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新声丨何为真我:找寻自己的一段旅途

发布时间:2025-11-14 08:05:00

在终日奔忙的间隙,当深夜独坐或清晨初醒,你可曾突然被一个陌生的自我叩问?地铁穿过隧道时玻璃窗上倏然映出的身影,清晨曦光照射下镜中模糊的自己,对生人感到熟悉时的蓦然回首……这些瞬间,总让我们有些彷徨,似是另一个可能,另一种生活,另一个自我在不经意间,想透过这个世界呼唤我们。那个声音微弱却执着,像远方的潮汐,将浪花拍上海岸,提醒着我们:在所有的社会身份之下,还存在着一个更真实、更本质的“我”。通往“我究竟是谁?”这一问题的隐秘小径,其实从不荒芜。千百年来,无数探寻者在此留下足迹与烛火,阐释着自己的思考,或向后人发问。而《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德米安》这三部作品,以对责任的思考、是否敢于追逐梦想、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解明“我究竟是谁?”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王子》



图源自网络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3年创作的一本书,它既是一部献给孩子的童话,也是一部让成年人深思的短篇小说。故事以一位飞行员的视角叙述,他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而在他孤立无援时,一位自称是从外星球来的孩子神秘地出现了,他告诉飞行员自己是一位王子,有着自己的一颗星球。而在两人的交往中,飞行员逐渐了解了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来自一个名为B-612的小行星。他的星球上有三座火山和一朵独一无二、美丽又骄傲的玫瑰。小王子深爱着这朵玫瑰,但玫瑰骄傲又脆弱,不懂如何正确地表达她对小王子的爱意与依赖,所以它总对小王子提出种种要求,用近乎无理取闹的方式来试探小王子对她的感情。


在与玫瑰的相处中,小王子感到困惑与悲伤,最终选择离开自己的星球,去广阔的宇宙中游历,寻求答案。在旅途中,他先后造访了六个不同的星球,遇见了许多大人。这些形形色色的“大人”们执着于数字、权威和规则,在小王子看来,他们的行为都显得古怪、无聊且不可理喻。最后,小王子来到了地球。在沙漠中,他遇到了一条神秘的蛇和一座开满五千朵玫瑰的花园。这让他一度非常沮丧,因为他原以为自己的那朵玫瑰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直到他在花园中遇见了一只狐狸。


图源自网络


狐狸用一段所谓的“驯养”关系教会了小王子爱的真谛——建立联系,付出时间,使得彼此在对方心中变得独一无二。狐狸告诉他:“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这一教诲使得小王子终于明白,正是他为他那朵玫瑰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才使得她变得如此珍贵。他懂得了爱与责任的含义。故事的结尾,小王子选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通过蛇的“帮助”——离开地球,返回他的星球,去守护他那朵唯一的玫瑰。


成长不是一味地向外获取和抛弃,而是向内审视与守护。小王子的星际旅行,本质上是一场认识自我、理解情感的朝圣。认识自己,不能依赖外在的标签和数字,而要向内探寻,倾听内心的声音。而你的身份、你的爱、你存在的意义,都与你所选择珍视的人和事紧密相连,这也是守护这一词的深刻阐释。所以真正的自我成长,不是变得世故和冷漠,而是在深知世界的复杂之后,依然选择相信“用心去看,才能看到本质”这一真理,在俗世纷扰中,为自己想守护的一切在心中留下一片净土。让我们回归本心,守住纯粹。


《月亮与六便士》



图源自网络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一位作家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伦敦一位普通的证券经纪人,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看似美满的家庭。然而,在他四十岁那年,他突然毫无征兆地抛弃了一切——妻子、孩子和优渥的生活,只身前往巴黎去学习绘画。这一决定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疯狂行为,但他自己却将其归因于内心深处无法抗拒的创作冲动,他对别人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在巴黎,他过着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但他毫不在意物质的匮乏,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漂泊后,他最终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在那里,他与深爱并愿意为他无私奉献的土著女孩爱塔结婚,找到了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的终极源泉。在塔希提岛的日子里,他创作出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伟大画作,最终在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在自己小屋的墙壁上完成了凝聚一生艺术追求的巨型壁画。


图源自网络


在小说中,“六便士”代表着世俗的安稳生活、伦理关系与对物质的追求,是多数人俯身拾取的现实;而“月亮”则象征着高悬的理想、精神的故乡与真正的自我。斯特里克兰德用他惊世骇俗的一生向我们提问:当真实的自我与整个世俗世界的要求相悖时,你是否有勇气为梦砸碎一切?认识自我或许不只是温柔的守护,更可能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在聆听内心召唤的同时,我们应当学会平衡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准合适的方式去寻找自我。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微信图片_20251114204111.jpg

图源自网络


十岁的辛克莱生活在一个富裕体面的家庭,他视此为光明纯洁的世界。一次为了在同伴面前吹嘘,他编造了偷苹果的谎言,却被流氓少年克罗默识破并抓住把柄。克罗默以此要挟,不断向他勒索钱财,甚至命令他去偷窃。于是辛克莱陷入了恐惧与罪恶的泥潭,他首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另一个充满污秽、黑暗和暴力的世界,两个世界的撕裂让他痛苦不堪。


这时,转学生德米安出现了。他聪慧而特立独行,仿佛看透了一切。他注意到了辛克莱的异常,并主动询问。德米安帮助辛克莱解决了这个麻烦。自此,德米安成了辛克莱的拯救者,并时常与辛克莱交谈,这些谈话在幼时的辛克莱心中播下了独立思考的种子。在进入青春期后,辛克莱到了另一个城市求学。在这里,他经历了一段酗酒、叛逆的荒唐时光。某天,他在公园里偶遇了一位他称之为“贝雅特丽齐”的年轻女子,他拾起画笔,为她画了一幅肖像,但画中人的面容却带着光明与黑暗交融的神秘气质,仿佛一个启示。此后,辛克莱又结识了研究神秘主义的皮斯托琉斯,皮斯托琉斯向他介绍了一位神祇——阿布拉克萨斯,并向他详细解释了其所代表的内涵,皮斯托琉斯讲述的内容深深震撼了辛克莱,为他解释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梦境提供了框架。


受此启发,辛克莱将自己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画了下来。多年后,德米安与辛克莱再次重逢。德米安解读了当年的画,指出这正是辛克莱内心渴望的象征:他必须打破童年的、受保护的世界(蛋壳),才能诞生真正的自我(鸟)。故事结尾,一战爆发。战火纷飞中,负伤濒死的辛克莱在战地医院里,与德米安的母亲交流。这次交流使他彻底领悟,德米安始终是他自身灵魂的一部分。他不再需要外在的向导,已然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与方向,独自走向了属于自己的黎明。


赫尔曼·黑塞


图源自网络


世界并非二元对立,非黑即白。作者黑塞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勇敢地接纳自身内在的光明与黑暗,而非压抑任何一方,敢于拥抱自身的全部,才是通往自我的唯一途径。 个体应勇敢地踏上内在探索的征途,接纳自身的全部,最终听从内心独一无二的召唤,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真正的成长,不是选择一个“好”的自我,压抑“坏”的自我;而是有勇气潜入内心的深渊,将所有的碎片捡起,拼合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独一无二的“我”。


这条经由纯真、穿越反叛、最终走向整合的成长之路,并非一条直线通途,而是一场螺旋上升的内在探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三本书构成的镜像中,辨认出自己的轮廓。本期新语新声,不仅是一份阅读的推介,更是做出行动的一纸邀约。愿小王子教会你守护,思特里克兰德赋予你勇气,德米安则指引你走向和解。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读完这些书,而在于合上书本后,你会有所反思、收获,能更有意识地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去选择你将行的路,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现在,助你踏上旅程的钥匙就在你手中。是时候推开那扇门,穿过多彩的世界,走向那片属于你自己的、广阔无垠的内心天地了。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