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实践获奖作品丨优秀奖:归山记:一个綦江汉子的返乡三十年

发布时间:2025-04-27 08:00:00

“2024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优秀奖作品

作者:侯畅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翁光标,这个来自重庆綦江的普通男人,他的故事交织着逃离、漂泊和回归,平凡中饱含着深情与力量。

1993 年十一月,河边带着浓浓的秋意,缓缓流淌着,河面上飘着从上游冲下来的竹叶,一片一片,随着水流起伏。16 岁的翁光标站在河边,满心都是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外面世界的热切向往。他把装着撕碎的数学试卷和咬了几口的油糍粑的书包,使劲儿扔进了河里。看着试卷上那一个个刺眼的红叉,他心里又气又急,仿佛那些红叉变成了一道道绳索,把他困在了一个让他喘不过气的地方。“我要去广东找三叔!” 他涨红了脸,朝着追到渡口的父亲大声吼道,那股子倔强的劲头,就像一头不肯低头的小牛。

老竹匠翁永福一路追来,累得气喘吁吁,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原本打算教训儿子的竹尺。可当他看到儿子那眼神,里面透着坚定和执着,高高举起的手,就这么慢慢地放了下来。渡船上,翁光标瞧见母亲站在父亲身后,正用沾着腌萝卜红渍的围裙,偷偷地抹着眼泪。随着渡船 “突突” 地发动,缓缓驶向远方,翁光标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生活充满了期待,又忍不住对家产生了一丝不舍。

到了东莞的电子厂,翁光标才发现,流水线的工作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枯燥。每天,他都像个机器一样,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一到夜里,他就常常做噩梦,梦里数学老师拿着圆规,那尖尖的圆规头用力地戳在他的作业本上,作业本上洇出的颜色,就跟綦江水一样,暗暗的绿色,让他心里直发怵。直到有一天上夜班,他实在憋闷得难受,就偷偷溜出了厂区,跑到国道边上。一辆辆货车呼啸着飞驰而过,车灯一闪一闪的,那一道道光轨在黑暗中穿梭,比书本上那些复杂的函数图像有趣多了。就在那一刻,他心里那颗渴望自由和改变的种子,悄悄地发了芽。

2001 年冬天,成渝高速上寒风凛冽。翁光标已经成了一名货车司机,在这条连接重庆和昆明的路上来回奔波。他在高速休息站里,一边啃着冷馒头,一边就着刺骨的寒风。驾驶座下面的那张地图,都不知道被他翻了多少回,都快翻烂了,重庆到昆明的路线被他用红笔描了一遍又一遍,颜色都快把纸给浸透了。这条路他跑了太多趟,哪处弯道容易打滑,哪个垭口一到冬天就爱起雾,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翁哥,带点萝卜干不?” 贵州司机老杨递过来一个玻璃罐。翁光标一看到罐身上 “綦江” 这俩字,手一下子就停住了,那些藏在心底的家乡记忆,就像潮水一样,“哗” 地一下涌了上来。这些年在外面漂泊,他对家乡的思念就像酒一样,时间越长,味道越浓。

2008 年冰灾的时候,翁光标被困在了湖南郴州。驾驶室里冷得像冰窖,他呵出一口气,瞬间就结成了冰碴子。收音机里不停地播放着温总理视察灾区的消息,这让他心里暖乎乎的,也有了盼头。就在这时,后视镜上挂着的那个父亲给他的竹雕关公平安符,“啪” 的一声突然断了。后来啊,他总念叨,是家乡綦江的竹子显灵了,保佑着他在异乡平平安安地度过了这场难关。

2013 年的一天,一通电话打破了翁光标原本平静的货运生活。电话那头,家人的声音带着哭腔,焦急地告诉他,父亲病重,已经快不行了。当时他正在贵州凤岗拉货,听到这个消息,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着眼前还没卸完的货物,他咬咬牙,没丝毫犹豫,跟货主简单交接了一下,就跳上货车,发动引擎,连夜朝着重庆綦江老家赶去。

一路上,翁光标心急如焚,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一刻都不敢放松。货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飞速行驶,车窗外的夜色黑得像墨汁一样,只有车灯射出的那两道光,勉强照亮着前面窄窄的一条路。寒风 “呼呼” 地拍打着车窗,可他根本顾不上这些,满脑子都是父亲的样子。

经过几个小时的拼命赶路,翁光标终于回到了綦江。可命运就爱捉弄人,他还是晚了一步,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看着父亲安静地躺在床上,再也不会笑着喊他的名字,他的眼泪 “唰” 地一下就流了出来,怎么也止不住。那一刻,他心里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不停地埋怨自己,这些年为啥不多抽点时间陪陪父亲。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翁光标静下心来想了很多。这些年,他一直在外漂泊,为了挣钱养家四处奔波,却把家人都给忽略了。现在父亲走了,他才真正意识到,家人在他生命里是多么重要。看着日渐年迈的母亲,他暗暗发誓,再也不出去了,就留在家乡,好好陪着母亲。

回到家乡后,翁光标在綦江老城开了一家小餐馆,起名叫 “光哥餐馆”。餐馆的招牌用的是他报废的第一辆货车的旧车牌,每次看到这块牌子,他就会想起那些在外跑车的日子。后厨的墙上,贴满了泛黄的货运单,这些单子都是他过去生活的见证,每一张都藏着一个故事。每天凌晨三点,天还黑着呢,煤气灶的火苗就 “噌” 地一下蹿了起来,高高地跃动着,就像当年货车的远光灯一样,照亮了他新的生活道路。

深夜,餐馆打烊了,翁光标就一个人在后巷清洗那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碗碟。污水顺着斜坡流走,带着洗洁精的泡沫。这个时候,他常常会想起在东莞打工的时候,工友教他用筷子在泡沫饭盒上雕花的场景。那些泡沫五颜六色的,好看是好看,可一会儿就没了,就像他前半生漂泊的日子,看着热热闹闹的,其实都不踏实。

后来,翁光标听说承包鱼塘既能有不错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他到处打听,承包了村里的鱼塘。签下合同那天,他坐在塘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手电筒的光照在水里,鱼苗像一根根银针似的,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他想着,以后就在这片鱼塘边,陪着母亲,过着平淡又安稳的日子。

2020 年清明,天空飘着细雨。翁光标在祖屋的阁楼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铁皮盒。打开盒子,里面装着父亲没做完的竹编灯笼架,还有他小时候撕碎的奖状碎片,虽然 “三好学生” 这几个字已经残缺不全了,但还能勉强认出来。看着这些旧东西,小时候的那些回忆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那时候,他也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啊。

屋外,细雨轻轻地洒在院里老黄桷树新长出来的嫩芽上。妻子蹲在门槛边摘豌豆尖,一边摘一边念叨:“现在古剑山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咱这老宅要是收拾收拾,说不定还能赚点钱呢。你瞧瞧,城里人就稀罕这些老物件。” 翁光标听了,心里动了一下。

说干就干,改造老宅的时候,石灰从墙上剥落下来,露出了他 15 岁时用炭笔写的 “立志出乡关”。装修的工人看到了,都笑话他傻,可他们哪里能懂,这几个字里藏着他年少时的梦想,也是他这半生的真实写照啊。那些拆下来的老青砖,他小心翼翼地码放在柴房,砖缝里还嵌着他小时候玩的玻璃珠,每一颗玻璃珠都藏着一段童年的快乐回忆。

老宅改造的民宿终于开业了,翁光标给它取名叫 “归山居”。开业那天清晨,古剑山被一层薄雾笼罩着,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美极了。翁光标在院门口挂上一盏竹灯笼,灯罩是照着父亲留下的骨架新糊的,里面的灯泡散发着柔和的光,照亮了民宿的入口。

第一批客人是几个来古剑山游玩的游客,他们一走进 “归山居”,就被这里古朴的氛围给吸引住了。游客们围坐在老竹椅上,好奇地这儿看看,那儿摸摸,对屋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翁光标看着他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热情地给客人介绍綦江的风土人情,还把自己年轻时那些闯荡的故事,一个一个地讲给他们听。

如今,还不到 50 岁的翁光标,每天晚上都会坐在院子里,望着远处古剑山的轮廓。山上的夜灯一闪一闪的,和月光交织在一起,美极了。山脚下,綦江高速上车来车往,车灯像一条流动的光带。曾经,他追着车灯离开了家乡,在外面的世界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现在,他伴着山月,守在家乡,享受着这份宁静和温暖。

母亲就坐在他旁边,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静静地看着他。翁光标心里清楚,现在这平淡的生活,是他用半生的漂泊换来的最珍贵的礼物。未来的日子,他就打算这么守着 “归山居”,守着母亲,守着这份和故乡永远都割不断的感情,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平凡故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媒体

编辑:谭智斌

审核:邱乐丹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