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和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充分开展和规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打造 “金课”,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精神,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二)推动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到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
(三)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不同特点,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四)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技术,注重教学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保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三、教学组织与开展
(一)教学平台选用
1、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建课、发布课程公告、发放学习资料、发布作业、支持直播课程回看、签到、测试、统计/分析学习数据等基本功能进行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
2、教师在线上课程平台和软件工具的选用数量上,一般以不超过两个为宜,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多个平台频繁切换。例如,采用教师建课或“共享课+直播”等方式时,只选择一个线上课程平台(学习通或雨课堂),再选择一个稳定的直播软件工具(如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微信、QQ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只在课前或课后辅助使用,用以发布通知、布置预习、复习任务或发布相关学习材料等。
(二)教学设计
做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设计是关键,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具体目标、任务、内容、方式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做好线上、线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内容的具体教学设计,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混”合与“融”合,而非各自为政的简单地“接”合或“拼”合。
(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进度,保证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相互配合,避免在时间和内容上的简单切割。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应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知识的基础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前沿性、探索性和互动性教学内容和环节在线下完成。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应在教学进度表中予以明确。
1、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的便捷性和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实现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信息传递功能,主要解决学生“学”和“知”的问题。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以知识点为核心,进行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1)教师线上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该课程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如一门32课时的课,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课时。
(2)鼓励教师自主建课,同时提倡教师提供慕课等资源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视频,并以小测验、问卷、问题设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
(3)课前:发布课程大纲、PPT、音视频、自学资料(包括阅读书目、期刊文章等)等不少于3类引导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内容。
(4)课中:以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讲授课程重点,每节课直播或录播的时长不少于20分钟,同时应提供PPT、课程音视频、学习材料、练习题、测验题、探索性问题讨论等不少于4类的学习内容。
(5)课后:提供给学生可反复回看的课程视频,发布适量的练习题、作业题、测验题、有挑战度的问题等巩固教学效果。同时及时梳理线上教学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难点,在线上或线下予以及时指导、评价和反馈。
2、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是实现教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两性一度”任务的主战场。线下教学要由传统教学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向、开放、互动的方式;线下教学应在结合线上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场域、情境的感染力,利用现场互动的便捷性、启发性,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将线上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解决学生的“问”和“行”的问题。
(1)线下教学内容不应与线上教学内容相重复。
(2)课前:鼓励教师使用线上工具发放课程大纲、PPT、阅读书目等教学资料,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可根据平台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教学。
(3)课中:线下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解惑答疑,并以案例分享、情境式教学、项目学习、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学习。
(4)课后:鼓励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答疑、布置和收取作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完成作业。
(四)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以平台统计的出勤、视频观看、答题、发起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数据为依据,结合线下学习活动表现和效果计算平时成绩,视课程具体情况平时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50-60%。
四、学院(部、中心)教学组织管理
二级学院(部、中心)要发挥主要的教学组织管理作用。
(一)做好本学院(部、中心)线上线下课程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对课程平台的使用进行科学性、规范性系统安排,加强对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审核。
(二)各学院(部、中心)在课程开课前一周要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进度表的检查,重点对线上线下教学时间比例分配、平台选择、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成绩评定过程考核和考试测评比例、考核方式等具体问题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之处应及时通知教师进行修订。审核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进度表应在开课前一周报教务处审核。
(三)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的作用,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说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应积极发挥作用,经常性地进行听课看课,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观摩和研讨。
(四)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在本部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对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准备充分、效果明显、业绩突出的教师,学校将组织全校性学习交流和通报表彰。
五、学校支持保障和质量管理
(一)提供统一的在线教学平台。学校提供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作为统一使用的线上教学平台。
(二)扩展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进一步引进中国大学MOOC课程、尔雅通识课程、爱课程等各种成熟的线上课程资源。
(三)加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教指标,加强质量管理。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特点,进一步规范课程应用与评价标准,严格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加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教指标权重,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探索。
(四)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线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加大视频课程和线上课程制作的支持;对已立项视频课和线上课程按照立项要求和结项标准,加快进行建设。
(五)对标五类金课建设校级“金课”。对标教育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建设校级“金课”。在校级“金课”中择优推荐北京市、教育部一流课程的申报。
(六)以研讨、竞赛等形式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动力。鼓励各学院(部、中心)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研究、交流和比赛,学校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研讨交流会,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七)加大培训力度。人事处、教务处将加大力度联合进行各级各类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培训,加强线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技能的培训。各学院(部、中心)也要根据各自的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技能等各类培训,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