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北京市工作部署,根据新冠病毒“乙类乙管”防控指引,扎实做好2023年春季学期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全力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向兵、傅德印
副组长:刘丽红、吴万雄、刘路刚、燕晓飞、姜颖
成员单位:学校疫情防控各专项工作组、各学院(部)、职能部门。
疫情防控各专项工作组、各学院(部)、职能部门由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春季开学工作小组,组建好开学工作队伍,完善责任体系,并指定专人负责涿州校区相关工作。
二、工作原则
根据学生年级分布、感染情况等,分批分期有序组织学生返校。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科学高效统筹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守住不发生大规模校园聚集性疫情的底线,防资源紧缺,防重大风险,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最大限度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全力确保春季学期正常开学和校园安全稳定。
三、开学时间安排
(一)学生共分为四批次返校
第一批次:2019、2020级本专科学生于2月25日到北京校区报到,2月27日上课;第二批次:2021、2022级本专科学生于2月25日到涿州校区报到,2月27日上课;第三批次:2023级劳模学生于3月1日报到,3月6日上课;第四批次:2022级研究生于4月2日报到,4月3日上课。
学生应根据相应批次按时返校,未经批准不得提前返校。如有特殊情况,须报学生管理组审批。
(二)教职员工于2月24日正式到校上班
四、两校区师生员工返校条件
(一)境内师生员工
1.如尚在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期间,原则上暂不返校,待转阴后再返校。
2.出行前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11类症状的,在排除感染前应延迟返校。途中出现症状的,要主动报告学校,返校后尽快排查。
(二)境外师生员工
入境返校防疫规定按照社会面统一要求和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五、开学前准备工作
(一) 制定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方案
制订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方案,经海淀区学校防控工作组指导后,向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报备。在开学前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牵头单位:综合协调组)
(二)做好校园医疗体系建设和医药物资储备工作
1.完善校园医疗体系建设。加强卫生所专业化建设,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医疗设施。
2.加强学校物资储备。按照学校人口总数的15-20%动态储备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退烧、止咳、止泻等药品和中药,并确保有两周以上的对症药物储备量,保证应急情况下足用适用。适当准备储备咽喉疾病和促进康复的常用药品。根据需要储备足够的抗原检测试剂和氧疗设备。储备足够的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消毒用品、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并确保有一周以上的储备量,建立稳定保供渠道。确保在春季开学前校内实现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储备全达标。
3.设立校内发热门诊。卫生所建立发热门诊,全天候24小时接诊,两校区开通热线电话或网上咨询平台,为师生提供诊疗和咨询。
4.加强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和用药指导。对卫生所、健康驿站从业人员开展应对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全员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病症的识别能力和用药指导水平,为学校阳性感染者提供及时、专业用药指导,将氧气供应纳入医疗救治措施,避免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
(牵头单位:后勤保障组)
(三)加强校园健康驿站床位储备和规范管理
坚持“校自为战”,充分挖潜校内资源,落实教育部相关标准,备足校园健康驿站,加强规范化建设和工作人员配备、培训,不断优化健康驿站功能,建好管好用好各类台账。在春季开学返校至少两周前,完成健康驿站人员设施的配备和管理规范的制定。(牵头单位:后勤保障组)
(四)完善校内分级医疗救治和属地联运机制
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健全校内分级就医诊疗体系,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协调属地疾控、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主动建立医院和学校“一对一”包联清单,健全校内有关病例转至相关医院专业救治的绿色通道,确保必要时快速转诊。按照分级分类收治原则,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在校内创造相对独立住宿条件,提供适当对症治疗相关服务,师生员工在京有固定住所的可居家自我照护,其他中型、重型、危重型病例等联系属地转运至相关医院治疗,建立稳定对接机制,做到“点对点”“人对人”流畅对接,建立校内突发急危重症快速转诊等应急处置预案。(牵头单位:后勤保障组、对外联络组)
(五)周密做好师生返校组织工作
1.返校前强化远端健康管理。全面掌握师生员工返校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因新冠病毒感染等暂缓返校的师生员工,进行线上学习、教学和办公。鼓励师生员工返京返校前立足当地加强免疫接种,做到“应接尽接”。
2.建立各类信息台账。建立师生基础疾病台账(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基础疾病)、心理健康台账、新冠病毒感染台账、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台账,全面摸排,实时掌握,精准服务,密切关注师生健康状况。
3.组织各批次师生有序返校和报到。提前告知师生学校春季学期开学返校政策,统计返校信息,分类建立人员台账;指导师生 “点对点”入学,做好返京途中的个人防护工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要全程规范佩戴N95或KN95口罩,做好手部消毒,最大限度防范中途感染。返校后一周内加强健康监测,减少聚集。
4.强化思想动态摸排和教育引导。要全面掌握师生员工假期思想动态特别是困惑和关切,通过线上党团支部会议、教研室会议、年级会、班会等形式,讲清讲透“乙类乙管”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背景和要求,引导师生员工正确认识局部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客观理性看待身边的现象和问题,理解支持学校各项措施。
(牵头单位:教职员工管理组、学生管理组)
六、开学后日常管理
(一)优化校园管理和检测策略
1.校门管理。师生员工入校需刷校园卡并进行测温;外来人员入校需凭企业微信批准单并进行测温;离退休人员凭本人校园卡入校;北京校区东门继续关闭。(牵头部门:安全保卫组)
2.核酸检测。师生员工根据需要“愿检尽检”,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牵头部门:教职员工管理组、学生管理组)
3.校园服务保障。校内超市、图书馆、体育馆等正常开放;开放食堂堂食,合理安排轮流错时就餐,提高就餐人员分散度;恢复快递进校园。(牵头部门:后勤保障组)
(二)做好教育教学安排
全面做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准备,做好任课教师和学生感染后教学工作调整预案。(牵头部门:教育教学组)
(三)做好常态化基础工作
1.持续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师生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日常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控制校内聚集性疫情。师生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入校时测量体温,出现37.3度以上发热症状的应提醒其尽快安排就医排查。校内有发热等11类症状人员时,要主动报告,不得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可采取抗原检测方式排查风险。
3.抓好离退休教职员工健康保障。建立离退休教职员工健康台账和疫苗接种台账,会同属地社区推进离退休教职员工疫苗加强针接种;完善空巢、独居、失能老人联系帮扶机制和诉求反应机制,接诉即办,着力解决就医需求。为重点离退休人员提供血氧监测和氧气供应。
4.改进校园公共卫生。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和多病共防。落实食堂、图书馆、体育馆、教室、宿舍、快递点、卫生间、洗浴室等公共区域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楼宇、楼梯、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消毒用品;加强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人员管理,从严管理大规模人员聚集活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
(牵头部门:教职员工管理组、学生管理组、后勤保障组、教育教学组、对外联络组)
(四)强化师生思想引导
1.健全常态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落实师生反映问题台账制度,限时解决反馈,满足师生合理诉求。(牵头部门:综合协调组、学生管理组)
2.加强防疫工作宣传引导。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资源,公告栏、校园广播等线下资源,引导师生正确认识防疫政策措施,广泛宣传防治知识和就诊流程,宣讲清楚校内应对措施和支持资源,全面普及提高师生防控知识和能力。(牵头部门:宣传舆情组)
3.加强思政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防疫大思政,深刻阐释抗疫成就和方针政策,维护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贯彻落实《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快速精准筛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建立心理突出问题应对机制,防心理重症、防极端事件。加强康复期健康指导。(牵头部门:宣传舆情组、学生管理组)
七、有效应对疫情流行或严重情况
(一)严格疫情流行期间校园管理。属地疫情流行期间,校园内实施分区管理,控制大型活动及聚集性活动,对科研、实习、考试等相关教学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合理调整安排;严格校门管理,校外人员需持核酸证明或抗原检测结果入校;形势严峻时可取消堂食;将家属区和教学区进行分区管理,避免社会疫情向校内蔓延。(牵头部门: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学生管理组)
(二)稳妥处置校园疫情。校园出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学校要在属地卫健、疾控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加强医疗救治服务;及时采取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人际接触、强化个人防护等措施,延缓疫情发展速度。采取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以及降低线下活动频次、压缩线下活动参与人数等疏散人员措施。校内新冠病毒感染者要及时就医,按照感染者意愿及症状轻重转至健康驿站或医院,及时对其居住、工作场所进行通风、消毒,提醒与其共同居住、学习、工作的师生员工做好症状监测。(牵头部门:各专项工作组)
(三)防范校园安全稳定风险。针对校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线下聚集等极端情况,制定工作预案,做好舆情监测和涉密涉稳动态收集研判,紧盯关键环节,加强应急推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师生参与敏感的活动,防止敌对势力利用涉校问题搞政治化的炒作。(牵头部门:安全保卫组、宣传舆情组)
八、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疫情防控全局的角度深化认识此次防控策略的调整,把做好防疫工作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完整准确的把握政策的变化,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二)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各专项工作组作用,分头制订实施方案,利用寒假窗口期,查漏补缺,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督促监督本学院、本部门所有人员落实好春季开学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三)加强督导检查。对学校健康驿站建设、发热门诊设立、药品储备、应急转运绿色通道设立、离退休教职员工健康保障、春季开学准备等重点工作开展全面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对重大责任问题及时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