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第33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8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四川德阳圆满落幕。我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国工匠面对面”喜获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We心动·V行动·志青春”志愿服务项目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
我校“大国工匠面对面”志愿服务项目以“劳动教育”为主旨,以“大国工匠面对面”为主题,以1名劳模志愿者+10名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模式,以众创众筹众评为特色,以“志愿+专业”“志愿+劳动”“志愿+劳模”“志愿+网络”为载体,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在实践的同时从劳模身上学到了技能,得到了传授,真正意义上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2018年,此志愿服务项目共开展志愿活动9次。通过邀请我校劳模学员与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劳模事迹宣讲、劳模技艺展示、劳模精神座谈等形式进入武警北京总队某警卫支队、甘家口街道服务活动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建设部大院、中煤地质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有包括社区居民、部队官兵、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在校大学生等在内的近13300余人受益。
“We心动·V行动·志青春”志愿服务项目是结合专业特色,聚焦劳动关系,关注一线劳动者的特色项目。项目倡导“互联网+小微志愿”,由志愿者在志愿北京平台和新媒体客户端发起志愿申请,倡导一人随手做公益,三人组队做公益,志愿者随时随手做公益,引导青年学生既有“志愿精神”,又有“青春志向”,形成以“我做志愿”为荣的青春风尚。
本届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国家卫健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以“青春志愿行 奉献新时代”为主题,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以青春热情服务社会。会上,全国590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公开评审和路演答辩的方式角逐大赛的奖项。活动期间,通过志愿项目评选、志愿服务展示交流、学术交流、优秀项目分享会的形式,汇聚各方力量、凝聚志愿共识、传播志愿文化、弘扬志愿精神。
活动概述
“大国工匠面对面”系列志愿活动立足劳动关系领域的优势,以“志愿+劳动”聚焦劳动关系,以“志愿+劳模”关注一线劳动者,以劳模讲堂等形式到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一线展现劳模专业技能或才艺,同时宣扬和传递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彰显我校办学特色,推进志愿服务新发展。
我校劳模们与师生志愿者通过劳模事迹宣讲、劳模放电影、劳模教剪纸、劳模座谈会等形式一同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机关单位,开展“大国工匠面对面”志愿服务活动,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活动风采
致·非遗 敬·工匠
“镂金作胜,剪彩为人”。2018年4月18日,志愿者们跟随我校劳模班2017级学员高少萍,一起走进了北京市甘家口社区活动中心,将剪纸这项古老而美丽的传统艺术带给当地居民。
大国工匠进社区
2018年5月14日傍晚,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郑峰与我校志愿者一起,来到西钓社区,为居民讲述自己下农村放电影的故事。同时,居民点单,志愿者们帮着支帐幕、摆音响、拉电线,郑峰用从黑龙江带来的设备,现场为大家放电影。
全国劳模走进儿童医院
2018年9月21日下午,我校劳模本科班2017级学员全国劳动模范郑峰与学校师生志愿者们一同走进北京市儿童医院,为医院的青年职工们讲述劳模故事,介绍电影相关播放知识,现场教学放映机放映流程,并为大家播放纪录片《圆明园》。
甘家口街道建设部活动
2018年9月,我校2017级劳模本科班学员、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孙志宝和2017级劳模本科班学员、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依达亚提·拜斯拉木参加此次甘家口街道建设部活动。两位同志在宣讲中讲述工作经历,在宣讲结束后为居民们带来自编的快板表演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舞,赢得一片掌声。
活动特点
创新性
此次项目与同类项目不同的是我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劳动关系领域的本科院校,设立有与志愿者服务项目对口程度较高的特色专业,因此我校充分立足于自身的背景优势,利用专业特色,聚焦劳动关系,关注一线的前沿劳动者,将志愿服务与劳动精神有机结合。此次我校志愿团队从劳模本科班和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学生中选拔出具有志愿精神和劳动情怀,多才多艺的志愿者们,为基层劳动者们送来了工匠精神讲座、剪纸艺术和文艺活动。希望以全国劳模的工匠精神、大学生的青春活力,让基层劳动者们崇尚劳动,弘扬工匠精神,同时能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劳逸结合,更好地投入劳动工作中。同时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向一线劳动者们学习严谨、专注、创新与敬业的态度,自我提升、完善与成长。
可持续性
本协会自从2003年9月成立以来,受到老师以及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同学们积极参与本协会举办的各类型志愿活动;本协会每个新学年会面向全校新生招募成员;我们通过志愿北京、微信公众平台和腾讯微校寻找、宣传和发布志愿活动及信息,具有广泛性;校团委给我们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使我们的校内外活动都得以持续举办;最后,我们积极探索公益创业道路,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结合,形成志愿—公益—效益的良性循环。
活动成效
我校志愿服务总会倡导“志愿+专业”、“志愿+劳动”、“志愿+赛会”、“志愿+网络”、“志愿+劳模”志愿5+工作法。
2018年,我校在中直机关评选的13个首都学雷锋示范站(岗)称号中,荣获7个。同时,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人民网、光明网、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此外,我校的志愿活动材料在中直机关简报刊发。在劳模导师的指导下,开创的“i劳动,爱传递” 志愿服务项目在腾讯乐捐平台上线众筹,所得资金共计3304.15元,全部用于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号召全社会关注志愿服务与公益事业,推进志愿与公益行动的普遍开展。
一年来,我校共开展“大国工匠面对面”主题志愿活动九项,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约310人,志愿服务时长约704小时,受益人数近13300余人。志愿服务活动受众群体广泛,包括社区居民、部队官兵、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及在校大学生等。活动包括“大国工匠面对面”主题讲座7次,“大国工匠面对面”劳模放电影系列活动3次,“大国工匠面对面”主题座谈会2次,以及劳模故事汇、劳模事迹巡演、FM199.2青年劳动之声、寻书奇遇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