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以私营制衣加工行业农民工为例
调查时间:2009年8月5日—8月25日
调查地点: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云汉布行工业区
调查内容:从某一代表行业入手,以调查问卷和个例访谈为主要方式,从文化消遣、文化消费、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揭示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特点。
调查目的:不仅要指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更要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权利。
农民工,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不带任何贬义,只是对农村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统称。如今,农民工遍布各行各业,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血汗,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其精神文化生活还处在较低层次,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本次调查的出发点。
为了使调查更有针对性,笔者将调查对象锁定在私营制衣加工行业,调查地点选在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中山市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毗邻珠海、澳门,对望深圳,是珠三角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沙溪镇在中山市西区,被誉为华南“休闲服之镇”,这里汇集几千家制衣加工厂,从业人员达9万多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就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笔者的父母正好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型制衣加工厂,有7年光景,使笔者能够深入了解制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本次调查选取6家中小型私营企业为样本,共发出调查问卷185份,实际有效问卷174份,回收有效率为94%。被调查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内陆为主的省份。这些被当地人称为“打工仔”、“打工妹”的农民工中,女性工人居多,占67.7%,符合制衣行业的性别比例特点。已婚农民工占多数,大部分人自己租房住,少数住在工厂安排的集体宿舍。以下是具体调查情况:
一、 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及特点
1. 文化消遣
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主要是:看电视(60.4%)、睡觉(45.7%)、打牌(42.6%)、聊天(35.9%)、逛街(33.9%)、看书(28.6%)等。可见,农民工文化生活主要集中在花钱不多或根本不用花钱的看电视、睡觉、聊天上。尤其是看电视,已成为大多数农民工了解国家政策和内外时事的主要渠道。在喜欢的电视节目方面,电视剧成为农民工的首选(48.8%)。此外,84.7%的人没有去过当地电影院,多数农民工选择在电视上看电影,少数会租碟看。除了把看电视作为主要文化生活,男女农民工还有不同的消遣方式。男性农民工更爱打牌,看书读报和睡觉的也比较多;女性农民工则更喜欢逛街或逛商场以及聊天,打牌的也有,但不如男性农民工普遍。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当地流行一种称为“买马”的娱乐方式,类似体彩,但它实际上是香港的六合彩。被调查的每个工厂都有一些男女农民工参与其中,他们把这种博彩当成一种集体游戏,也当成一种风险投资。有的人只是玩玩而已,有的人却深陷其中,甚至倾家荡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某些农民工的精神空虚。
读书看报也是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喜欢的书籍类型来看,男女农民工存在差异,男性农民工对历史政治类书籍最感兴趣,其次是报纸和杂志;女性农民工则最喜欢看杂志,像《知音》、《家庭》一类,其次是消遣小说和其它。从拥有的书籍数量看,27.9%的农民工竟没有一本书,或者称自己平时几乎不看书,只有26.5%的农民工说自己的书在“5本以上”。从购书的途径和意愿看,40%的农民工选择廉价小书店或二手书店,还有一些人从同事或朋友那里借,少数租书或从地摊上买,而愿意到市区大书店买书的还不到9%(图一)。
农民工的手机拥有量达93.7%,几乎人手一部。没有手机的农民工一部分是因为年龄偏大(大都在50岁以上)不会使用,少数是因为一对夫妻共用一部手机,个别是因为不识字。对手机的利用,绝大部分农民工用来接打电话,有一些中年农民工还不会用来接发短信。而在年轻农民工那里,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经常被用来听歌、拍照、上网、聊天等。
除彩电和手机外,其它文化产品如收音机、VCD或DVD、MP3或MP4、相机、电脑等,都没有的最多,占农民工人数的28.2%,多数拥有其中之一,少数拥有两样及以上。VCD或DVD作为一种相对传统和便宜的电子产品,在农民工群体中比较普及,拥有量最高,占24.7%,紧随其后是相机、收音机和MP3(包括一些手机自带的拍照、影音和网络收音机功能)。而拥有电脑的打工者就非常少了,只占5.8%。总体上,对这些相对昂贵的电子产品的拥有量也是年轻人居多。
2. 文化消费
收入是影响农民工生存状态的主要因素,也是文化消费的前提。调查显示,私营制衣行业的农民工(个人)每月的工资并不低,大多数集中在1000—2000元(58.2%),这部分主要是手艺一般的工人;也有一些人能达到2000—3000元(29.5%),这部分主要是手艺熟练的工人和底层管理者如工序组长;3000元以上的就很少了(6.9%),这部分主要是手艺很好或经常“抄更”(正职之外的兼职)的工人,以及高层管理者如车间师傅、厂长,他们都属于制衣工人中的精英阶层(图二)。
农民工的文化消费,50元以下的占60.4%,还有13.8%的农民工根本没有文化开支,可见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受收入水平制约,多数处在相对匮乏状态。此外,农民工的文化消费还受年龄的影响。调查显示,该地区制衣工人以青壮年为主,18—45岁的人数占绝对优势。一般来说,45岁以下的青壮年精力旺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比较强烈,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递减。调查发现:45岁以上的农民工文化需求种类偏少,满足于聊天、睡觉、看电视、打牌等简单方式,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乏味。31—45岁的农民工则有更多文化需求,他们在工作之余还会看书、逛街、听歌等。
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工其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初中以上的学历(初中占69.2%,高中或中专占27.4%,无大专学历),作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比较“前卫”,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更强。他们有更强烈的文化生活诉求,更加关注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比中年农民工的生活压力小很多,跟中年农民工“节俭”的消费理念不同,青年农民工个人文化消费占了生活支出的很大比重。他们除了传统的看电视、看书、聊天外,还普遍接触了互联网,平时他们就通过手机上网或去网吧进行聊天、交友、听歌、看视频、玩游戏等等。除了经常去一些电玩城、旱冰场,他们有时还会去电影院、KTV、酒吧等更高级的文化娱乐场所,偶尔还会出去短途旅游。有的还主动参与到当地举办的多种文化活动中,不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旁观者”。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文化消费观念已经呈现出代际转型的特点。
3. 文化心理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民工能在心理上接受或认可自己的角色,积极投入到打工生活中去,心态较为平稳而务实。以挣钱为目的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对于当前文化生活,一部分人持“基本满意”的态度(30.8%),但表示“不满意”的农民工更多一些(37.3%)。他们意识到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希望工厂能给予人性化的管理,如适当增加节假日时间或尽量缩短加班时间,使工人有更多文化生活的时间(图三)。
对于身份感受,当问及“跟本地人相比,感觉是否受歧视”时,仍有一部分农民工表示“受歧视”(34.2%),更多人则表示“没感觉或说不清楚”(53.0%),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受到平等待遇”(17.8%)。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工还是没有在城市找到归属感,他们默默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却仍感到自己是“都市外乡人”,没有真正被城市接纳和认同。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种多样,但其文化生活总体上还处于不丰富的状态,并呈现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受教育程度差异三大特点。
二、 农民工文化生活影响因素分析
1. 经济收入
私营制衣工人每月的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虽然并不低,但对于65.3%的已婚有子女的农民工来说仍有不小生活压力。为了孩子上学,46.2%的夫妻双双外出务工,19.8%的夫妻外还带着子女一起生活。这些农民工家庭在住在城市,每个月扣除房租、水电、伙食及零用开支,子女的教育费和抚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除开这些便少有剩余。对大部分农民工来说,他们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挣很多钱补贴家用或走上富裕。多数低收入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还停留在“生存资料消费”,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对于文化生活这样的“发展资料消费”或“享受资料消费”还难以形成有效的需求。因此,受收入水平的局限,他们不会对“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文化消费投入太多,甚至认为那是一种奢侈和浪费。
2. 文化观念
从文化角度看,一方面,农民工与城市有隔阂。他们生活在城市,主要的社会关系却在乡村,“根”还留在乡村。他们不同于传统农民,也不同于现代城市人,成为徘徊于两者之间的“边缘人”,这对他们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存在着乡村和城市两种消费观念的冲突。乡村消费文化以“节俭”为特点,我国勤俭节约传统观念在农民工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大都量入为出,“储蓄先行,消费滞后”。这种奉行“节俭”的乡村文化与崇尚“消费”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制约了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发展。
3. 工作性质
私营制衣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平均在11—12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可以享受的节假日也很少。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时间大大压缩。大多数农民工在工作之余最需要的就是休息,恢复体力,所以睡觉成为很多农民工最喜欢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制衣工人的工作状况导致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培育文化需求。农民工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大多为私营或中小企业所雇用,这些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一样,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他们只希望农民工提供更多劳动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但调查发现,也有少数私营工厂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些文化服务,如时常在车间里放音乐以提神怡情或允许工人边工作边听广播等。
4. 市场导向
当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大都以盈利为目的,许多农民工作为低收入阶层,一般为市场所忽视。很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设计都超过的普通农民工应有的消费承受能力。现在一本比较便宜的杂志也要3—5元,这足够普通农民工一顿饭的费用;一场电影一般为10—20元,这甚至超过了普通农民工一天的生活费;一场音乐会一般在200元以上,普通农民工如何消费得起?市场本身的趋利性和文化生活的高消费,已经将多数农民工排斥在外了。
三、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收入水平,但要让工厂适度调高工人工资并不现实。“想有更多文化生活,但闲暇时间太少”是农民工抱怨最多的问题,而要让工厂压缩上班时间似乎也不太可能。这就特别需要国家的外部支持和政策引导。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农民工的生产安全;切实保障《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使其在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得到保障,尽量免除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逐步消除户籍歧视,使农民工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让他们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文化孤岛”现象。
2.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的制衣加工厂大都集中在工业区,内部几乎没有文化基础设施。工业区附近挨着较大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一些免费的公共场所如文化广场和商业街市,是农民工常去的地方。而像KTV、露天酒吧、健身中心等高档公共文化场所,普通大众消费得都很少,更别说农民工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因为大部分农民工都住在工厂附近,生活在工业区内。社区管理处可以在人流较多的广场设置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如健身器材、阅报栏等,这样可以为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提供更方便的服务。中山市作为伟人故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些收费的公共文化场所如孙中山故居、中山市博物馆等都可以适当免费对外开放,让一般农民工也能享受公共服务。
3. 加强多种文化服务。中山市近年来一直推行“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以“流动文化”宣传服务为方式,通过现场免费图书借阅、艺术漫画流动展板、中山文化名人流动展板等,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中山市还注重广场文化建设,沙溪镇每逢周末都有集体健美操表演或歌舞表演,但参与者主要是当地居民,广大农民工只是观众。鉴于此,应该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农民工参与到周末文化广场中来。文化工作者也应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地方电视台除了播出招聘信息,还可以开辟一些农民工题材的节目,如对农民工的走访报道,使大众传媒更贴近农民工生活。中山市团委还通过表彰“优秀外来务工团员”,对成绩突出的农民工给予精神鼓励。这些都可以看出,整个社会为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而做的多方面的积极努力。
四、 结论
农民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群体。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不仅影响着身心和谐,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以私营制衣加工行业的农民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贫乏,并呈现出一定差异性。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靠国家、社会、社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也要靠农民工自身观念的转变。
[参考资料](主要来自http://www.cnki.net)
季东东:《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的观察和思考——以福州为案例》,华中师范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10月。
张传玉、夏国锋:《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与供给呈现双低态势》 ,2006年。
陆继锋、夏国锋:《关于农民工文化生活及其层化现象的典型调查》,2006年1月。
刘启营:《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及改善对策》,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