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路佳萍同学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铜奖

发布时间:2021-11-23 08:00:00

11月20日上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举行。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培忠,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童,鲁迅文学奖得主、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继明,文艺界专家学者,中国语言文学系党政班子成员、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参与颁奖典礼。典礼由林峥副教授主持。



大赛组委会组织高校教授、作家、文艺评论家、资深编辑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三轮评审全程匿名,评审专家客观对待每一个作品,保证结果公正。每组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5名,入围奖20名,共评出58件优秀作品。其中,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18级2班的路佳萍同学的《风再起》新诗散文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铜奖。



典礼上,嘉宾为获奖学生颁发了获奖证书,小说戏剧组获奖者赵玉清、新诗散文组获奖者彭烨发表获奖感言。赵玉清表示,城市和文学历来都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能够用文学的力量为那些客居北京的人们在时代风云中留下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前行的警示也是心灵的皈依。文学能够从时光更迭的变中抓住不变而获得永恒。彭烨则是在夏意最盛的七月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对北方家乡的思念的诗,通过回溯过去以达到精神层面上对故土的永恒的回忆。他表示文学可以治愈和抚慰我们,是我们对抗人性虚无最好的武器。




该大赛由2017年“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升格演变而来,一经举办得到全国众多高校学子的热烈响应,收获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


01

创作《风再起》的初心是什么?

我写它的初心是写一部小型的家史。一部分是家乡的风物人情,一部分是时代变迁中家人的心里历程。我也在以00后的时代身份去审视,去仰视这段和我切身相关的故事。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是“西北的风野的很”,那是我对家乡生命力的总体把握,我很爱它。

下笔写的时候我刚入学不久,很眷恋家乡,所以一开始就有一肚子话想说。当然,可能也是能力所限,只能以一种“苦难叙事”的口吻,把我从长辈口中听到的家族兴衰荣辱的故事讲出来。但是再仔细回味,也正因为如实记录下了苦难,所以它真实。


02

获得奖项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精神园地得到了关注和肯定。这对我自己,对家乡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我就越有信心去从其中挖掘更多创作素材了。我投的这份稿是一篇名副其实的“乡土文学”,受限于个人阅历,所写的也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得知获奖后我我想到最多是刘震云的盐津、梁鸿的梁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等等……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联想。当然,我还不敢有什么大的构想和奢望,这一点肯定足以让我有动力继续向陇东家乡挖掘下去。

然而,冷静下来又有了更深的反思。投稿的作品是很久前写的,让我以现在的状态再去写家乡风物,我可能还不如当时的感受深刻丰富。原因是我在自己的书斋里待的太久了,没有“接地气”。近段时间考研复习,还有思想上,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些单调。好的一点是读过的书会正向反馈在阅历里;不好的是,这种状态会让人焦虑,和人间烟火气有了疏离,就把握不住人心,难以琢磨作品中活生生的众生相。我的思想也是,现阶段不投入到真实的外界社会中去,去感受精神肉体为了生存而在苦与乐之间游离、甚至挣扎,一味空想,流于消极的浪漫主义,知和行不对等,这一点就有些可怕。

过了这一阶段,我还需要往更广阔的地方去探索,去努力“走出书斋”。在新诗散文组获奖,说白了也确实是我构架小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我贵在感情丰富真纯,却实在缺少架构大的时空人物,运筹帷幄的能力。而且铜奖的水准,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作品欠缺的是什么。我还需要以后突破自己认知的小框框,去多多阅读多多体验,把自己的格局和视野真正打开……我还稚嫩的很。


03

能给同样热爱文学的学弟学妹们一些什么建议?

以下,仅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哈,很浅很片面,也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呢,就创作原则来讲,我认为“真”是最重要的。这个“真”一方面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遵从自己的本心,要表达的叙事流,感情流啊这些才能源源不断地发散出来。另一方面,叙事性文体呢,比如小说,不得不虚构的这种,也是需要“真”来一以贯之,就是我们讲的“艺术真实”嘛。自己的经历啊,情感啊,和自己架构的故事之间必须要有一些契合点。“被迫营业”式的创作走不长远,我自己也尝试过“编”一些没有经历过的,没有真实感悟的所谓“作品”出来,大部分是“编”到一半就“编”不下去了,而且前面写过的部分以后拿起来看也是一堆渣滓。于是慢慢体会到,矫揉造作的感情和凭空想象的故事,实在难以为继。

其次是,如果想输出(创作)一点什么东西的话,必须得保持长久的输入。这种输入,我觉得,不局限于读书,可以充盈内心的积淀都算是输入。多读书肯定是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读过的书,它里边丰富的创作技巧、故事、意识形态等等,都会正向地积淀在自己的人生经验里,也会正向反馈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后呢,和有趣的老师朋友们交流,这种思想的碰撞,也会为自己提供很多窗口,透过它们看到很多不同的世界。大学中最让我获益匪浅的就是同许多宝藏老师的深谈,李双老师啊,他的深邃明辨总会让人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谭积仁老师啊,他就是我们很多学生的阿拉丁神灯。还有杨宁老师啊,从线下追到线上。还有于祎老师啊等等很多宝藏老师。所有与他们的交流,闲谈也好,请教也罢,都会让人豁然开朗,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看待全世界的方式。也正因为他们长辈式的循循善诱,我整个人都变得温和沉稳了很多。

和家里的长辈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交往,我们离乡以前的种种生活经验,还有我们日后要去融入的社会大潮,都是在读的一本本书。我们从中感受时代、历史的印迹,这就为创作加深了厚度。

总之,生活本身就很有趣,前面这句话是刘震云说的,后面是我发挥出来的——对有趣的生活时时刻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热爱,本身就是一种输入。这种感觉很棒。我们不能总陷在青春伤痛里,或者说“独语”式的日记体文学里出不来,眼光要阔大,要长远。

以上提到的种种输入一边会为创作提供素材,一边是会加深加厚自己的眼界格局。对世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越来越多,在一篇文章中架构自己的人物,感情的能力也就更强了。当然,我现在深知自己还没有到达“运筹帷幄”的那个水平,前面也谈到了,短板还是有,还是需要不断补上去。

如此,再去尝试输出,写日记啊,书评啊,记录日常的微博文案啊等等,练手的平台很多很多,保持热爱,坚持下去。这也正是我的导师李双老师时常教导我们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写的时候唯不可贪多求快,一下笔就扬言要搞一篇什么大作出来,肯定半路夭折了,真的,我“屡试不爽”,毕竟老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我都不敢把自己有时候胡诹的一些思想性的随笔,灵机一动的小故事称为“作品”,因为觉得会亵渎它。


04

这次得奖让自己收获了什么?

荣誉是意料之外的收获。获奖名单很长,排在我之上的同学的名字和作品很多,据说获奖同学的所有作品会辑成集子出版,很期待看到其他参赛者的作品,那会是我的一部分收获。

《风再起》其实最先是交给于祎老师的一篇课堂作业,课下她和我聊了很多,对我当时的作业做了很中肯的评价,也提出了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她的关怀和鼓励终于在今天开出了花,常常感念她。回头再看会觉得,现今的收获都是曾经的付出,只是在这一个时间点把当时的苦头变成了甜头而已。好像回头看到了谭老师“逼”着我们读《史记》,解老师冷峻地让我们默《诗经》,熬着大夜讨论康德的美学思想,背到嗓子沙哑还没考到的古代文论……那些时候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至少有一部分变成了如今的“蓦然回首”,这种感觉甜滋滋的,想起来亲爱的老师们都是笑盈盈的。

文传的氛围让我有信心将自己的精神花园建起来,而且我深知每位老师都会悉心呵护,这种关怀会一直陪伴我很远很远,也正因为有太多关怀来自于他们,如今的荣誉有太多要分享给他们。“有文化的传播者,会传播的文化人”带给我的自信、责任与担当也会一直陪伴我很远很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乐此不疲。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