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简介

凉风起,孟秋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说文解字》释“秋”为“禾谷熟也”,此时作物渐趋成熟,丰收的序幕正缓缓拉开。暑气渐消、秋意初临,即便“秋老虎”偶有反扑,昼夜温差已悄然拉大,凉意藏在清晨与晚风里。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温润的凉风取代盛夏热风,清晨的草木间凝结出细密白露,寒蝉可感秋凉,鸣声渐弱且凄切,些许细微变化,勾勒出立秋的“暑退秋来”。



“贴秋膘”是北方立秋的经典民俗,盛夏暑热后,人们吃红烧肉、酱肘子等肉食,为身体补充能量,以弥补夏日消耗;“咬秋”则不分南北,北方多吃西瓜“咬去暑气”,南方常食秋桃“咬得秋来”,祈愿秋日安康。此外,南方山区还盛行“晒秋”,人们将玉米、辣椒、南瓜等作物晾晒在屋顶、竹架上,色彩斑斓的作物与青山相映,化作秋日里鲜活的风景。
诗词雅韵

文人笔下的立秋意趣
立秋时节,文人墨客总能捕捉到“暑尽秋生”的细腻景致,留下诸多传世诗篇。
刘禹锡打破“悲秋”传统,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秋日晴空、白鹤凌云的壮阔,道出立秋后天气的爽朗与昂扬意趣。
杜牧《秋夕》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极具画面感——暑气消散后,夜色渐凉,人卧阶前仰望星河,尽显初秋的闲适。
白居易细致描绘出暑云散去、凉风拂面,池中荷花结出莲蓬的初秋景致:“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字里行间满是自然流转的生机。
迎秋妙招

中国古代的秋日智慧
起居巧思:古人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立秋起居之道,既顺应“收敛”的节气特点,也借清晨凉意养护精神;民间有“立秋之日,梧桐叶落”的说法,梧桐不仅可增秋意,其阔叶还可遮阳引风,让庭院更添清凉;文人雅士还会搭建“秋轩”“凉台”,临窗置竹椅、茶案,晨起观露、傍晚赏霞,尽享秋日时光。
衣着智慧:立秋衣着讲究“薄而不寒”,多选用透气吸汗的苎麻、薄绸材质,在抵御日间残留暑气的同时还能应对夜间凉意。陆游曾写的“苎麻衣衫皂角香,松风入户起清凉”,便是对苎麻衣清凉质感的生动描写,这种衣物亲肤透气,是古人立秋后的首选。
舌尖护养:立秋后气候渐燥,古人善用食疗“防燥养身”。《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梨汤润肺”,将梨去核煮水,加少许冰糖,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民间还流行银耳莲子羹、百合粥,温润滋补;此外,“吃秋果”也是传统,咬秋桃、尝石榴、品板栗,既能尝鲜,又能顺应节气补充营养,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日。
节气之思

立秋,藏着丰盈与期许的季候
立秋是承暑启秋的“温柔衔接者”,没有盛夏的灼烈逼人,也没有深秋的萧瑟寒凉,只有渐凉的风、凝露的叶、渐稠的云,把暑气慢慢揉成清爽,把绿意悄悄晕上浅黄,是自然里最懂“张弛有度”的季节。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更藏着满溢的希望:田垄里作物渐趋饱满,“晒秋”的玉米辣椒堆起斑斓,丰收的希望在慢慢酝酿;卸下盛夏的燥热疲惫,人们借“贴秋膘”补养身心,借“咬秋”留住生机,对秋日安康的希望在悄悄扎根;就连文人笔下的立秋,也满是向上的期许,“晴空一鹤排云上”藏着冲破寂寥、奔赴明朗的希望。
这些希望不浓烈却绵长,它们告诉我们,立秋不是结束,而是从“生长的热烈”走向“收获的厚重”的开端,每一阵凉风、每一片落叶,都在为接下来的丰盈时光,铺垫着满满的期待。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