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网站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教研教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字[2018]3号)

根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与发展目标,进一步体现专业建设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围绕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构建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应特色学科专业、支撑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相关本科专业规模和类别,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要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在“十三五”末,实现学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成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根据社会急需、校企共建、特色创新的原则,以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安全工程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广泛进行社会调查,作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组织专家论证,确立正确的专业设置方向;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计。确定专业名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修业年限;界定业务范围;指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建立适应劳动学科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群。

2.合作共建原则。鼓励专业与政府、企业、行业及其他高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专业、行业及其他高校五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教育部与全总共建我校的优势,进一步开发企业及行业师资资源、场地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性,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3.创新发展原则。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带动和强化专业特色,长线与短线相结合,长线做强,短线做活,有所侧重,建设重点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形成以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安全工程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三、建设目标

建立由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培育专业构成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分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提高资源配置的实效性。支持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等特色专业凝练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建成国内一流特色行业院校。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安全工程等优势专业的打造,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加强其他培育专业的基础建设,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对培育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建设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支持专业基础建设与发展,实施新一轮专业建设计划,持续投入,改善专业基础,支持和引导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争取在2018-2020年期间,有两个专业能够入选北京市教委实施的北京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和一流专业群建设计划。我校在继续推进常规专业建设的同时,着力深化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法学、劳动安全、社会工作等为主的特色专业群建设,探索校企协同、科教协同、行业协同、国际协同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

2.创新社会合作办学机制,制定合作办学准入制度,加强合作项目的过程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参与办学,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各种办学层次互相协调发展,专业吻合,共享资源。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将继续教育学院各专业与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专业相对接。推进与全总相关部门共建法学院、文传学院、安全工程系和艺术类专业工作,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行业的能力。

3.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完成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科学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形成有效支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从行业、企业需求出发,综合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培养反馈,优化设计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教育依托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改革劳模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4.探索专业建设创新机制,具备条件的专业试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实施认证教育。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进行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

5.抓好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成立教材工作委员会,指导教材建设和教材选用工作。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化配套本科教育教材体系。

6.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加强专业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认真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建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管理科学的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7.建立专业新增和退出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办学定位与第三方评价对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论证,适时开劳动经济、职业卫生工程等专业。2018年7月前,完成专业设置调研、论证、培养方案制订、校内公示工作,12月底前完成向教育主管部门报批工作,2019年招生。2018年着手准备新增劳动社会学专业,部分高职专业改建本科专业,按程序和时间节点安排各项工作,2020年招生。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2.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

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合作共建为纽带,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建立“双师型”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实验实训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4.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1至2个专业开展跨专业、跨院系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院系开设辅修专业,适时开设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辅修专业鼓励专业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就业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水平测试。

5.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驱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积极培育特色课程,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