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社会科学网】刘向兵 彭维锋: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思想行动指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的学习与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网】刘向兵 彭维锋: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思想行动指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的学习与思考

[发表时间] 2018-05-02           [浏览次数]

  摘 要: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30日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模群体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对劳动模范寄语新希望,赋予了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品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郁深厚的劳动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全社会深入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关键词:“五一”国际劳动节 新时代 劳模精神 劳动情怀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30日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当前,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勉励大家珍惜荣誉,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继续发挥劳动模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语境,着眼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个体与群体的辩证视野,高度肯定劳模精神的伟大贡献和重要意义,深刻揭示劳模精神的历史逻辑、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对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精神,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深刻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模群体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可以说,从1930年代起,无论是瑞金苏维埃时期、延安根据地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劳模群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素质提升的诉求,1992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办劳模本科班,学员主要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从而让劳动模范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劳模群体的深切关怀和厚爱。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切接见劳动模范,召开劳动模范座谈会,并就劳模精神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依靠诚实劳动开创美好未来;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要求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2014年4月30日,正在新疆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并同他们座谈,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就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指出全体劳动者要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内在要求;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深刻回答了我国工运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模群体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激发劳动模范和全体劳动者创新创造创优的热情和活力、发挥好新时期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劳动模范寄语新希望,赋予了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工人阶级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工人阶级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劳动模范作为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永远是时代的引领者和领跑者,充分发挥了先锋和排头兵作用;他们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范的思想内核、行动指南和精神灯塔,以积极的劳动姿态、卓越的劳动创新、丰富的劳动创造、果敢的劳动担当和无私的劳动奉献,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政治品格,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成长,提升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模范这个先进群体寄语新希望,赋予了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干劲、闯劲、钻劲”,既是对劳模精神传统的科学总结,又深化发展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品格和实践指向,表现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传达出极致之美的品质追求,更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因此,作为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作为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作为引领时代新风的精神高地,劳动模范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学习的榜样;劳动模范要“把国事当家事、把自己当主角”,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一起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最终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干”字,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真谛;一个“干”字,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格;一个“干”字,也深刻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倡导。可以说,一个“干”字所体现出的思想精髓,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创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正是依凭一个“干”字,我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造就了思想史上群星闪耀的诸子百家,产生了科技史上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铸就了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兵马俑、莫高窟等震撼人心的文化遗存和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依凭一个“干”字,我们铸就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劳动好、学习好,又能公私兼顾、不自高、不夸大,永不脱离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忠于革命、精于业务、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团结干部、联系群众”的精神境界,创造并丰富了具有革命战争年代特色的劳模精神,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为动员和鼓舞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提供了坚韧强劲的精神动力,为边区革命和建设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中,“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先进模范,以超额完成任务、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在经济生产方面的贡献,以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发展并深化了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色的劳模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天下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抓斗大王”包起帆、“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明、“知识工人”邓建军、“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农民工楷模巨晓林、“雷锋传人”郭明义、科研报国的黄大年等先进模范,继承并创新了具有改革开放新时期特色的劳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也正是在无数次的劳动创造中,生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成为新时代劳模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与厚重积淀。

 

  (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郁深厚的劳动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背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强调并深化了对劳动的重要地位、价值、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在当前语境下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劳动观念、秉持什么样的劳动姿态、倡导什么样的劳动精神等一系列问题,彰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凸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姿态,深化了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的劳动伦理。 

 

  劳动模范,本义就是劳动的模范,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典型代表和榜样楷模。在最朴素的意义上,劳模精神就是一种崭新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劳动观念,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契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历史语境,并最终实现了重建劳动秩序、重构劳动关系、重振劳动地位、重整劳动价值、重造劳动伦理、重塑劳动心理并重整劳动意义,树立并彰显了一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营造并弘扬了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生成并传播了一种劳动者至上、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 

 

  也正因为如此,劳动者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满足感、幸福感和尊严感,才能够挣脱物质的枷锁,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拥有鲜活丰盈的精神世界。这种劳动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生发源泉,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要素。这种劳动精神,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超越性、创新性和奉献性,是优秀的劳动者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质,也是可普遍适用于全社会的职业精神、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应成为全社会每个人的精神原色。 

 

  (五)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全社会深入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回应社会关切,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整体意识、时代意识、全局意识、问题意识的实践框架,指出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使命、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以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注重强化劳模精神的落地生根。 

 

  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性和主人翁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劳模精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同样,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属于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劳模精神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在当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创新劳模宣传方式方法,讲好劳模故事,以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动全社会,以劳模的卓越贡献激励全社会,以劳模的高尚情操带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热爱劳模和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让劳模精神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制高点,成为职工文化的推动器,成为校园文化的着力点,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劳模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绽放璀璨光芒。 

 

  一纸书信,万千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意蕴深厚、鼓舞人心,切实表达了总书记对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对全国广大劳动者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者群体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充分理解、体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精神,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社会进一步深入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对高校加强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相关学科的建设,在高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奋斗者,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指导作用。 

  

  (刘向兵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彭维锋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新农村文化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