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社会工作学子参加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十届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
2025年7月19日至20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十届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承办、美亚联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马凤芝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顾东辉教授、副理事长庄勇教授、童敏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卢波莅临会议。来自全国189所高校的50余名教师与450余名学生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通过主论坛与分论坛的多层级研讨,形成了对社会工作领域的系统性探索,从基层治理中的社工角色到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从特殊群体的服务创新到本土知识体系的构建,所有议题均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社会痛点,奠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需求”的基调,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学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鲜明特质。论坛共收到投稿835篇,经论文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对摘要和全文进行两轮评审,共有443篇获得参会资格,最终荣获一等奖的作品共7篇,荣获二等奖的作品共52篇,荣获三等奖的作品共148篇。
我院共有5篇论文入围现场发言名单,其中研究生3篇,本科生2篇。在论坛中,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代表团表现优秀,荣获三等奖1篇,彰显了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底蕴和教学成果。
我院23级研究生刘军恒在刘丽红副校长的指导下完成题为《共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联动的多重阻滞与现实进路》的论文,探讨了共生理论在分析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联动中的适用性,指出当前存在的阻滞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对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本次论坛上荣获三等奖。
我院24级研究生于佳艺在王黎芳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老年人服务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基于B市Y街道的个案研究》的论文,深入探讨社会工作者在残疾老年人服务中的实践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优化路径,为更好地服务残疾老年人群体提供了实证参考。
我院24级研究生舒畅在原会建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题为《“党建赋能+数字治理”嵌入外卖骑手城市融入实践》的论文,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外卖骑手城市融入的创新服务模式,并提出“党建赋能+数字治理”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协同框架。
我院22级本科生罗舒馨在杨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题为《社会工作者在政策倡导中的“三重身份”研究——基于医务社工对重症儿童救助的实践》的论文,分析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提供者、资源协调者、政策影响者“三重身份”如何影响重症儿童救助政策变革与资源分配优化,为社会工作在政策倡导中的多重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院23级本科生万天浩和王思源在李慕轼老师指导下完成题为《社会工作嵌入AI监管:青少年AI成瘾中的认知行为模式运用研究》的论文,探索了以认知行为模式为核心的青少年AI成瘾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通过认知重塑、行为调整和情绪管理对个体进行干预,并从多维度提出监管建议。由万天浩发言并担任分论坛十三第三阶段主持人。
本次论坛不仅为全国社会工作学子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充分展现了我院学子的学术素养、实践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从共生理论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治理创新,从政策倡导中的多重角色到特殊群体服务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再到前沿的AI成瘾干预研究,我院学子所展示的研究议题紧扣时代脉搏,深度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社工人才而不懈奋斗。
(供稿: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