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团总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根据北京市委有关安排和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要求,校团委组织开展“青年服务国家”2024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二、活动时间
2024年6月至9月
三、参与人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
四、活动内容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结合团中央、团市委有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部署,发挥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引入“揭榜挂帅”工作机制,立足首都,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京津冀,校团委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推出两项行动计划,形成“8+4”社会实践项目群,具体内容如下(所有项目参与人员任选其一):
行动一:面向青年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打造八个重点项目
(一)“青学思想”创新基层理论宣讲项目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和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贯通,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等内容,面向基层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
(二)“青心家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项目
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组织青年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仪式教育、学习体验、调查研究等,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
(三)“青悟初心”追寻时代发展足迹项目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立足新时代以来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重点地区,在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等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亲身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亲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伟力给中华大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四)“青扬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项目
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参观等实践活动,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五)“青振乡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项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深入乡村特别是 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支农以及卫生医疗、基层治理、生态环保等活动。鼓励通过在基层团组织兼职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六)“青砺基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项目
组织青年学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在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广泛开展科技推广、健康义诊、教育帮扶、法治宣讲、金融普及、粮食节约等特色实践服务。
(七)“青聚同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项目
组织在其他地区学习的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学生就近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主题实践,组织其他地区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主题实践,组织民族地区学生到其他地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劳动、政策宣讲、走访调研、结对交流等,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青护生态”守护绿色生态实践项目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实地生态调研、环保政策咨询、环保科技创新、艺术宣传创作等,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产业、环境治理、可持续资源开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贡献青春智慧,引领广大青年师生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实际行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行动二:围绕提升首都“四个服务”水平推出四个特色项目
重点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承“以首都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建机制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思路,发挥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设立以下主题:
(一)“青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10 周年重要节点,组织广大青年立足京华大地,放眼京津冀地区10年来的协同发展重要成就,引导青年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围绕京津冀智慧城市治理、一体化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实践,以青年视角感悟新时代首都发展变化和“一核两翼”发展成就。
(二)“青智科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项目
聚焦新质生产力蓄能起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组织广大青年师生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为牵引,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校际协同、校内联动等方式,加强政策学习研讨、企业走访调研、成果测试优化、合作机制构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三)“青帆启航”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
通过政策研究宣讲、就业择业观教育、企事业单位调研、青年师生访谈、实习就业岗位募集、精准结对帮扶、创业项目孵化等方式,持续深入开展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奋发作为,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就好业、好就业”。
(四)“青系四海”促进境内外青年交往项目
聚焦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两岸三地交流互鉴,组织广大青年走进中国、走向世界,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交融、实习实践为抓手,在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广大中外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除以上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外,各学院也可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发展定位、历史传承、专业特色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法制中国建设、对外开放交流等其他契合新时代发展主题的实践方向自主命题,自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若有推荐项目,则学院及学生应随本通知相关要求递交相关材料。
五、工作安排
(一)项目申报阶段(6月27日前)
鼓励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队,要求团队实践总人数3人以上,7人以下。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资源优势,在以上十二个项目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申报,要求围绕同一主题,灵活组队,线下各自组织开展。每位同学只能参与一个项目。
各学院须指派一名活动联络人,负责对接所在学院各项具体工作,请各学院团总支于6月24日17:00前在活动联络人信息表链接https://kdocs.cn/l/cjMAV8AiCAXI处将信息填写完整。
申报团队负责人须于将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附件1)电子版提交至各学院团总支,文件名格式为“学院+项目类别+团队名称”。
(二)项目评审立项阶段(7月7日17:00前)
各学院将项目申报书由各学院团总支组织线上评审、遴选、立项工作。
各学院团总支将最终立项名单公布,成功立项的团队需将本人签字电子版的团队守则(附件2)、个人责任书(附件3)共三份材料放入同一文件夹并命名“学院+项目类别+团队名称”并提交至各学院团总支。(注:团队守则由团队负责人签署,个人责任书需团队所有成员每人签署一份)
各学院于7月7日下午17:00前将所有立项成功团队材料发至邮箱culrkcxsb@163.com(压缩包统一命名为“XX学院2024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同时各学院按照立项项目数量40%的比例选出重点项目参与学校重点项目评选。(重点项目推荐类别仅限“青学思想”“青心家国”“青扬文化”“青振乡建”“青砺基层”“青聚同心”项目六类。)
(三)活动开展阶段(7月中旬—8月下旬)
各报名参与团队根据实践计划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记录活动进程与亮点,形成活动成果上传并至第二课堂,在暑期社会实践后期,完成资料整理及报送工作。
(四)材料总结阶段(9月中上旬)
各团队于实践活动完成返校后提交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项目实践报告1份,字数在3000以上(不包含封面字数);
2.社会实践实践地接收证明(附件4)一份;
3.各团队成员的社会实践登记表(附件5)各1张,其中“实践心得”不少于500字,主要内容是实践的心得体会和劳动反思;
4.照片3-5张,要求主题突出、活动鲜明、能够反映活动开展的情况,只需电子版,每张照片命名“时间+地点+事件”;
5.如有条件,可提交经编辑的视频短片;如项目获当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可补充提交报纸、链接等材料。
(五)汇报表彰阶段( 9月中旬—10月上旬)
校团委将举办第十五届新青年社会实践高峰论坛,对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组织汇报和总结表彰。活动拟设一等奖奖金1500元;二等奖奖金1000元;三等奖奖金600元;优秀奖奖金300元。择优推荐参评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优化工作体系
各学院团总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现实要求与重要意义,把社会实践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有机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和“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争取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至少参加一次相关活动。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优化完善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培训指导、考核激励、总结提升等制度机制,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抓需求、解难题、广覆盖、重实效。
(二)完善组织管理,加强指导支持
各学院团总支要持续推动社会实践内涵化、特色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和工作力量,全面强化政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切实为实践团队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要加强对实践团队专业指导,选派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担任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随队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鼓励各高校开展指导教师专项培训,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作为业绩评价、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升育人实效
各学院团总支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及时对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宣传展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做好行前 动员与培训,充分运用各级团属新媒体矩阵,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提升宣传实效,尤其注重实践过程中图片、视频记录材料留存。要做好活动总结、典型选树、研讨交流等工作,从学校、院系、团支部等层面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团日和交流分享活动,总结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和经验。
(四)守牢工作底线,确保安全有序
各学院团总支要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强安全保障和过程管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坚守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做好安全应急预案,为实践师生购买意外保险。实践师生要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充分研判天气变化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安全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按照“谁派出,谁负责”“谁的人,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建立社会实践工作台账,精准掌握实践团队的行程动态,加强实践过程监管,做好应急预案演练,确保安全、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庞月(老师)、冯婉莹(学生)、李涵钰(学生)
联系方式:88561029、15219044474、15573929166
共青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委员会
2024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