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怀揣热情,用志愿照耀青春”系列推送已邀请到最后一位主人公——马雨骞,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的志愿历程。
马雨骞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现任班级劳动委员,校团委委员,校团委组织部部长,2018-2019学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2019-2020学年获国家奖学金,在建校70周年美育展演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在防疫抗疫志愿服务表彰大会上,荣获“疫情防控杰出志愿者”称号,2018年9月至今,在志愿北京平台,累计志愿时长189.5小时.
目前为止,马雨骞已参加过多次志愿服务活动,学校70周年校庆美育展演、迎新、校运会、防疫抗疫等大型活动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防疫抗疫。
回想起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她谈到:“两年前,习总书记在给我校回信中谈到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一直指引着我。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时刻谨记‘立德守正,崇劳创新’的崇高使命。在今年这场全球疫情阻击战中,我主动前往社区报道,申请做一名志愿者。”这次志愿服务活动,她用“三个一”来概括:一腔热血、一鼓作气、始终如一。
一腔热血,敢于担当使命
“七个月前,新闻联播播报每日感染确诊人数增长让我们惶恐不安,每户三天可派一人外出让整个城市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下,公交车停运、火车停运、航班骤减……从未经历过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我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抗击疫情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用大爱护众生。‘天使白’、‘橄榄绿’、‘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这些无不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作为‘00后’青年,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传承劳动情怀,弘扬志愿精神,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我仍记得在社区报名现场,社区工作人员十分犹豫,她看我是一个女孩子,十分担心我吃不了苦、挨不了冻。我一眼就看出工作人员的担心,立即向她介绍以往我参加的志愿服务经历,表明我可以担任这项工作的决心。从这件事,我意识到,要做好基层工作,不仅要有一腔热血,感动他人,也要有过硬本领,取得他人的信任。”
一鼓作气,克服重重障碍
“疫情期间,我和其他志愿者在关卡上为过往人员做好信息登记、车辆消毒,进行站岗执勤。执勤期间,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居民想绕过关卡悄悄走回家的情况,我们发现后苦口婆心地对其劝返。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分组把守在各个小道上,设路障,拉横幅。在关卡上一站就是一天,脚冻得没知觉了,我们就在路上来回小跑。虽然外面刮着大风,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依旧站在各自的岗位值勤。疫情面前,志愿者们以最接地气、最通民心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出科学防疫、全民防疫的声音。话语严厉也好,苦口婆心也罢,背后都是志愿者对居民的大爱,对自身职责的担当,对严峻疫情的重视,这声音因担当而有力、因情真而动听,为我们振奋精神、同舟共济,彻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始终如一,做好本职工作
“疫情期间,为了让居家隔离的居民保持正常生活状态,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知往返于超市和居民家中多少次。面对居民‘您好,能否多给我们一张外出的采买券?’的询问,一天下来,早已数不清我们回答了多少次。但无论何时、何事,社区工作人员和众多志愿者始终耐心逐一为其解决难题。因为需要录入居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排查情况告知书,我向信息填写不完善的居民打电话询问他们的个人信息,却不止一次被误认为是‘诈骗分子’。为此,每次我都要反复解释并接受他们一系列的线上‘测试’。但每当他们放心地将个人信息告知我后,我内心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我想这就是志愿服务最大的魅力,这就是基层工作中最平凡但最真挚的温暖。”
最后,马雨骞结合自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寄语学弟学妹:“我们共同的身份是‘大学生’,学生之前的这个‘大’字,不只是指年龄指年级,这个‘大’更代表一种大责任与大担当。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学生,我们应比别人拥有更强烈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涵养劳动情怀。把终身奋斗的劳动情怀一代一代往下传,让青春之花、志愿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怀揣热情,用志愿照耀青春”系列推送已完结,但我们的志愿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