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时评丨女子扮石矶娘娘被认成日本人遭辱骂——文化宣传的不足不应用暴力弥补

发布时间:2025-06-09 08:05:00

4月12日晚,装扮成电影《哪吒2》中石矶娘娘的陈女士在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参加活动时,突遭一名陌生男子辱骂,指责她的打扮是“日本女人”。此事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图源网络


从服饰造型上看,石矶娘娘的发式为双丫髻的变体、其粉衣及同色披帛、皮肤纹路也契合其山石本体的特质;而日本当前的特色服饰为注重直线条的和服搭配发髻,较石矶娘娘的造型显得更为厚重、沉闷。二者的服饰造型在直观上差异较大、被混淆的可能性较低,却依然无法避免“误认”事件的发生。可见当前社会对于我国传统服饰宣传及普及的不足。


我国传统服饰受到民族、朝代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属分类较多。其中,汉民族传统服饰即汉服影响力较广,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关于汉服,社会主流观念认为其在清代时受到“剃发易服”政策的影响,发展几乎停滞、至2000左右才再度复兴。所以我们如今看到的汉服相关活动实际上仅发展了二十多年,且流行群体的年龄分层较大、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对于部分人来说,他们对于汉服知之甚少,甚至不如韩服和和服的了解程度高。在这种了解不足之下,一旦发生误认情况、即便当事人为自己辩解,围观群众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错误的认知观念、停止错误的质疑与过激的举动。


从2010年 “春熙路烧汉服”事件、到2023年女子穿汉服进公园被认作和服驱赶、再到今年的石矶娘娘装扮被认作是“日本女人”,这些事件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内的覆盖度不足,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依然存在模糊和混淆,当前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对内宣传。有别于以往的“广撒网”式宣传工作,当下社会针对宣传工作的深度与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文化宣传与社会需求脱节,缺少能带来文化认同的深入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监管缺失,商业领域对于传统文化的错用、滥用现象越发频繁。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面临着从“广泛”到“精准”的转型问题。这要求政策的合理制定,社会的广泛参与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改革机制。


基于对服饰的误解,部分网友为辱骂陈女士的男子开脱的一个借口就是“爱国”。有网友认为:陌生男子的行为是出于爱国情怀,虽然“委屈”了陈女士,也不应因此而受到其他人的指责。但,“爱国”从来都不是过激行为的“遮羞布”。


沾染了“爱国情怀”的过激行为往往更易引起旁人的关注与讨论。由于爱国的“正义性”,冲动几乎是对于过激行为批评的上限。但这种态度上的宽容,本质上也是对于暴力行为的纵容。有别于法律上对于初犯、偶犯的从轻处罚中体现出来的宽容,“爱国过激事件”发生的背后常常是对“无知”的放任——当事人大多并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反而坚称“正义”,从而陷入一种忘我的爱国漩涡当中,从“爱国”演变为“碍国”。这体现出来的,是学校与社会教育不充分,使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的无知;是情绪被激化,个人被群体裹挟后的无知;是利益驱使下,看不见恶劣影响及后果的无知。


“爱国的本质,仍是爱,而不是恨。”早在2016年,人民网就曾发布标题为《要高度警惕“伪爱国”》的文章,明确“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才不会演变成盲目的冲动和偏激的行动。”当过激事件发生,我们不应一味的为当事人开脱,而是要理性分析事件成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适当的手段将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政府可以引导群众主动学习相关法律、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抒发他们的爱国之情;针对抱有一腔爱国热情、缺乏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的民众,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整体观、深入理解“古今中外”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面对网络上受利益驱使的、刻意煽动民众情绪的人,围观群众们应当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其言论、不信谣不传谣。


此外,也有部分网友质疑陈女士“作秀”、用爱国剧本获取关注。不可否认,近年来爱国标签存在被滥用的情况。人们一方面关注着爱国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又担忧其是否是“战马行动”之流的另一个生事、敛财手段。面对爱国精神被污名化的现状,我们更应该理性辨别、不妄下断言。同时,抛开“爱国”关键词,陌生男子辱骂他人的行为本身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越过了法律的边界,也就不存在所谓“委屈受害人”一说。


从对传统服饰了解的不足到披着爱国外衣的过激行为,这次事件反映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面临挑战。针对这一社会现状,我们应当及时调整态度、正视并改进不良的现状。相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改变只会是时间问题。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