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推荐书
成果名称 数智化技术赋能应用型劳动安全人才培养的创新
路径与实践探索
成果完成人 孙贵磊、李珂、贺严、赵秋生、安红昌、颜峻、
王起全、余志红、窦培谦、王永柱、张华兵
成果完成单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主管部门 中华全国总工会
推荐时间 2025年10月9日
成果科类 工学-08
代码 080116
序号 12453007
成果网址 https://news.culr.edu.cn/jwc/jyjxcgj/cg20256/index.htm
编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
二〇二五年十月
一、成果简介
成果曾
获奖励
情况 |
获奖 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 等级 |
授奖 部门 |
|
2023年 |
安全工程专业一流建设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20年 |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省部级 |
教育部 |
||
2018年 |
《安全评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 |
省部级二等奖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
2021年 |
《电气安全》北京市优质课件 |
省部级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
2024年 |
《安全人机工程学》北京市优质课件 |
省部级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
2021年 |
“一核三环,四维并进,六律增效”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模式与十年探索 |
省部级特等奖 |
安徽省教育厅 |
||
2025年 |
数智化技术赋能应用型劳动安全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
校级 一等奖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
2021年 |
以“六要素六保障”课程建设为抓手的职业卫生工程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与实践 |
校级 一等奖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
2021年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
校级 二等奖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
2019年 |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安全工程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校级 二等奖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
成果起 止时间 |
起始:2017年3月6日 完成:2020年12月3日 |
||||
主题词 |
数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劳动安全 |
||||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生产安全领域人才为核心目标,聚焦数字技术与生产安全实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联合企业协同攻关,成功构建覆盖“双重预防-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全链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1)双重预防模块:针对典型高危场景设计沉浸式训练任务,实现风险点精准辨识、重大危险源科学判定、静态/动态风险多维分析及风险四色图规范绘制等功能;通过“隐患识别-台账建立-闭环处置”全流程实操训练,显著提升学生隐患排查的精准度与治理方案的实操能力。 (2)应急处置模块:将心肺复苏、AED除颤、创伤包扎、触电急救等应急操作转化为标准化、可重复的虚拟训练项目,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处置流程,夯实应急处置能力。 (3)事故调查模块:以典型事故为案例载体,通过“痕迹物证识别-事故过程推演-成因溯源分析”的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事故调查的核心逻辑与技术方法,培养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通过“场景数字化、训练标准化、能力体系化”的教学创新,有效破解传统生产安全实验教学中“高风险、难复现、缺场景”的痛点,为生产安全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验实践教学解决方案。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高危作业场景实验实践受限及不可复现的问题 高危作业因固有高风险性,传统实验实践教学中往往难以有效开展实操训练。针对这一困境,依据最新行业安全标准,借助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精准还原高危作业场景,使学生能够反复开展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等关键环节的训练,不仅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高风险、高成本、难重复”的核心瓶颈,还切实解决了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难题。 (2)解决风险防控能力训练碎片化问题 传统教学中风险评估、隐患治理等内容分散在《安全评价》《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机械安全》《电气安全》《防火防爆技术》《特种设备安全》等不同的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训练。通过构建“风险辨识—分级管控—隐患治理”一体化模块,进行动态风险分析、四色图绘制等连贯任务,培养学生全流程风险防控思维,解决能力培养碎片化问题。
|
|||||
(3)解决应急处置操作标准化不足问题 传统的应急处置、应急救护等技能训练依赖人工演示,教学评价依赖教师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数据支撑,操作规范难统一、效果难量化。通过标准化流程设计与数据化评价,如应急救护通过实时反馈胸外按压深度、频率等关键参数并智能评判,解决技能训练“不规范、难评估”及评价滞后问题。 |
|||||
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针对传统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践场景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率低下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该成果借助“场景数字化、训练标准化、能力体系化”的教学创新,通过以下方法予以解决: (1)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还原高危场景,破解实践受限与不可复现难题 针对高危作业场景“高风险、难复现”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的问题,团队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等最新行业安全标准,联合郑州捷安高科等企业运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精准还原冲压车间、罐区、高处作业、加油站等典型高危场景。场景中植入真实生产环境中的风险要素(如危化品存储违规、吊装作业盲区、冲压设备防护缺失),学生可在零风险环境中反复开展风险点辨识、重大危险源判定、隐患排查等实操训练。该方法既突破传统实践“高成本、难重复”的瓶颈,又通过场景与行业现场的高度契合,解决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问题,让学生在沉浸式训练中积累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实操经验。 (2)构建一体化风险防控模块,解决能力训练碎片化问题 针对传统教学中风险评估、隐患治理等内容分散的问题,团队设计“风险辨识—分级管控—隐患治理”一体化训练模块。模块内采用静态与动态风险双轨分析模式:静态风险聚焦固定场景(如储油罐区),引导学生制定《设备设施清单》,通过安全检查表法(SCL)结合LEC/LS法完成量化评估;动态风险针对作业流程(如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模拟风险演变过程,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开展动态研判。同时配套开发风险四色图、岗位作业风险比较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辨识—分析—管控—治理”全流程逻辑,培养连贯的风险防控思维,彻底解决能力训练碎片化问题。 (3)标准化流程设计与数据化评价,解决应急处置操作不规范难题 针对应急处置训练“依赖人工演示、评价主观”的问题,团队将心肺复苏、AED除颤、创伤包扎等应急操作拆解为标准化步骤(如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转化为可重复的虚拟训练项目。同时开发智能评判系统,实时采集学生操作数据(如按压位置偏差、吹气时长、包扎规范性),通过数据化反馈(如“按压过浅”“频率不达标”提示)引导学生修正操作,并自动生成训练评价报告。该方法用标准化流程统一操作规范,用数据化评价替代教师主观判断,解决应急技能“难规范、难评估”及评价滞后问题,确保学生熟练掌握符合行业标准的应急处置能力。 |
|||||
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1)实践教学场景数字化与行业化深度融合 突破传统劳动安全实践教学“高危场景难复刻、企业现场缺系统隐患训练点”的核心局限,依托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精准构建冲压车间、罐区、高处作业、加油站等多行业高仿真虚拟场景。将真实生产中的设备隐患(如冲压设备防护装置缺失)、风险要素(如危化品超量存储、吊装作业视觉盲区)按行业安全标准数字化植入场景,学生可在零风险环境中沉浸式开展风险辨识、隐患排查实操训练。既解决了传统实践“高风险、高成本、难重复”的瓶颈,又通过场景与行业生产现场的高度一致,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衔接,避免“学用脱节”。 (2)风险分析与技术评价的动态化标准化构建 打破传统教学中风险分析“碎片化、主观化”及技能评价“难量化、滞后性”问题,创新采用“静态+动态”双轨风险分析模式。静态风险针对固定场景(如储油罐区),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国标开展标准化评估;动态风险聚焦作业流程(如有限空间作业步骤),模拟风险演变过程并开展动态研判,两类分析均结合LEC风险评估法、LS风险矩阵法实现量化计算。同时,在应急处置环节细化操作标准(如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通过系统实时反馈操作误差、自动记录训练数据,形成“数据驱动”的客观评价体系,确保技能训练规范统一、评价精准高效。 (3)校企协同的教学内容开发新模式 突破传统“校热企冷”的协同困境,联合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高校教师+行业技术专家”协同研发团队。将安全领域最新技术(如智能风险监测设备)、设备操作规范(如新型AED使用标准)及行业安全管理要求,深度融入虚拟场景设计、实践任务优化及教学内容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频。该模式不仅为劳动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产教研用”一体化平台,更创新了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育安全领域人才的路径,解决了传统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
|||||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该项目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多维度实效,具体如下: (1)学生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显著提升 依托成果构建的冲压车间、罐区、高处作业、加油站等高度仿真三维虚拟场景,学生可沉浸式开展风险辨识、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全流程实操训练。在风险分级管控模块,学生能结合LEC/LS法完成静态场景评估与动态作业风险研判,将抽象的风险评估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应急处置模块,通过系统实时反馈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等关键参数,熟练掌握心肺复苏、AED除颤等标准化操作。平台丰富的演练内容与多样化场景,有效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壁垒,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专业安全素养得到显著强化,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迁移”的转变,为进入生产安全领域岗位奠定扎实实操基础。 (2)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系统性优化 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具备智能化评判与自动化数据收集处理功能,可实时记录学生风险辨识准确率、隐患排查完成时长、应急处置步骤合规率等操作数据。教师无需人工繁琐评判,通过平台即可直观掌握学生学习进度、成绩分布及“风险动态研判”“应急流程衔接”等薄弱环节,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大幅提升教学反馈效率。该模式推动教学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既减少人工评判误差,又实现“教—学—评”闭环优化,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评价主观、反馈滞后”的问题,显著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 (3)校企协同与教学改革形成辐射效应 成果联合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构建“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将行业最新技术(如智能风险监测设备)、设备标准(如新型AED操作规范)及安全管理要求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成果落地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撑,更搭建起稳定的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为后续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奠定基础。同时,成果探索的“虚实结合、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实践教学受场地、安全、成本限制的瓶颈,为国内其他高校安全工程及相关高危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推动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
|||||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 姓名 |
孙贵磊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80年9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8年7月 |
高校教龄 |
17 |
|
专业技术 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 政职务 |
教务处副处长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13522155027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安全工程专业 |
电子信箱 |
sunguilei@culr.edu.cn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4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安全人机工程学》) 2021年获北京应急管理学会优秀论文特等奖 202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 |
|||
主 要 贡 献 |
项目牵头人,承担成果整体顶层设计与方向把控。 确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数字技术与生产安全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径,主导劳动安全实验室数字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统筹校企协同资源,牵头与郑州捷安高科、北京恒挚科技等企业建立合作,推动教学场景与行业技术标准的衔接。 主导“事前风险防控—事中应急处置—事后调查分析”全链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推动成果落地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牵头形成“校企协同、虚实结合、全程赋能”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协调团队分工与资源调配,把控成果创新点提炼(如场景数字化、流程闭环化)与推广应用方向,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关键问题。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2)完成人 姓名 |
李珂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80年10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5年6月 |
高校教龄 |
20 |
|
专业技术 职称 |
研究员 |
现任党 政职务 |
副校长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010-88561699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教育教学管理、劳动教育 |
电子信箱 |
likeciir@126.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荣获“全总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 中宣部“四个一批”文化英才(2021) |
|||
主 要 贡 献 |
项目统筹协调与建设方向指导。 战略定位引领,锚定成果核心方向:指导对接国家“数字化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要求与安全领域行业发展需求,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成果划定“数智化赋能生产安全实践教学”的核心方向,明确“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全链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避免成果陷入技术堆砌或脱离教学本质的误区,确保成果建设始终贴合高等教育改革与行业安全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跨领域协同引领,搭建资源整合框架:主导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在成果中的落地,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与行业脱节”的痛点,为成果构建“校企协同、虚实结合”的模式奠定战略基础。 模式创新引领,把控实践教学改革方向:针对传统实践教学“高风险、碎片化、难量化”的行业共性问题,确保成果形成覆盖安全类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高校安全领域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战略范式。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3)完成人 姓名 |
贺严 |
性别 |
女 |
|
出生年月 |
1969年1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1984年7月 |
高校教龄 |
26年 |
|
专业技术 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 政职务 |
教务处处长、党支部书记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13693021791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教学管理、劳动文化 |
电子信箱 |
heyanhbb@126.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0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 2020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2021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核三环,四维并进,六律增效”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模式与十年探索(不分排名,单独发证书) 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奖:建构“1353”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劳动情怀深厚的新时代大学生(排名第6) |
|||
主 要 贡 献 |
项目支持协调与引领。 教学体系融合引领,推动成果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衔接:从教务处职能出发,指导将成果核心内容与学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融合,推动其转化为常态化教学资源,确保成果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资源统筹方向引领,保障成果落地实施:统筹学校实验室建设,为劳动安全实验室数字化改造、数智化教学平台开发提供资源保障,解决成果落地中“资源不足”的关键问题,确保成果从技术方案转化为实际教学效能。 教学评价改革引领,完善“教-学-评”闭环方向:针对传统实践教学“评价主观、反馈滞后”的痛点,主导将“数据化评价”理念融入成果设计,指导构建“操作轨迹记录、能力评估可视化”的教学评价模块,明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改革方向。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4)完成人 姓名 |
赵秋生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1996年7月 |
高校教龄 |
23年 |
|
专业技术 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 党政职务 |
安全工程学院院长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13801383391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安全工程 |
电子信箱 |
zhaoqiusheng11@163.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1年,“电气安全工程”获北京市优秀课件 |
|||
主 要 贡 献 |
牵头协调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劳动安全实验室与郑州捷安高科、北京恒挚科技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打破“校-企”资源壁垒,明确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场景设计、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的协同框架,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与行业脱节”的痛点。 推动该评价模式在学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试点与推广,为成果实现“教-学-评”闭环优化提供教务管理层面的制度与方向支撑,助力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开发电气安全隐患检查隐患排查设置,设置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在隐患检查方面,对电气系统的各个环节建立详细的隐患数据库,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在事故应急处置流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电气安全事故场景,明确行动步骤,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做出有效的应急响应。此外,还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让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5)完成人 姓名 |
安红昌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72年1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1999年7月 |
高校教龄 |
20 |
|
专业技术 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 政职务 |
副院长(长三角学院)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18310810369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应急技术与管理 |
电子信箱 |
anhongchang@126.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
|||
主 要 贡 献 |
联络郑州捷安高科,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模块的要素。 聚焦应急处置模块的方向设计与标准化建设,真实作业环境中的风险要素,确保场景的行业真实性与教学适配性;结合应用型人才应急技能培养需求,确定心搏骤停、触电急救等高频应急场景覆盖工业生产中常见应急场景,适配教学与行业实际需求。 推动应急仿真系统智能评判功能实现,设计操作误差实时反馈机制(如按压位置偏差、频率不达标提示),实现应急训练“学—练—评”闭环,提升学生应急处置标准化能力。 开发风险评估训练方案,结合LEC/LS风险评估法,引导学生完成静态场景评估与动态作业风险研判,解决传统教学中风险分析碎片化问题。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6)完成人 姓名 |
颜峻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77年1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3年4月 |
高校教龄 |
20 |
|
专业技术 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 政职务 |
应急管理系主任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010-88562059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应急技术与管理 |
电子信箱 |
yanjunn@sina.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
|||
主 要 贡 献 |
高危场景实操教学方法创新。 针对金属冶炼、矿山井下作业等高危场景难以开展真实实操的教学痛点,主导参与平台高危核心场景的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结合自身丰富的安全行业实践经验,提出“场景隐患点分层植入”“动态风险事件模拟” 等设计思路,确保虚拟场景既符合行业真实生产现状,又适配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创新采用“任务驱动+错误示范引导”模式,通过平台模拟违规操作引发的风险后果,强化学生对安全规范的理解,显著提升高危场景实操教学效果。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7)完成人 姓名 |
王起全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76年7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2年7月 |
高校教龄 |
17 |
|
专业技术 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 政职务 |
应急管理系副主任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010-88562059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应急技术与管理 |
电子信箱 |
wqq_100@163.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 |
|||
主 要 贡 献 |
专业课程融合与教学内容设计引领。 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深度结合《安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课程教学需求,将数智化平台的双重预防模块与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精准对接。牵头设计“加油站风险辨识-LEC法评估-四色图绘制”的连贯教学案例,把抽象的风险评估理论转化为平台上可操作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虚拟实操-能力迁移”的闭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8)完成人 姓名 |
余志红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77年3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5年6月 |
高校教龄 |
20 |
|
专业技术 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 政职务 |
无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010-88562059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
电子信箱 |
yuzhihong2003@126.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3年、2024年全总优秀共产党员 |
|||
主 要 贡 献 |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体系构建与受限空间、校园安全模块开发。 基于数智化平台的数据记录功能,牵头开发受限空间模块、校园安全模块,制定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评估指标,将学生在平台上的风险辨识准确率、隐患排查完成时长、应急处置步骤合规率等数据纳入评估体系,形成“过程性+量化性”的实践能力评价方案。通过分析学生操作数据,精准定位学生在“风险动态研判”“应急流程衔接”等环节的薄弱点,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教-学-评”闭环优化。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9)完成人 姓名 |
窦培谦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81年3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6年 6月 |
高校教龄 |
19 |
|
专业技术 职称 |
讲师 |
现任党 政职务 |
安全工程学院实验室主任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010-88562059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事故调查 |
电子信箱 |
doupq@sina.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
|||
主 要 贡 献 |
事故调查模块教学体系设计与案例开发。 基于《事故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牵头设计数智化平台事故调查模块的教学框架,以火灾、机械伤害等典型事故为原型,开发“痕迹物证识别-事故原因溯源-责任认定分析”的全流程教学案例。将事故调查的国家标准、技术方法融入平台操作任务,如指导学生通过平台识别火灾现场的燃烧痕迹、分析事故蔓延路径,将抽象的事故调查理论转化为沉浸式实践训练,填补传统教学中“事故调查难以实操”的空白。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0)完成人 姓名 |
王永柱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82年11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7年7月 |
高校教龄 |
18 |
|
专业技术 职称 |
讲师 |
现任党 政职务 |
无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13581816672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安全工程 |
电子信箱 |
18122124@qq.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
|||
主 要 贡 献 |
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能力培养闭环构建。 依托数智化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建立学生事故调查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案例中的操作数据与成绩变化,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学生的能力提升轨迹。针对学生在“事故原因深度分析”“责任认定依据引用”等环节的共性问题,设计专项强化训练任务,如增加复杂事故场景的调查案例、组织事故调查模拟竞赛,形成“数据诊断-专项训练-能力提升”的教学闭环,有效提升学生的事故调查专业能力。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1)完成人 姓名 |
张华兵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79年10月 |
最后学历 |
本科 |
|
参加 工作时间 |
2001年7月 |
高校教龄 |
24 |
|
专业技术 职称 |
助理研究员 |
现任 党政职务 |
无 |
|
工作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联系电话 |
010-88562303 |
|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
实践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化 |
电子信箱 |
16148938@qq.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2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服务保障人员 |
|||
主 要 贡 献 |
数智化教学平台硬件支撑与运维保障。 作为劳动安全实验室核心运维人员,全程参与数智化教学平台的硬件部署与系统调试,根据平台对设备性能的需求,牵头完成实验室服务器升级、三维仿真设备(如沉浸式交互终端、数据采集模块)的安装与校准,确保平台运行稳定。建立“日常巡检-故障预警-快速维修”的运维机制,定期检查虚拟场景渲染设备、实操数据传输链路的运行状态,及时解决平台使用中出现的硬件卡顿、数据丢失等问题,保障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训的顺利开展,为项目从技术方案落地为常态化教学工具提供硬件基础支撑。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
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1)完成 单位名称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主管部门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
联系人 |
唐旭 |
联系电话 |
13381062225 |
|
传真 |
88561861 |
电子信箱 |
ypxy2008@163.com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邮政编码 |
100048 |
|
主
要
贡
献 |
(1)破解高危专业实践教学瓶颈 针对安全类专业传统实践“高风险、高成本、难重复”问题,依托三维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全链条数智化实践体系,提供“虚实结合”教学范式,为化工、矿山等高危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2)推动教学评价体系转型 通过数智化平台自动记录学生操作数据、生成可视化评估报告,打破传统主观评价模式,构建“数据驱动”的客观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闭环优化,为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技术与实践范例。 (3)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联合企业开发教学场景与项目,将行业最新标准、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与行业脱节问题,搭建稳定校企合作平台,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对接行业需求提供可推广模式。 (4)赋能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构建多高危场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可重复使用与共享,提升利用效率;开发可视化、互动化教学工具,丰富学校数字化教学手段,支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
注:联合申请项目此页可复制填写。
四、推荐、评审意见
推
荐
意
见 |
该项目成果紧密契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项目成员在思想政治上无问题,无违法违纪行为,也未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社会形象良好。该成果在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符合2025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条件,推荐参加评选。
推荐单位党委(盖章) 推荐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评
审
意
见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