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团校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网上团校» 志愿服务工作到底怎么做? 于昕洋老师为你解答

志愿服务工作到底怎么做? 于昕洋老师为你解答

    10月29日晚,“青年与选择”系列讲座公选课第六讲在涿州校区报告厅成功举行。北京市京师社会工作事务所监事及副主任,北京社会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IAVE(国际志愿者协会)中国志愿者中心主任于昕洋老师以“新时代、新志愿、新服务”为题,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亮点开展讲座。

 

 

  于昕洋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贺信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志愿服务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讲座中,于昕洋老师以新时代为背景,详细地讲述了“义工、志工、自愿者”的由来,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志愿者定义的理解,并通过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三个维度进一步解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有志于并情愿。于昕洋老师谈到,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好一支独立的志愿服务团队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前提,志愿服务组织应做到组织发展“规范化”、项目设计实施“标准化”、项目执行团队“规范化”,努力培养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督导师、管理咨询师、文化推广师、注册计时员、项目管理员、信息宣传员、激励保障员、财务管理员的“四师五员”骨干队伍,提升基层志愿组织项目管理、组织建设、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他谈到,志愿服务组织是现代社会从事志愿服务最为重要的主体,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志愿服务的组织化,我们不仅要在新时代的导向下做好领域创新,更要在志愿服务工作上做好形式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针对我校在开展志愿活动中所遇到的困惑踊跃提问。于昕洋老师结合“调、设、宣、注、招、培、管、保、激、评、记、转” 十二字项目标准化操作流程及自己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经验一一解答。

 

 

  讲座最后,于老师对高校志愿创新实践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建立持续的项目运行机制,只有建立一个独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开展;二是要和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循环互动,努力打造高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三是要借助慈善投资,做好志愿项目宣传工作。通过本次讲座,增加了同学们对于高校志愿服务常识的知识储备,为日后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