我会更加充满激情,会用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受井冈山精神,并使之在今天的建设大潮中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