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一读EDU】两所曾和中央党校齐名的“干部培养学校”,如今选择了这种合作模式!

【一读EDU】两所曾和中央党校齐名的“干部培养学校”,如今选择了这种合作模式!

[发表时间] 2018-04-15           [浏览次数]

  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一直备受推崇,从高校领导者互访到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从成立联合培养中心到专业研究室课题合作,其形式有诸多变化,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这一终极目的。

 

  此次“本科生交流项目”标志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迈出了第一步,其模式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学习。

 

  结束了大一、大二在涿州校区的学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的阮含含同学又开启了在本校与中国人民大学之间穿梭学习的大三生活。

 

  这段6公里的路程不仅承载着她不断拼搏的梦想,也寄托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人民大学全面合作的愿景。

 

  这两所在抗日时期就“结缘”的高校于2017年9月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落实协议的首个具体行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交流项目”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正式启动。

 

  3月2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门在办公楼四层会议室,为第一批赴人大交流的26名大三本科生举办了欢送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向兵也出席欢送会,为同学们捎去祝福和叮嘱,希望他们能承担先行者的责任,在人大展示学子风采,为该校与人大乃至其他高校拓展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教务处(学业指导中心)处长(兼)、法学院院长姜颖教授日前在接受一读EDU(ID:yidu_edu)专访时表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希望将此项目做成“拔尖项目”。

 

  于是,选拔出来的26名同学也都是从学校和人大对应的13个专业中精挑细选的佼佼者,他们分散到人大13个对口专业交流学习1学期,而今年9月遴选的下一批交流生将学习1学年。

 

  作为接收方,人民大学也表现出高度配合的积极态度,该校教务处不仅亲自帮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同学进行网上选课,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人大学生卡,让他们能尽情享受人大图书馆、食堂等学习生活资源。

 

  作为派出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则尽量为本校同学们免除后顾之忧,不仅将最大化承认同学们在人大修读的学分,还会根据同学们在人大的课程成绩,考虑是否对同学们的成绩进行整体调整,以防止因两校评分体系不同而影响这些优秀同学的奖学金评定。

 

  此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还准备在今年暑假,派出15名学生参加人大独具特色的国际小学期项目。国际小学期是人大自2009年启动的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项目,面向国内外在校大学生,由中外教师围绕不同学科开设纯英文课程,并设置丰富的课外活动。

 

 

  是不是够给力的?关于两校合作的更多细节,请看下面的访谈稿。

 

  一、 这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次与内地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一读EDU:学校为何将本科学生交流列为落实与人大合作的第一个具体行动,而不是教师交流?

 

  姜颖: 我们两个学校有比较久的历史渊源。

 

  以我所在的法学院为例,30多年前我们恢复建系时,人民大学就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1986年,新中国劳动法学科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关怀教授还作为第一届系主任(后成为名誉主任)帮助我们筹建,他当时把我们系命名为劳动法学系。这些年,我们也跟人大来往非常密切。法学院、劳动关系系、公共管理系等都会与人大对口学院一起办教师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现在,两校都有教师互相到对方学校挂职。虽然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很重要,但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怎么去培养学生,特别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学习发展平台。人民大学在国内属于一流高校,感受其氛围对我们学生的发展肯定有益。

 

  一读EDU:学校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校级学生交流项目,如果有的话,和人大的本科生交流项目相比,有哪些特点?您认为这个项目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

 

  姜颖:以前,我们主要是与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境外高校合作开展类似项目,这是我们第一次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本科生交流项目。

 

  ❶ 至于这个项目最有特色的内容,首先,专业契合度较高,我校有16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专业和人大对口,这次赴人大交流的同学们就出自这些专业。

 

  ❷ 其次,同学们可在交流期间自由参与人大的社团活动。我们在和人大教务处沟通时就表达了这个意愿,希望同学们还能全面感受人大学生活动的氛围。

 

  ❸ 再次,同学们虽然到外校交流,但不脱离原校环境,其学籍信息、党团关系等还保留在本校。对他们而言,只是多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❹ 最后,这个项目基本不产生额外生活费用,不会给同学们造成经济负担。

 

 

  二、将增加本科生交流人数

 

  一读EDU:首批学生是如何筛选出来的?

 

  姜颖:首先,我们把筛选目标定在大三学生。这是因为,一方面,我校情况比较特殊,同学们大一、大二期间要在河北涿州校区学习生活,离人大距离太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大一、大二的表现来判断他们的学术潜力,以便将这个平台提供给专业优秀的同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其次,我们想把这个项目做成类似于拔尖项目的形式,拔尖主要指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业成绩,优秀的成绩表明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认真,但另一方面,考得好也不一定代表就是拔尖人才,所以我们还会考查同学们的学术潜力,这主要通过同学们参与科研项目的成果来展现,比如学校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级奖项。

 

  最终,13个和人大对口的专业各选拔出2名同学,最终,有26名同学参与此次交流项目。

 

  一读EDU:应该说,能进入项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同学无法直接参与,未来,是否会扩大项目规模,以及如何扩大这个项目在校内的影响?

 

  姜颖: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差距较大,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确实不太公平,而且,由于派去交流的同学们仍住在本校,不用人大帮助解决住宿问题,所以,增加交流生人数不会给人大带来太大压力。所以,今年9月份启动新一轮甄选时,我们会兼顾专业人数因素,按人数比例推荐选拔,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这个交流项目。届时,他们将在人大交流一学年。虽然我们选拔的只是一小部分尖子生,但我们已在考虑,让他们在结束课程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现他们在人大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此项目的影响力,调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交流项目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读EDU:在您看来,同学们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学校又将如何帮助他们迎接困难?

 

  姜颖:我认为,首先是选课冲突的问题。尽管同学们都能在人大对口专业学习,专业课衔接不会有大问题,但却可能存在专业核心课衔接问题,比如我校一些专业核心课正好在大三上学期(他们到人大交流期间)开设,但人大在大三上学期却不开这些课。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专业核心课学习,有些同学就说自己可以在交流期间兼顾两边的学习。但我们的建议是,仍以人大课程为主,因为交流学习机会毕竟非常难得,交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人大的教学氛围,因为课程问题而分散自己的精力反而会得不偿失。至于他们因此而落下的专业核心课,我们可以采取其它方法弥补,教务处方面会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便利。

 

 

  一读EDU:学校是否会对到人大交流的同学们进行监督、考核?毕竟,他们只是到人大学习、交流,还在本校住宿,如果没有监督,他们完全可以翘课。

 

  姜颖:❶ 首先,选拔出来到人大交流的同学都是各个院系的尖子生,相信他们会非常珍惜这次出去交流的机会;

 

  ❷ 其次,我们给他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和临时班委会,班委会会承担日常的管理、通知等工作;

 

  ❸ 再次,教务处也会派一名老师协助处理他们在人大的遇到的问题,同时,跟踪调查(1次/月)他们在人大的情况;

 

  ❹ 最后,在见面沟通过程中,我们也鼓励他们在人大展示我校学子风采。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种代表学校的荣誉感,相信他们会在交流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当然,由于他们分布在不同专业,课程也比较分散,无法对他们进行统一考核,但我们最后会考查下他们在人大参加的考试成绩和课程分数。

 

  一读EDU:除了专业课衔接和监督考核的问题,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担忧呢?学校是否准备好应对方案?比如,出去交流一学期是否会对他们奖学金评优有一定影响?

 

  姜颖:他们在大一、大二都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是奖学金的有力竞争者,但人大老师的评分标准可能与我校老师存在差异,所以交流学习期间课程成绩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奖学金评定。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的假设,现在还无法断言人大的评分体系一定比我校严格,只能等这次期末考试之后再相应进行调整。如果成绩出来后,到人大交流同学们的成绩在人大排名普遍靠前,而与本校学生成绩相比却整体偏低,我们也可以考虑在评奖学金时,把这些同学的基础分往上提。

 

  四、除了派学生交流学习,还派学生参加国际小学期

 

  一读EDU: 通过这个项目,您觉得两校之间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您又如何评价人大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姜颖:虽然两校之间应该是互补关系,但说实话,我校和人大差距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们这次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当然,我校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人大的同学们也可通过此次交流项目了解我们的优势学科。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教务处给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

 

  例如,尽管我校同学们错过了人大网上选课的截止时间,但人大教务处特别为他们重新开通了网上选课系统,并为一些无法网上选课的同学手动选课。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感动。

 

   此外,人大方面还协助同学们办理了人大学生卡,使他们在交流期间可以享受与人大学生一样的图书馆、食堂等资源。

 

 

 

  一读EDU:除了派交流生到人大学习外,我们注意到,学校也开始在同学们中间开展到人大参加2018年国际小学期学习的报名工作,看得出两校合作在深化。但国际小学期学习费用并不便宜,学校是否会在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支持?

 

  姜颖:人大每年7月左右会举办国际小学期,我们今年选拔了15个学生参加。 人大规定每人需要缴纳9000元,这个费用确实有点高,但学校会尽力给学生提供一定现金资助,并允许他们暑期在校住宿。但资助并不是无条件的,同学们必须成绩合格(按照百分制,60分合格)才有资格拿到资助。同时,我们也鼓励各院系给同学们发放补贴。这样下来,最后同学们顶多支付原有一半费用即可。除这些支持外,我们还会给予参加国际小学期且顺利完成学习的同学一定的学分认定,每人可获得1个创新创业学分。

 

  五、交流经验能够被推广 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一读EDU:国内不少高校主要还是把本校学生送到境外高校交流学习,较少送到国内兄弟高校,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姜颖:我认为,主要还是意识问题。大家觉得,既然要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把同学们送出去交流,就应该去境外感受下不一样的教育模式,而不是留在国内,继续使用和本校类似的教材,学习和本校类似的课程。不过,国内一流大学已积累了不少优秀教育经验,值得派学生交流学习,人大就是如此,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法,通过学生交流项目传播出去,但可能受制于学校硬件条件限制,无法接收太多学生。

 

 

 

  一读EDU:那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人民大学的成功模式能否被复制到其它高校,或者说,其他高校在学习借鉴这一模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姜颖:这个模式肯定可以被复制,虽然各校有各自特色和优势,但总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而与一流高校交流学习就是共同成长。这是高校的发展趋势。但这个模式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还是顶层设计,两校合作是落实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劳动关系学院意见的具体行动,得到了双方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刘向兵校长也曾担任人大副校长,他基于两校之前的深入合作,很积极地促成了这个交流项目。当然,兄弟高校在借鉴时需要注意的可能是,怎样把合作框架协议落实到学校行政管理、学生学习、教师科研等各个方面,真正达到共建的目的。

 

 

  (来源:一读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