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网站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教研教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教务字[2018]4号)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以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深化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为根本,按照“学校主导、院系部主持、专业主体”的方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避免为建设而建设,浪费人力财力。

    (二)分级分类原则

   打造国家级、北京市市级、校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面向特色课程、主干课程、精品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视频公开课课程等分类建设。结合专业现状与发展规划,注重轻重缓急,集聚有限资源,集中优势师资,重点突破。

    (三)建引结合原则

   要充分结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的建设机制。既要按照课程归口建设机制,集聚师资团队力量,建设具有校本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引进具有行业与社会影响力的优质课程,补全补强自建课程体系。

    (四)动态建设原则

坚持教研结合、产教融合,主动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三、建设目标

通识课与专业课并重,在“十三五”期间,按照“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课程建设思路,在学校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特色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讲座公开课建设”等系列课程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增加优质课程资源供给。建设8个模块4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0门左右特色课程视频公开课,争取2至3门课程达到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水平,每个本科专业建设10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包括本科专科共24个专业)拟分别扶持建设1-2门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校级资源共享课程10门,校本课程20门,实验课程20门、实习实训课程10门、引进包含军事理论教育等在内的网络课程20门,同时促进院系部自建一批体现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学生提供满足其成长成才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

   四、建设任务

   (一)系统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组织优秀教师开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工会与劳动关系”、“创新创业”八个模块通识核心课程作为公选课。鼓励团队协作、跨院系部合作开发课程。

   (二)改进专业基础课教学

强化基础理论、学科历史与方法论课程教学,奠定扎实的专业学习基础。合理设置基础课程通识课与专业课结合,加强英语、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等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建设。

   (三)加大开设讲座公选课力度

开设名师沙龙,引导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开阔学术视野。开设经典阅读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有组织阅读相结合,组织学生读史读经典。

    (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模块: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思维、创业基础、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课、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学生群体进行专门培养。

    (五)实验课程建设

加大实践实验课程建设力度,建设跨专业模拟创业实训课程平台在学校现有实验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再建校级实验课程20门。

    (六)实习实训课程

   为适应培养劳动情怀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育建设10门左右的实习实训课程。

    (七)视频课程建设

    特色视频公开课逐渐培育建设为可以申报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和北京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先自行建设成视频课程、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资源,并将择优、择期录制成视频课。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大课程建设的监控力度。所有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具体负责课程的申报、建设和评选等活动。为了使我校的课程建设稳步有序地开展,各教学单位在充分分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做好课程的建设、检查和验收工作。学校将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对其进行督促,如仍未见成效,将取消其相应的继续建设资格,停拨后续建设经费。

   (二)强化教改项目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通过“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积极引入优质在线课程资源,运用“翻转课堂”、“在线学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和平台,强化案例教学,尝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群体学习需求与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推进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以选修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为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创造更好条件。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质特长,试点以灵活学分制、学期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为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尤其保障核心课、主干课教学内容规范性、系统性,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

(三)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实施“虚拟教研室建设计划”,组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文献检索与数字资源使用等虚拟教研室,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建立5至10个特色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带动跨专业课程建设。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运用激励机制引导相关院系更多向全校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对通过归档检查的优秀课程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院级精品课程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学校将教师承担的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列入教育教学类项目,作为专职教师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