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我校举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

我校举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

8月21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致远楼8层报告厅召开。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授、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刘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郝志军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安徽省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和我校党委书记刘向兵、校长傅德印、副校长刘玉方、副校长刘丽红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和我校的专家学者,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工网等媒体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刘玉方副校长主持。

开幕式上,申继亮巡视员在讲话中对我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制定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出了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动员令,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绘制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施工图,接下来的重点是要落下去、见行动、见实效。为此,他强调了三点:一是劳动教育是使命,需要担当。劳动教育不是专项教育,它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是优化育人模式的教育,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全力做好。二是劳动教育是工程,需要谋划。要把握住劳动教育的育人指向,做到既要有劳动更要有教育,要注重经历、注重历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干起来、做到位,也要强调实践中反思引导,突出劳动的教育指向,还要注意体现劳动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性。三是劳动教育是难题,要有探索。要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强制、引导、鼓励等多种手段,建立制度、破解难题。

傅德印校长代表我校对莅临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我校在研究劳动科学、弘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知识、培育劳动英才方面的历史积淀,介绍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我校围绕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工作。

刘霄处长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市高等教育深化劳动教育的一次重要研讨,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为北京市高校推进劳动教育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议和具体举措,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加强宣讲,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课题报告与点评”单元,刘向兵书记代表我校研究团队做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研究”的课题中期汇报。他从内容、形式、目的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强调系统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必要性;从知识整体理论出发,阐释了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理论逻辑,加强“活性劳动知识”“感性劳动知识”和“理性劳动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的“三位一体”,实现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三位一体”;提出了以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课程劳育为路径,以学术劳育为支撑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路线图。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冬梅教授、教务处处长姜颖教授、学生工作部部长许涛副研究员、劳动教育中心主任李珂研究员分别作了“让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铸魂领航”“以专业劳育凝聚起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完善实践劳育机制 培育崇劳时代新人”“让课程劳育担当劳动教育的特殊使命”四个分报告。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邱吉教授、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廖辉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志军研究员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学术分享与交流”环节,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了十年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分享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并提出了教育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宁本涛教授对如何在“五育融合”中推进劳动教育进行了阐释,提出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实现五育渗透与融合。

闭幕式上,刘向兵书记向长期支持我校劳动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颁发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中心特聘研究员”聘书。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总结,还对深入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一系列具体倡议。他指出,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特点是创造性和职业性,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具有独特性,必须改变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支离破碎的现状,实现体系化发展。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我校以承担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创新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研究课题为契机,在汇报该项目中期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听取领导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加强交流、开拓视野、拓展思路,把握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交流机会。研讨会深度呼应并回答了社会各界一致关心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线图”问题。



(劳动教育中心 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