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学位【2011】69号)精神,遵循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实际,制定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与要求】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需要,面向全国总工会各级工会组织、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劳动关系协调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定位于实际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掌握扎实劳动关系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达到如下素养: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和进取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
2.具备扎实的劳动关系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劳动关系方面的科学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调查、分析并深入研究现实的劳动关系问题,能够从事本专业中高层次实务工作。
3.了解国内外劳动关系发展动态,熟悉有关劳动关系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造性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4.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具备独立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工作以及组织领导相关工作的能力。
【培养对象】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面向各级工会系统以及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完成相关专业的本科学习、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相关人员。
【学制及培养方式】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全日制。学习方式分为脱产学习和非脱产学习两种。脱产学习的学制为2年,非脱产学习的学制为2.5年。
本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在学院进行,时间为一年半,包括公共管理学位课和选修课;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角色扮演、观摩、案例分析、对抗辩论、习题作业、专题论文、社会调查、测验、考试等完成。集体协商、职工代表大会和劳动争议处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模拟训练,在学院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实验环节一般占到总课时的30%以上。具体要求:3学分课程要包含8个学时的实践环节;2学分课程包含4学时实践环节,1学分课程包含2学时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的讲授和内容以实践活动为主,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实操能力。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学习和研究20个以上的劳动关系案例;每门课程必须完成2次以上的习题作业或者1篇以上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其成绩记入相应课程总成绩。
实践实习时间半年,在学院实习基地或具备相应实践条件的实习单位完成。实践实习采取专项(岗位)实习和综合(毕业)实习两种方式。
【教学与科研实践指导】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导师团队由院内导师和院外导师共同组成,负责指导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实习实训工作及学位论文写作。院内导师侧重课堂教学和院内学习的指导;院外导师重点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了解劳动关系职位的定位与职责,指导学生通过岗位体验或挂职实习领会劳动关系专业岗位的内涵、职责与工作方式,并将课程教学所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在校期间,学生必须按照导师团队的要求提交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其他学习成果。
【能力培养】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注重劳动关系专业素养的确立与提升,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以及实习实践安排中,特别关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说服能力、调查和分析判断能力、协商谈判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和沟通能力、制度规则建构和维护能力以及化解冲突和应急处理能力。
1.调查和分析判断能力。具备对一般社会问题,特别是劳动关系问题的专业敏感性,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准确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技术对劳动关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评价并找出对策的能力。
2.表达说服与沟通能力。劳动关系专业人员,需要面对劳、资、政各个方面,上至领导下至职工各个层面的人员。因此,必须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善于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说服与沟通工作,具备较强的说服与沟通能力。
3.协商谈判能力。集体协商是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途径,劳动关系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必须培养和训练协商谈判的能力,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和多种策略技巧,开展富有成效的协商谈判。
4.化解冲突和应急处理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处理解决各类争端,是劳动关系专业方向人才必须面对的课题。学生要通过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和训练化解冲突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5.制度规则建构和维护能力。制度建设是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专业方向人员必须具备理解法律、制度、政策的能力,并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构建相关规则制度,并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
【学分要求】
1.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每学分16课时。完成全部培养计划需要修满42个学分。其中,公共管理核心课程18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10学分,专业方向选修课选择9学分。社会实践5个学分和毕业论文。
2.课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将课堂讲授、问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实践属于必修实践类课程,实习计划、实习内容与具体安排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实习结束后,学生要结合实习情况,撰写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成绩合格者计5个学分。
4.学位论文,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员结合所学理论课程与参与实践调研的主题,选择学位论文题目。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必须按要求完成并通过答辩。
【课程设置】(42学分)
1.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专业英语(第一、二学期) 2学分
3.公共管理学 3学分
4.公共政策分析 2学分
5.公共经济学 3学分
6.社会研究方法 2学分
7.电子政务 2学分
8.劳动关系学 2学分
1.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2学分
2.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实务(实践课程) 2学分
3.民主管理与职工参与(实践课程) 2学分
4.劳动合同与员工管理(实践课程) 1学分
5.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实践课程) 2学分
6.工会法与工会组织 1学分
1.中外工人运动史 2学分
2.劳动关系学说史 2学分
3.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比较 2学分
(以上三课中至少选一门)
4.人力资源管理 2学分
5.薪酬理论与管理 2学分
6.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2学分
(以上三课中至少选一门)
7.比较劳动关系 2学分
8.职业安全卫生(实践课程) 2学分
9.劳动心理学 1学分
10. 社会保险实务 1学分
11. 全球化与劳动关系(专题讲座) 2学分
1.专项(岗位)实习: 3学分
第一、二、三学期,共计三个月 (6学时*5天*4周=120学时*3个月=360学时)
2.综合(毕业)实习: 2学分
第四学期,共计三个月(6学时*5天*4周=120学时*3个月=360学时)
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当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并按要求通过论文答辩。
【社会实践的安排及要求】
社会实践是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基本要求如下:
1.社会实践采取专项(岗位)实习和综合(毕业)实习两种方式进行,学生用六个月时间,分别进入各级工会系统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或实习。
2.专项岗位实习安排在前三个学期,每学期在15周授课之后留出四周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专题实习实践:
实习岗位:仲裁庭书记员、调解员、仲裁员;
实习内容和要求:体验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流程;收集劳动争议案例,形成分析报告。
实习岗位:工会组建员、集体协商指导员;
实习内容和要求:在维权部、民主管理部等部门,参与工会组建和日常组织建设工作过程;参与劳动法律建设和劳动标准检查工作;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案例;参加集体协商指导工作。
实习岗位:企业工会主席助理、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助理;
实习内容和要求:观摩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全程参与典型企业的民主管理实践;参与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涉劳规章制度管理等。
3. 综合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工作需求和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挂职或专题调研,同时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立项、数据收集和论文写作。
4.实习计划、实习内容与具体安排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实习结束后,学生要结合实习情况,撰写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成绩合格者计5个学分。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验实践安排及要求
序号 |
实验实践教学 |
课时分配 |
学期 |
要求 |
1 |
专业课程内 实践环节 |
每48学时中8学时,预计16学时; 每32学时中4课时,预计40-44学时; 每16学时中2学时,预计2-4学时(视具体选修课程情况而不同); 总计:58至64学时
|
1-2 |
完成角色扮演、模拟活动、案例讨论与分析等 |
2 |
实践课程 |
4门专业必修课,112学时;2门选修课,48学时;总计112-160学时 |
1-2 |
在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完成 |
3 |
专项(岗位)实习 |
48学时 |
1-3 |
实习报告 |
4 |
综合(毕业)实习 |
32学时 |
4 |
实习报告 |
5 |
毕业实习 与毕业论文 |
|
4 |
毕业论文或调研报告 |
总计 |
|
250学时-304学时(视具体选修课程情况而不同) |
|
|
【学位论文及要求】
撰写学位论文是训练和检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备科研能力和实际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论文选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撰写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原则。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联系工会、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结合自己本职工作、专业特长及兴趣,选择劳动关系或相关领域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开题报告。选题完成后,要按规定撰写开题报告,并参加开题答辩。开题答辩过程中要全面阐述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文献、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解决路径。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3.论文形式。论文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形式,调研报告、政策评估、对策研究等都可作为论文形式。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特别是劳动关系专业的理论、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4. 论文答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通过中期检查和论文审查之后,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学位论文工作结束。
课程设置表
课 程 类 别 |
课程 编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数 |
学 分 |
教学 方式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
||||||||||||
总学时数 |
实践学时 |
1 |
2 |
3 |
||||||||||||||||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管 理 核 心 课 程 |
0101001 |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试 |
必
修 |
||||||||
0101002 |
专业英语 |
32 |
4 |
2 |
授课 |
* |
* |
|
考试 |
|||||||||||
0101003 |
公共管理学 |
48 |
8 |
3 |
授课 |
* |
|
|
考试 |
|||||||||||
0101004 |
公共政策分析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试 |
|||||||||||
0101005 |
公共经济学 |
48 |
8 |
3 |
授课 |
* |
|
|
考试 |
|||||||||||
0101006 |
社会研究方法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0101007 |
电子政务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0101008 |
劳动关系学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试 |
|||||||||||
( 8门课18学分 ) |
||||||||||||||||||||
专 业 方 向 必 修 课 |
0201001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试 |
必
修 |
|||||||||
0201002 |
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实务 |
32 |
32 |
2 |
实践 |
|
* |
|
考查 |
|||||||||||
0201003 |
民主管理与职工参与 |
32 |
32 |
2 |
实践 |
|
|
* |
考查 |
|||||||||||
0201004 |
劳动合同与员工管理 |
16 |
16 |
1 |
实践 |
|
* |
|
考查 |
|||||||||||
0201005 |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 |
32 |
32 |
2 |
实践 |
|
|
* |
考查 |
|||||||||||
0201006 |
工会法与工会组织 |
16 |
2 |
1 |
授课 |
|
|
* |
考试 |
|||||||||||
( 6门课10学分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 业 方 向 选修课 |
0201007 |
中外工人运动史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选 一 门 |
||||||||
0201008 |
劳动关系学说史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0201009 |
国际劳工标准与 中国劳动法比较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0201010 |
人力资源管理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选 一 门 |
||||||||||
0201011 |
薪酬理论与管理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0201012 |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0201013 |
比较劳动关系 |
32 |
4 |
2 |
授课 |
|
* |
|
考查 |
|
||||||||||
0201014 |
职业安全卫生 |
32 |
4 |
2 |
实践 |
|
|
* |
考查 |
|
||||||||||
0201015 |
劳动心理学 |
16 |
2 |
1 |
授课 |
|
|
* |
考查 |
|
||||||||||
0201016 |
社会保险实务 |
16 |
16 |
1 |
实践 |
|
* |
|
考查 |
|
||||||||||
0201017
|
全球化与劳动关系 (专题讲座) |
32 |
|
2 |
讲座 |
|
|
* |
考查 |
|
||||||||||
( 11门课中选9学分课 ) |
||||||||||||||||||||
实践 环节 |
0301001 |
专项(岗位)实习 |
360 |
360 |
3 |
|
* |
* |
* |
|
|
|||||||||
0301002 |
综合(毕业)实习 |
360 |
360 |
2 |
|
|
|
|
|
|
||||||||||
毕业 论文 |
0301003 |
学位论文 |
360 |
|
|
|
|
|
|
|
|
|||||||||
|
(2门课5学分) |
|||||||||||||||||||
公共管理硕士(劳动关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期分布
【 第一学期 】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方式 |
考核 方式 |
课程 性质 |
1 |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32 |
2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2 |
专业英语 |
16 |
1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3 |
公共管理学 |
48 |
3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4 |
公共经济学 |
48 |
3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5 |
劳动关系学 |
32 |
2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6 |
中外工人运动史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7 |
专项(岗位)实习 |
120 |
1 |
|
|
实践 |
|
合 计:必修课11学分 选修课开设2学分 |
【 第二学期 】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方式 |
考核 方式 |
课程 性质 |
1 |
专业英语 |
16 |
1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2 |
社会研究方法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必修 |
3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
32 |
2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4 |
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实务 |
32 |
2 |
实践 |
考查 |
必修 |
5 |
劳动合同与员工管理 |
16 |
1 |
实践 |
考查 |
必修 |
6 |
劳动关系学说史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7 |
人力资源管理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8 |
薪酬理论与管理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9 |
比较劳动关系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10 |
社会保险实务 |
16 |
1 |
实践 |
考查 |
选修 |
11 |
专项(岗位)实习 |
120 |
1 |
|
|
|
|
合计:必修课8学分 选修课开设9学分,学生须选4学分 |
【第三学期】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方式 |
考核 方式 |
课程 性质 |
1 |
电子政务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必修 |
2 |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 |
32 |
2 |
实践 |
考查 |
必修 |
3 |
工会法与工会组织 |
16 |
1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4 |
公共政策分析 |
32 |
2 |
授课 |
考试 |
必修 |
5 |
民主管理与职工参与 |
32 |
2 |
实践 |
考查 |
必修 |
6 |
国际劳工标准与 中国劳动法比较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7 |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8 |
劳动心理学 |
16 |
1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9 |
职业安全卫生 |
32 |
2 |
实践 |
考查 |
选修 |
10 |
全球化与劳动关系 (专题讲座) |
32 |
2 |
授课 |
考查 |
选修 |
11 |
专项(岗位)实习 |
120 |
1 |
|
|
|
|
合计:必修课9学分 选修课开设10学分,学生须选3学分 |
【第四学期】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方式 |
考核 方式 |
课程 性质 |
1 |
毕业综合实习 |
360 |
2 |
|
|
|
2 |
毕业论文 |
36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