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李珂:让工匠品牌成为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市首批命名502名“成都工匠”
【核心提要】
●“成都工匠”:在成都重点发展的五大先进制造业和五大新兴服务业中,具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技艺精湛、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业敬业,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并在本领域、行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产业工人代表。
●“成都工匠”培育计划是市委、市政府从工匠培育顶层设计入手,作出了工匠人才培养、引进、竞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一整套制度安排,站位高、导向强、机制活,是对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加快形成人人可为工匠、人人争当工匠、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局面。
●此次评选出的502名“成都工匠”,遍布成都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多个行业多个工种,并呈现出年龄跨度大、技术水平高、引领作用强、一线职工多、企业类型全等特点。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发挥“主干城市”工会带头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做好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和服务工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功立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技能人才就是最重要的“利器”之一。近年来,正是成千上万的“成都工匠”们“一锤一钉”地劳作、“一砖一瓦”地建设,推动了成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逐梦人的时代,更是实干家的时代。新时代里,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民族的文明标识。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昨日,我市举办了一场“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大会对成都重点发展的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一线涌现出的能工巧匠进行命名表扬,宣布了首批命名的502名“成都工匠”,并为“成都工匠”代表颁发金质奖牌和奖金。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为推进成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产业技能人才布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的路上,工匠的作用日益凸显,“成都工匠”的品牌越来越亮,必将成为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助力谱写新时代成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通源头活水 人人可为工匠
在全市职工中真正把现代产业工匠人才选育出来
“成都工匠”的大门,面向成都所有职工打开。
评选对象中,除了重点聚焦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一线工人,还兼顾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笔者了解到,502名“成都工匠”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有置身国防军工事业,在生产一线专注于无线电焊接的“军工绣娘”潘玉华;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刘时勇;有“天府工匠”孟德芝;有坚守地铁检修岗位,执着于自主研发的“发明家”周胡彬;有“四川工匠”张安秋、胡明、申少泽、罗卓红;更有全国技术能手何波、刘尚明、玉海龙等一大批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可谓含金量极高。“他们中有从世界、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也有各行各业推荐的技术精英,和身怀绝技、自行申报、通过评审鉴定而来的‘民间高手’,两条渠道源源不断引来工匠人才的‘活水’,为成都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此次评选出的502名“成都工匠”行业分布广,遍布成都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及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工种,并呈现出多个特点——
行业分布广:遍布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及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工种。
年龄跨度大: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的59岁,最年轻的23岁,从50后到90后齐聚一堂。
技术水平高:高级技师和高级职称216人,占总人数的43%;技师和中级职称187人,占总人数的37%。
引领作用强: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军人112人,占总人数的22%;坚持“师带徒”的387人,占总人数的77%,体现了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一线职工多:普通职工393人,占总人数的78%;技术总监、生产负责人109人,占总人数的22%。
企业类型全: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298人,占总人数的59%;民营私营企业176人,占总人数的35%;外资合资企业28人,占总人数的6%。
用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赵明霏教授的话来说,“成都工匠”的评选,既面向基层,又注重高端引领,真正把现代产业工人选育出来。“‘成都工匠’的评选坚持面向基层,着重评选职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的先进人物,使评选‘成都工匠’成为广大职工发现典型、学习典型的过程;同时‘成都工匠’的评选还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成都工匠’,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攻坚克难、技艺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引领带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对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进行制度设计
走出一条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路
“‘成都工匠’培育计划在制度设计、培育导向、激励措施、发展路径上创新举措、成效凸显,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工匠人才支撑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成都作为全省主干城市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看来,在制度设计上,“成都工匠”纳入成都市人才体系总盘子和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形成了关于工匠人才培育、评价、使用、激励、引进和保障的一整套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在培育导向上,打破年龄、学历、身份等限制,聚焦重点发展的产业一线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是新时期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与全国多数城市评选工匠不同的是,“成都工匠”评选立足于《“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以评选活动为牵引,从工匠培育顶层设计入手,作出了工匠人才培养、引进、竞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呈现出“三大独特优势”——
层次高:“成都工匠”评选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以成都市委、市政府意见形式出台,纳入成都市人才工作体系,工匠人才享受成都市高端人才政策待遇。“这是针对产业工人特别是技能人才设计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把成都建设成为注重工匠人才培养、重视工匠人才发展、集聚工匠人才创新创业的典范城市,有利于加快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导向强:按照《“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成都将用五年时间,培育评选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名,遍布成都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对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榜样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能赶超。
机制活:从世界、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与各类“民间高手”汇聚一堂,对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榜样就在身边。“大家会认为,‘成都工匠’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能赶超,今年评不上下次还可以再来,有利于加快形成人人争当工匠、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局面。”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李珂教授的话最为直截了当:这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实践。“这是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积极实践,增强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构建高技能人才评选机制的创新探索。”
以榜样为引领
形成全社会培育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
榜样是最好的引领。旗帜鲜明地表彰表扬“成都工匠”,是对高技能人才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的极大满足。
台上,受表彰的“成都工匠”们胸戴耀眼礼带红花,手捧证书和奖章,自豪感、荣誉感洋溢于面;台下,职工群众受到感召鼓励、心潮澎湃,羡慕感、敬佩感油然而生,激发着大家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动力和激情。
接过证书,“成都工匠”——中建二局安装公司设备调试工袁维激动不已,“这是市委市政府给我们的荣誉,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技艺上尽善尽美、在工作上严谨周密、在态度上一丝不苟,扛起‘成都工匠’的旗帜。最重要的是,要发扬传帮带的精神,让‘成都工匠’的品牌越来越亮,成为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坐在台下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陈宇浩也暗暗给自己定下了早日当上“成都工匠”的目标,“作为学习专业技术的学生,台上的‘成都工匠’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获评“成都工匠”,不仅有“面子”,还有许多“里子”。据了解,“成都工匠”除享受成都市政府关于技能人才有关优惠政策外,成都的市级相关部门和全市工会组织正陆续推出工匠礼遇:一次性奖励2万元现金、大病医疗专家服务、机场高铁VIP通道、省内外疗休养、境内外技能提升交流、工匠健康定制保险、国情研修考察、节日走访慰问等。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继续发挥“主干城市”工会带头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做好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和服务工作。“在发展路径上,我们鼓励‘成都工匠’向更高层面迈进,努力打通他们向上成长为‘四川工匠’‘大国工匠’的通道。”
高标准、高规格表彰“成都工匠”,也形成了强烈的、持续的、可传播的社会获得感。“我们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也在发挥技术工人培养主阵地作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加快构建现代化、专业化职业教育体系,以匠心育匠人,力争多为城市发展输送人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孟祥雪表示。“切实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技能人才特别是工匠人才事业上有干头、工作上有劲头、生活上有甜头。”水电七局三分局工会主席黄小平告诉记者,公司这次有3位同志被评为“成都工匠”,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种正向激励。“将积极为技术工人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大工匠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力度,争取培养造就更多的‘成都工匠’。”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既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更需要高技能人才和“成都工匠”。当前,蓉城大地已形成了培育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必将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汇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
一图读懂《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
【目标任务】
到2022年,培育评选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 名,基本构建起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成都现代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匠人才队伍,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创响“成都工匠”品牌。
关键词:人才新苗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造一批工匠示范职业(技工)院校。
■推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紧密衔接。
■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技工)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建立成都工匠进修学院,搭建集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评价、终身学习等服务于一体的开放载体。
■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向职工和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市民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其技能水平。
关键词:人才成长
■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工匠培养选拔机制。
■甄选100家学徒制试点企业,以“工匠带徒”等方式大力开展学徒培养。
■建立工匠人才向管理职位和专业职级晋升双向选择通道,鼓励企业对在聘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关键词:创新平台
■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和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设计”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造活力。
■建立“成都工匠”创新成果孵化机制,通过举办技术推广、经验交流等活动,推进新技术、新工艺与现实生产有效转化,推进创新项目孵化,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
■打造一批工匠培育示范基地,努力建设国家级实训基地,争取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落户成都。
关键词:人才冒尖
■力争每年赛事的职业工种超过100个,年均带动引导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新兴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100万人次以上。
■开展寻找和发现身边的工匠活动,加强职业技能竞赛选手梯队建设,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大赛种子选手。
■建立市级及以上竞赛获奖选手直接认定为“成都工匠”的评定机制,探索工匠人才身份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转换认定机制。
关键词:高端集聚
■引进一批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工匠人才,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大国工匠”及国际认可、信誉度高的国(境)内外高层次工匠人才,力争5年内引进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不少于500名。
■对获得副省级城市以上工匠称号的人才来蓉可直接认定为“成都工匠”。
■孕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国际一流技术、比肩国际先进工艺水平的“成都工匠”。
关键词:时代风尚
■每年对评选的“成都工匠”进行集中命名。
■推动形成以“成都工匠”为引领,区(市)县和企业打造区域和企业工匠等多层次工匠评选体系,形成企业技术能手、企业首席技师、企业工匠、区域工匠和“成都工匠”的工匠人才梯次结构。
■建立“成都工匠”人才与国家、省级工匠人才选拔衔接机制,向上级推荐的工匠候选人原则上从“成都工匠”人才中产生。
关键词:正向激励
■“成都工匠”由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成都工匠”享受市政府关于技能人才有关优惠政策。
■职业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成都工匠”,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
■鼓励和支持“成都工匠”参加“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申报评选。
■“成都工匠”当选为“四川工匠”“大国工匠”或在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获得前三名的,由市委、市政府给予专项奖励。
■注重在各类工匠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及推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推行工匠人才在工会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和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