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节气简介:热风至,盛夏始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的序幕正式拉开。《说文解字》释“暑”为“热也”,《释名》则形容“暑,煮也”,将酷热难耐的体感比作沸水烹煮,贴切又生动。即便冠以“小”字,暑气的威力已不容小觑。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挚。”温热的风裹挟着暑气扑面而来,蟋蟀为避暑热从田野迁居至屋檐下,雏鹰也开始在清凉的高空中学习飞翔。这些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诉说着小暑的独特韵味。
民俗方面,小暑有“食新”习俗: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煮成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而后尝新米、饮新酒,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民谚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人们会晾晒衣物、书籍,利用烈日祛除潮气和霉味,这便是颇具特色的“晒伏”传统。
二、诗词雅韵:文人笔下的小暑风情
小暑时节,文人墨客留下诸多动人诗篇。
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里写道:“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生动描绘出小暑时热风忽然吹来,紧接着风雨欲来的景象,将小暑多变的天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秦观的《纳凉》则展现了小暑夜晚的悠然:“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诗人惬意卧榻,伴着荷花馨香纳凉,尽显生活情趣。
白居易也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写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以禅意表达在炎炎夏日中,保持内心宁静便能寻得清凉的感悟。
三、解暑招术:中国古代的消暑智慧
1. 起居巧思:古人通过建筑设计对抗暑热,如建造“冰室”“凉殿”,以砖石厚墙隔热、深檐遮阳;唐代大明宫的“含凉殿”更利用水力驱动风扇,堪称古代“空调房”。
2. 衣着智慧:选择轻薄透气的“纱衣”“葛布”材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仅重49克,杜甫笔下“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正是夏衣清凉质感的生动写照。
3. 舌尖清凉:古人善用食疗解暑,李时珍《本草纲目》推荐的绿豆汤可解烦渴,民间还流行荷叶粥、酸梅汤等饮品。《红楼梦》中贾宝玉饮用的“木樨清露”,便是以桂花蒸馏的消暑佳品。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