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我校学生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说》栏目专访

我校学生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说》栏目专访

   10 月16 日,我校2016级公共管理系应佩成同学、2017级文化传播学院王鸿燕同学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说》栏目直播间,接受了第十期“青年服务国家”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汇报展示系列节目专访。

 

 

  作为2018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之一“CULR非遗‘琴’怀队”的成员,应佩成及王鸿燕同学在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谈实践中的感悟及体会。

 

 

  直播间内,应佩成同学谈起了对于山东琴书传承现状的思考:“通过调研和后期的研究,我们认为,传承主要涉及到两个群体:第一是传承者,第二是听众和受众。对于传承人而言,山东琴书这一门技艺并不能够速成,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及精力。同时,缺乏一定经济效应的支撑,传承人的生存困境也就成为了传承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受众而言,与以往社会单一的娱乐方式不同,现代媒体的大量兴起,也让山东琴书的魅力及吸引力受到一定的冲击,借鉴其他艺术发展现状,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发掘出一些特别具有魅力的青年传承人,从而引起青年群体的共鸣。”

 

 

  王鸿燕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在五天的实践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个字,‘情怀’。首先,作为一名“CULR”的学生,我们是拥有情怀的,这种情怀是艺术情怀、家国情怀,还有服务社会的情怀。在实践采访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已经67岁高龄的王振刚老师,作为山东琴书南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可以说是一刻不停地奋斗在助力传承的第一战线,他有一句话让我非常动容:‘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我想,一位67岁高龄的艺术家尚且有这样的坚守与情怀。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怀揣这样的坚守和情怀,并以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的手段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直播结束后,我校学生与直播主持人合影留念。

 

  

  据悉,本次“青年服务国家”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汇报展示系列节目,邀请了来自各高校共计12 支队伍参与专访。

  

  今年7 月,我校 CULR非遗“琴”怀队成员赴山东菏泽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的保护实践——挖掘山东琴书传承人的劳动故事的实践活动,通过耳闻、目睹、足践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山东琴书,并积极探索如何在新时代用更加创新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海阔天空,山高水长,青年服务国家,我们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青春、梦想、使命、担当”是我们的代名词,更是指引我们服务国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