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与社会变迁(互联网赋权、媒介化),新闻业务(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影像传播),主讲课程为新闻评论、劳动新闻工作坊、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名记者研究等。曾获央视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栏目最佳编导金奖;“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核心成员。
一、代表性科研、教学项目
1.《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传播增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
2.《实践范式下我国卡车司机劳动媒介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
3.《城市社区语言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语委科研项目,主持人)
4.《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执行主持人)
二、代表性论著、译著、编著、教材
1.《“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与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传播增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三、代表性论文
1.《“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2.《借<1860新闻眼>看“公共新闻”的本土实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3.《分裂——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人的惯习图景》,《新闻大学》2007年第9期
4.《试论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场域的功能图景》,《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国家网络电视台发展空间与战略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当前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
7.《外力推动的社交媒体赋权何以可能——基于ICO工人互联网教育项目的个案跟踪》,《发展与前瞻学报》(台湾),2016年冬季刊(总第十四期)
8.《外力推动模式社交媒体赋权的经验考察——基于两个模式个案的比较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8期
9.《共同体与“内卷化”悖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交媒体赋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10.《流水线下的网络低语: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赋权演变考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中心、所、办公室),邮编100048
电子邮箱: lyggcz@sina.com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