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即为清明。清明的日期并不固定,一般在公历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间变动、以四月五日最为常见。
清明既是阳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清明期间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气温及日照都有明显增加。黄河以南地区空气湿度增加、几乎不再下雪;北方依然干燥多风、沙尘天气集中出现。因此,清明的标志性物候有三——一侯桐始华,二侯田鼠化为鴽,三侯虹始见
贰
民俗文化
清明期间气温回升、草木萌发,人们因时而动,渐成习俗。
祭祀扫墓
清明是祭祀扫墓的主要时节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扫墓时,人们会携带特定种类或者数量的花、酒、食品以及纸钱等到墓地,焚烧纸钱、摆放贡品。如果是传统土葬还会除去墓地周围杂草、折柳枝等。
踏青
自唐代开始,清明扫墓也兼有踏青出游的活动。通过欣赏春日的美景、感悟其中的生机与活力来转换心情、缓解祭祖扫墓的严肃气氛。后来经过长时间发展,踏青的活动内容不断增加,如放风筝、拔河等也被包括在内。
放风筝
古人将放风筝这一活动视为寄托情感方式,通过放风筝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风筝高飞象征着将哀思和祝福传递给天上的先人;剪断风筝线则是希望风筝能带走疾病和灾祸,祈求未来平安、获得好运。
吃青团
现在我们口中的清明其实是与寒食节和上巳节融合之后的产物。而吃青团的习俗源自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寒食节规定,人们在这一天不得生火烹饪,只能食用预先准备好的冷食。青团凭借其无需加热就可以食用的特性,成为了这一时节的代表性食品。
插柳与植树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人们会在身上插戴柳枝,在踏青、祭祖的过程中将其随手插在地面,部分柳枝因此成活起到植树的作用。后来由于清明种植树苗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也被称为植树节。
清明好时节,出游正当时。清明,作为兼具肃穆与生气的节气,是祭祖怀古的标志、更是享受当下的讯号。
在雨下的人间四处寻找,哪里找得到雨上的天堂呢?
东瓶西镜,终身平静。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