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快速普及,人们的性别意识发生了很剧烈的变化。《当我生的是男孩》正是用女性主义的新视角和新理念,从性别平等教育的角度切入庞大复杂的教育问题,探讨在新时代我们如何培养下一代男孩,让他们能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书在国内出版时,书名译为《当我生的是男孩》,相比法语原名《我的儿子,你要做一个女性主义者》,言辞更温和,同时主语的不同也反映出在国内当下阶段,女性主义理论学习和性别观念改变上存在性别差异的事实。
而这在根本上是因为作为男性拥有特权的身份主体,使他们较难体认女性成长过程中承受的不平等和伤害,所以他们不像女性那样,迫切地需要寻求处境的共鸣和改变的指导。然而我相信,阅读这本书也能够成为大多数男性对性别议题改观和重新思考的一个更容易些的起点。正如大多数女性主义者逐渐意识到的那样,“如果不改变男性的立场,我们就不可能改变女性的处境”,作者奥蕾莉亚·勃朗以“致我的儿子”、改变对女孩的兄弟们的教育的角度,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她结合自身初胎生下男孩、成为母亲的经历,用敏锐、温暖、学术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可见的现象,去审视父权制社会下针对男孩的教育里存在的不容忽视、不可调和的问题,指出变革对男孩的教育方式以使他们更积极和健康地成长的必要性,贴近生活而更耐读和实用。
01
该书内容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大量地引用了科学实验、社会学统计的数据和学者研究观点等资料以辅助论证,并且将这些内容很成功地“为我所用”,使思考更具“系统性”的深度。
书中有一个章节集中于男孩女孩日常遇到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这一主题。当读到作者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得出“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一直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学习情况、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结论时,我的脑子里立刻跳出了疑惑“那为什么事实上学校里的男生数学总是学得更好更轻松?并且似乎总是文科学得很差?(就好像在国产青春言情剧里,男主总是令人仰慕的高冷理科生学霸但偏偏英语和语文不好,而女主又恰好是活泼可爱的学渣但恰好英语和语文特别好、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展示,以这样的设定让两人有进一步接触、感情升温的可能)”。而作者也并没有让我的问题悬置在那,紧接着就给出了要更全面、理性、冷静地看待这个事实问题不可或缺的考量——整个社会对性别先天差异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了对女孩和男孩截然不同的教育态度和理念,刻板印象成为一种自证预言。

《当我飞奔向你》剧照
在去年的一部大热的韩综《思想验证区域》里,针对性别维度的辩论“男性支付约会费用被认为是性感的,这是本能还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里正方的部分发言,选手河马指出“‘在原始社会里,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集’,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是由父权制的科学家提出的,看过新的研究就会知道,那是很有偏见的结论”。每每读到这样的新视角、新观点常常给我“神清气爽”的体会,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升华为全新的人的快感”这样的描述,现在想来那是我从紧裹着我的蛹壳挣脱、用翅膀飞向崭新而辽阔的天地的新生。而这样的新生也能够发生在所有人、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身上。
02
去年一部 Netflix 四集剧作《混沌少年时》一经播出便迅速成为话题之作,甚至破圈进入英国校园,推动英国教育部在全英中小学增设反厌女症专题课程,剑指“毒性男子气概”,重点打击网络毒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记得当时在看第三集心理咨询师布莱妮和男孩杰米的交流时,我仔细地观察杰米流露出的情绪、态度和想法,努力想要把握“他究竟变成什么样的异常”,但却发现始终只是些很碎片的、凌乱的认识。

《混沌少年时》
而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有关于“有毒的男性气质”的富有学术高度的、逻辑清晰而易于理解的解释:这在根本上是由男子气概的本质决定的,男子气概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总是存在比自己更强大、更勇敢、更有活力的人”,男子气概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同时它将恐惧和脆弱污名化、放大男性的羞耻感,因此它会引发巨大的脆弱性,使男性深陷于巨大的恐慌之中;进一步落到与现实的连接上,由数据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情况下,社会暴力等同于男性”,这个事实不能粗暴地用心理扭曲、精神失常或者“男的就是这样,活泼好动、鲁莽任性”搪塞过去,实际上这与男性气质的建构息息相关,这些处在男子气概危机中的男性,迫切需要借此反复证实自己的男子气概以获得安全感,即使用她人和自己作为代价。

以幽默解构男子气概 图源姜思达账号视频《给吴京的十个人生建议》
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桦钢辉煌的衰减、下岗浪潮的席卷之下,父辈一代的王响曾赖以生存、引以为傲的方法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失落了。这是男性故事中常见的叙事模板——缅怀过去,讲述过去是如何昌盛辉煌、难以忘怀、无法走出。然而女性是没有属于自己生命的过去的。但如今,“过去”在以更快的速度被“未来”淘汰、取代,女性选择将命运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也更有决心提笔书写更广阔更值得展望的未来。男性也可以如此。父权制社会才是真正的敌人,去中心化、尊重平等是共同的追求与未来。
03
对书中的第三大主题【从情感教育和性教育出发】的写作,作者更多地采用直给实操性建议的方式。事实上这个话题格外重要但又复杂难讲。
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陷阱、误区是如此密密麻麻,而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此话题的讨论是开放、不回避的,面对原则问题时的姿态又始终是坚定、决绝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大人们“给他俩定下娃娃亲”这种说法义正言辞的否定,“就算打着幽默的幌子,也远没有看起来那么无害”:这样的说法浪漫化了男孩和女孩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把两性之间的吸引力放置在了它本不存在的地方,并提炼出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关系必然是恋爱关系的想法——如此陈旧、无聊的价值观,不提供甚至还窄化了女孩男孩的想象力。
以下是我对书中这一主题内容的关键节选:【一个不可忽视的观察:“在当下的舆论场,讨论性别议题很像一种‘内循环’。一方面女性承担了大量的、重复性的阐释性劳动,比如在性骚扰新闻发生时,循环反复地进行从零开始科普教育;另一方面,鲜少看到男性参与其中,他们保持沉默,甚至抗拒。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女性是一种处境、一种劳作,而男性似乎不是一种性别”——来自播客智族Talk(前GQTalk)第67期节目-与梁文道、周轶君聊《厌女》:为什么男性害怕参与女性主义讨论】
致各位

此致
在这本书里,我留意到作者写着写着就会有一些“叠甲”。然而,这样并不意味着迟疑、否认、退缩,相反给我很落地、切实和温暖的感受:始终如一地贯彻打破偏见的思考方式,不迷信绝对真理;不回避、忽视做出改变的努力的困难,给予哪怕迈出微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鼓励;回归到“人”本身,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相信人无限的可能性。女性主义就像这样,能为人的美好成长提供全新的思想智慧。

《还有明天》影宣照
我们都需要这么一本书,到最后,内容反倒不再那么重要了,留下的是在黑夜中耀眼的精神力量。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