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实践» 暑期实践说——推广劳动教育,争做崇劳青年

暑期实践说——推广劳动教育,争做崇劳青年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曾讲,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国情,在实践中探寻方向,同时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聚焦劳动者,关注劳动实践。

    2020年暑期,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的6名同学组成一支实践团队,与劳动者对话,记录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情怀,同时在探访劳动者的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在实践中感悟劳动魅力。下面我们跟随他们的记录走近身边这些不平凡的“小人物”。

 

  

  实践过程

  1、青春点亮千家万户

    ——发电厂锅炉检修工人的十年

  2020年是李力在山西国家能源集团神头第二发电厂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当年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份工作的收入在当地算是中上水平,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对于工人们而言,夜里被电话惊醒,处理生产现场的各种问题已经习以为常,在工作中,他们需要操控、检测一台台大型设备,稍有失误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节假日更是要小心谨慎,重大节日需要他们保障电力供应,每到那时,生产一线尤为紧张。因此他说: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孩子已经一年级了,我还没有过一次接他放学。

  

  

  工作中他是认真细心的技术员,是厂级劳模,生活中却是粗枝大叶的丈夫,家中大小事务只能让妻子处理。他说:其实生产线上的同事们都是这样,虽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机器,但是有时想到首都北京也有一盏灯是我们点亮的,就觉得工作还是很自豪的。

  

忙碌一天的工人傍晚下班

  

  实践感言

  这里像李力这样的电力工人这里有1600人左右,全国则是有成千上万,他们在风华正茂时走进艰苦的生产现场,慢慢在当地扎根落地,成家立业,几十年如一日用青春点亮城市的夜, 送去千家万户的温暖

(田菲同学采访记录)

  

  2. 青丝励志勇敢逆行

    ——援鄂医疗的青年医生

  李磊是北京医院一名普普通通的外科护士长,她像每一位医护工作者一样早出晚归,悉心照料着每一位患者。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主动请缨,加入了北京医院第一批抗疫援鄂医疗队。

  采访中她向我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湖北医疗人员、英雄的湖北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故事。“到达武汉以后,在不到24小时之内整个病区所有病床全部收满患者,开展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抗疫期间他们收治的病人平均年龄是在60岁以上,其中他们收治的最大年龄患者是92岁。对于老年的新冠患者,他们不仅要救急也要治缓,因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李磊护士在武汉

  “万千感谢,不及您的健康,赋予我的荣光。这是我看到一个个经我们的照顾平安健康走出医院的患者眼泛泪光对我们表示感谢时最想说的话。”李磊依旧清晰的记得每一位患者离开医院离别时的场景。

  新冠无情,人间有爱。2020年4月4日15点47分北京医院回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接管病区清零。151名队员,奋战71个日夜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他们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最美的责任。

  家中的牵挂,同事们的叮咛,领导们的嘱咐,使每一位援鄂医护工作者充满了力量。

  

李磊护士返京

  

  实践感言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疫情中有无数的平凡人让我们泪目,有人为吃不惯米饭的援鄂医疗队送去10万个大馒头、有人为酒店医护人员送去最新鲜的蔬菜、有人为医护人员送去爱心午餐、有人捐出自己费劲周折买来的口罩、有人专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无数平凡人用自己的力量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国难当头,举全国之力共克时艰是每个中华儿女在国难面前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全中国各个阶级不同身份的人们都拧成了一股绳,齐心与病毒对抗,尤其是广大青年,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疫情防控人员一起,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类的考卷交出的一份完美的答案,证明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肩膀拥有强大的力量,我们承担得起社会责任!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广大青年犹如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更应当不遗余力获取知识,最终能够为祖国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靖淑同学采访记录)

  

  3、奋斗推动梦想成真

    ——医学生的导游之路

  吴婧是去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而今年是她成为导游的第一年。接受采访时,我问到:为何想到做这份工作?她表示: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热爱,首先自己很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特别愿意与人交流、导游这份工作能让她接触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其次她希望通过导游这人份工作来锻炼自己与人相处沟通交流的能力,她认为不管做什么行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不断学习的。

  

采访实拍

  

  导游这个行业入职门槛低竞争压力大要想优秀必须非常努力。对于她来说、这份职业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从而让旅程变得更有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最后,他表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能还是会从事医学专业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经验让她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颜色,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吴婧导游工作情景

  

  实践感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吴婧这样用奋斗去书写着青春与梦想的华丽篇章。

(汤迎同学采访记录)

 

  4、努力成就美好生活

    ——师范生的国企生活

  徐粒是毕业多年的天津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据她而言,曾经她想成为一名光荣的老师,教书育人。但是生活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让她改变了曾经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她认为在任何普通岗位其实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造就美好生活。

  

  

  徐粒表示,在她所在行业领域平常工作兢兢业业,技能在逐渐掌握,所工作的内容是冗杂却有意义的,同时她认为现代知识与新技术对她从事的岗位工作具有意义。新时代的科技让我更高效的完成工作。同时她讲,学无止境,还是需要继续学习互联网的技术,毕竟这是今后主要应用的工具,时代在进步,我们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应该自觉提高自己。

  

  实践感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觉悟,平凡劳动者也能创造美好生活。

  (王艺瑞同学采访记录)

  

  5、不平凡的小微企业员工

    —— 不忘初心的坚持

  李飒在行政的岗位已经工作了些许年了,她伴随着这家公司的成长一步步走来,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公司的行政工作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行政工作却链接着一家公司的各个部门,维持着公司的正常运转。也许许多人不重视行政的工作,但是在李飒的眼里行政的工作却不是外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李飒在工作中中一直坚持着一丝不苟,为整个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服务着,员工们有什么问题也总是会找到李飒。李飒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别人的容易,反而更加的琐碎,需要更多的耐心。

  

  

  李飒认为不论是技术岗位,还是行政岗位,都在自己的岗位发着光和热,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用劳动支撑着公司的运转。在每一个公司中的行政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着,支撑着每一个小微企业的发展。

  (霍凯迪同学采访记录)

 

  

  6、维持社会运转的小小螺丝钉

    ——普通人的劳动情怀

  2003年,晓燕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在北京求学四年的她一毕业,就带着满腔的思乡心切回到老家内蒙古鄂尔多斯,做人事管理工作。在这一望无际的高原上,晓燕选择用热情与知识回报这片土地,渴望用劳动与实践改变自己与家乡的未来。自入职以来,她十七年如一日的用行动付出,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她都源源不断的散发自己的劳动热情。虽然在预约采访时,她犹豫再三,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普通,但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没有一份工作不值得尊重。

  社会像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机器,维持正常运转的不是高精尖的部分,而是每一颗像晓燕一样的螺丝钉。散发劳动之光的不是只有犹如灯塔版的大国工匠,普通如晓燕这样螺丝钉般的劳动者才是劳动情怀的基石。

  (奇禹德同学采访记录)

  

  实践总结

  外出访谈的这几天,小组还采访了许多劳动者,有做学术研究的大学教授,也有扎根基层的生产工人,有冲在疫情一线的医生护士,也有时刻待命的解放军战士,有的工作危险复杂,有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平淡,有人在舒适干净的写字楼办公,有人在烈日下不停奔走。

  我们耳边不乏这样的声音“医生、老师才是最好的职业” “没有铁饭碗就不是好工作” “做那样的工作没出息”,但我们所见所闻告诉我们的是: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职业都是被社会需要的,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只要付出劳动就是光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底色,是中华儿女的优良作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看不起基层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