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激励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勤于创造、艰苦奋斗,我院各班级分别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经典读书会,以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探索经典著作中的劳动思想财富。
4月17日上午,21思政班同学们齐聚在北京校区闻道楼103教室,在班主任胡云莉老师主持下,共读经典、共享感悟。

分享人:潘维奕
分享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

劳动正义的核心诉求就是劳动的自由和解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强调劳动解放的实现与克服现实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通过追求劳动的解放构建真正的属于人的劳动,就是在谋求人的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着力澄清了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相关问题,他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劳动有其自然属性,劳动同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天然内在的统一性。同时,人类通过劳动组成了人类社会,同时劳动也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人通过劳动表现出其社会属性。所以说,人的解放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但仅仅在理论上照应了现实的人的解放是不够的。还需要着手解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需要从劳动主体的权益和主张入手。总的来说就是构建“实质上的公正问题”,这是根本上关注于人的问题,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性、前提性条件。
马克思通过拉萨尔主义一系列错误观点的批判,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部分人仍然需要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因为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个阶段,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并未完全融合,因此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以确保劳动得到公平对待,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当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物质和精神财富得到了极大丰裕时,“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个人的需求不再是私欲的满足,社会也可以满足成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各尽所能和按需分配辩证统一的实现过程中,“现实的人”得以在整体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一来,劳动的本质价值得以展现,表现出具有正义色彩的劳动本质价值,实质上的公正得以实现,这样的公正更符合人性,实现了人的解放。
分享人:任芯榄
分享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中,马克思使用了很多劳动的概念和说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直接劳动即具体劳动的等级”、“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现象的分析,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劳动的二重性开始,深入研究了劳动与剩余价值产生、劳动与资本对立、劳动与劳动者分离的核心问题,从现实的经济生活角度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了理论构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是人的根本活动,是人类社会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表现为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历史暂时性,展示了人类克服劳动异化回归自由自觉劳动的未来远景。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理解和把握。
分享人:林炜杰
分享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解放意义上的劳动,与对社会形式的变革即社会革命相辅相成;因此劳动的解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并不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获得的,而是通过社会革命获得的,社会革命的目标,就是共产主义。那么,劳动得以解放的社会形式应当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解放意义上的劳动,要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形式为前提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当社会形式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劳动才会告别矛盾的状态,成为人的自主活动,服务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强调和阐释这一观点。例如,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就正面阐述了这一解放意义上的劳动的状态:“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分享人:周絮琪
分享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

如何实现自由劳动?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是使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劳动的工具,剥夺者被剥夺,剥削阶级所有制被消灭,多数人的劳动果实不再变为少数人的物质财富,建立劳动共和国,“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马克思清醒地指出,解放劳动、自由劳动是旧的反动势力所不能容忍的,因为“旧世界一看到象征劳动共和国的红旗在市政厅上空飘扬,便怒火中烧,气得浑身颤抖”。即便如此,工人阶级一定要有信心,因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到那时,劳动与科学实现完美结合,科学变为人民的力量,科学家变成自由的思想家,即“只有在劳动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当然,在劳动共和国里,任何人不靠他人劳动生活,但也不能离开合作劳动,即“自由的联合的劳动”。
综上所述,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详细阐明了劳动奴役的实质,即资本奴役劳动、资本对劳动的经济统治。资本压迫劳动,资本对劳动的专横统治,免不了带来劳资关系的紧张,使阶级对立扩大化严重化。对此,马克思不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劳动奴役制度,维护和平,远离战争,建立一个新社会。在这个新社会里,自由劳动是统治者。
分享人:郭江宇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给“劳动教育”下定义,但在其理论体系中多处表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教育要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详细论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使教育与生产的结合从幻想走向科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本逻辑。“教劳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是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窥见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互分离的真正原因,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点明只有将教育和生产进行双向互动,对劳动者实施教育或专业化培训,才能防止分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都主张通过综合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生产与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促进个人劳动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发展。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内容,就会意识到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劳动教育的意义与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对于大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劳动教育应当进一步将传统的体力劳动与现代的脑力劳动相结合,推动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如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理论锻炼技能等,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文字编辑: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