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就业政策 » 学院文件 »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授课规范及督导要求

时间:2019-07-12 作者: 出处:

中 国 劳 动 关 系 学 院 文 件

 

校学字〔2019〕16号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授课规范及督导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要求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阶段学校将《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素质教育专项课程,不仅重视职业在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课程定位

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学生从入学到实习再到就业的全过程,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类核心课程之一,构成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针对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在实践中引领学生理性思维,提升内在素养和品质,自主习得多方面的能力,做好向“职业人”转换的各种准备。

(二)就业指导

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要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和观念的转变,用就业指导促进学业指导,用就业指导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有力地促进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二、课程目标

(一)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能够合理规划个人的生涯发展和为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二)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三)实践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巧等职业技能,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教材用书

任课教师依据各专业、班级不同特点,选取教材和参考资料。鼓励教师在总结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自主编写教材,不仅要组织好内容体例,还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教材的适用功能。

校本教材: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主编:刘丽红,中国工人出版社。

参考资料:

(一)《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生涯规划与管理》,主编:李家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三)《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四)《职业指导》(第11版),戴安.萨克尼克丽莎.若夫门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五)教育部及北京市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

四、师资团队及管理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二)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讲师及以上职称,原则上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指导师资格。

(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熟练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熟悉并掌握有关教学参考书及其他中外文参考资料。

(四)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了解各教学环节的工作程序,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团结协作,和谐共事。

五、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可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

(一)案例教学法:收集典型案例,特别是与学生分享我校历届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专业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理解,提高学生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及决策能力。

(二)互动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包括课堂上的提问互动,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等。

(三)小组讨论法:通过案例分享,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和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测试分析法:通过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MBTI测量(职业性格测试)”等,让学生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六、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主要研究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可以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从而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把课堂变成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

微课呈现形式丰富,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微课的兼容性强、传播快,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快速交流传播。

(三)慕课

慕课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可通过慕课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资源

广义上的教学资源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一)测量工具

将职业适应性测验、胜任力模型测评等专业测评工具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精确把握学生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辅导工作。

(二)网络平台

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资源及职业倾向测评,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及职业生涯设计提供服务与帮助。

(三)活动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就业创业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覆盖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思考、探索,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和能力。

(四)校友资源

聘请校友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导师,提供最生动的经验和指导,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利用校友资源拓展学生实习实践及就业平台。

八、教学管理

(一)就业指导教研室统筹负责课程授课规范要求、督导事宜,各教学单位具体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及运行。

(二)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集中研讨,同时安排抽查听课,了解课堂效果及学生反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应提交书面教学总结,经教学院院长审阅并签字后交教研室存档。

九、考核督导

(一)教研室检查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及教学质量,学期末学生评教成绩低于80分者暂停课程教学工作一学期,一学期后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新开课、开新课管理规定》(院教字[2013]20号)重新办理申报开课手续。

(二)教研室与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对课程展开督导工作,如有教师未达到教学水准,或放任学生、教学不严谨,或未能如期提交相关教学材料等情况,不能保证本门课程的正常教学,教研室有权建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该教师限期整改或终止该教师的教学活动。

十、附则

本办法由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9年7月2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政办公室                   2019年9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