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蜗牛作家——张爱玲

发布时间:2024-12-14 07:00:00

张爱玲书单

“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杨绛曾这样评价她,相信大家可能对张爱玲的第一印象也是“专写小情小爱”、“自私冷漠”和“薄情寡义”这样。但接下来,我想带大家读一位不一样的张爱玲,我眼中的张爱玲,一位蜗牛一样的作家。

“像有触须一般敏锐地感知人情冷暖,像有外壳一般冷淡地隔绝人世虚伪。”





张爱玲,曾用名张瑛,因为不喜自己的名字,所以用英文名“Eileen‌”音译改名为“爱玲”。

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23岁名震上海滩。其代表作有《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流言》等。

她母亲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女人,多年在国外生活,而父亲却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男人,后来父母离婚,父亲受后母挑唆痛打之后囚禁了她,后来她逃出家考上香港大学。父母新旧的极端冲突和封建家庭的控制压抑深刻影响了她独树一帜的文风。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十七岁的她不会想到自己会一语成谶。她一生经历三段感情,多为人诟病。可这些风流往事已被嚼烂了,没滋味赘述。值得说道的反而是她对政治的钝感力,她亲历香港战火,但作品中战争更多是作为背景而非主题,只为故事服务。她的作品纯粹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文学。

开头杨绛和其他人的负面评论,也许是因为她对人性的写作总架构在痴男怨女的爱情中。可私以为,对人性的探索无论在哪种框架下都不是意境卑下,反而是一个终极命题。何况她的文字讽刺了一个时代的症候,即使到现在仍然有极大价值。

她儿时缺乏爱,便用一生去追求爱。不懂她的人觉得她的人和她的笔一样凉薄,可懂她的人总认为她的是最“真”的。她有冷硬的外壳,敏感的触角,深深读来她的文字,更发现她壳下真实可爱的内里。


1.《半生缘》



“但是‘酒在肚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心里那块东西要想用烧酒把它泡化了,烫化了,只是不能够。”


“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


“最凉不过人心,最贱不过感情。”



《半生缘》剧照(顾曼桢与沈世钧)


《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上海。

小说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情感悲欢离合为主线,讲述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三个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爱恨笑泪交织。正如简媜所言:“爱情世界,无非是,撒了多少盐,就得从眼里流出等量的咸。”

“小说谴责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迫害。”这是最粗浅的主旨概括。本文更深层地探讨了两性关系中精微的东西,让人在感叹主人公爱情命运的多舛中理解人性与爱情。比如曼桢在面对世钧父母对姐姐歌女身份嫌弃时曾生出过“希望姐姐消失”的念头,世钧对张豫瑾喜欢曼桢的不甘和“谦让”矛盾心理,以及曼桢最后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说尽二人舍得和舍不得。

张爱玲将爱情与人性写透,难以想象她是用什么样的神经接收到这样细微的情感并落墨纸上。她的爱情观也许大众无法苟同,但她对爱情中人性的把握却可以让我们在心惊之余细细反思。在如今两性恋爱中,“爱情”往往被看为一件神圣的事情,爱者总把对方神化,于是为爱伤害自己、乃至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可爱情诚可贵,自爱价更高。男女恋爱难免各取所需、相互算计。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对爱情祛魅,明白爱情中的趋利避害,帮助治好“恋爱脑”,学会在爱中坚守自己的利益。同时在看见别人秀恩爱的同时联想到所谓“恩爱”背后的本质,更审慎地迈入爱情,保护好自己。


2.《怨女》



“人总夸张自己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是一只粗糙的手的抚慰,有点隔靴搔痒,觉都不觉得。但还是到心里去,因为是真话。”

“时间将他们的关系冻成化石,成了墙壁隔在中间,把人圈禁住了,同时,也使人感到安全。”

《怨女》收录了张爱玲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同学少年都不贱》独树一帜地写了友情的题材,令我印象深刻。

本篇名字来源于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如今大部分混的都不错,一个个都挺像模像样的‌。‌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个少女时代的好友恩娟和赵钰由于人生轨迹的差异而心生罅隙,亲密不再的故事。小说微妙地写出了朋友间产生嫌隙细微步骤,展现了不同人生选择带来的巨变以及友情的变质。


以下放出一些恩娟与赵珏再见面时的对谈,方便体会张爱玲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两人想谈无话可谈、互相“踩雷”的尴尬。




结合张爱玲与炎樱的友情就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故事。两人是香港大学同学,两人性格互补,生活与事业也相互帮衬,情义深厚。但随着张爱玲生活每况愈下,而事业蒸蒸日上的炎樱却总喜欢向张爱玲炫耀自己结识的名流和赚取的财富,后来张爱玲心生反感,两人渐行渐远。张爱玲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六十岁了,还能把握当年友情中细枝末节的感受,她抱着真挚的怀念落笔,却也不失辛辣,最后赵珏的结局也如同她本人的处境,是否是对自己友谊的审判呢?

本文更给我们对人事变迁的深思,“一辈子的朋友”这样的约定很好立下,指不定每个人曾经和多少人定下过,可是真正实现的能有几个呢?“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往往在时代浪潮中,在人海汹涌中,友人失散。“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在学校的时候哈哈哈……”“王总说笑了……”在人世境遇转变的背景下,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这本书在解剖其中心理的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人生的火车上,有些人也许会与我们同程,但也要接受,一些人中途下车离开。



张爱玲与炎樱旧照

本书中还有其他精彩绝伦的篇目,《怨女》中银娣从封建压迫的受害者向施害者的转变,《小艾》里面对丫鬟命运的悲剧写实、《色,戒》里特务王佳芝与易先生的嗔痴纠葛……无一不力透纸背,值得品读。



《色戒》剧照




《怨女》剧照


      3.《小团圆》



“生命在你手里像一只蹦跳的鱼,你想抓住它又嫌腥气”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长篇自传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书中她与邵之雍的爱恨情愁令人叹惋,联想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不忍猝读。

张爱玲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候也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展现出来,煞煞风景。如在九莉与邵之雍亲热时,前一秒还想道:“这个人是爱我的”,后一秒等两人亲热时却写:“但是一只方方的舌头立刻伸到她嘴唇里,一个干燥的软木塞,因为话说多了口干。”写出九莉细微的厌恶,有一种恶心的真实。张爱玲似乎总能敏锐捕捉到人意识中一闪而过的感觉。

张爱玲将一生蹉跎倾注于此,九莉也是她本人,坎坷的爱情,残缺的亲情,浅淡的友情,历经莽莽红尘,她的感情被消磨,冷心冷情成为了她坚硬的外壳。读这个故事像吃酸橘子,入口酸甜汁水迸发,虽然带点酸但也算可口,但咽下去后回味是满嘴涩。推荐这本书同样也是推荐张爱玲这位作家,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理解她敏锐凉薄的笔调,认识一个承受命运与爱情双重挤压的张爱玲,看到一位女作家在时代冲刷下的人性光辉。最后以她书中的一段文字封缄。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山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