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新声丨卓别林:用欢笑为世界发声

发布时间:2025-10-31 08:05:00

手杖,宽大而不合身的裤子,与那标志性的一撮小胡子,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这一形象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笑声。在电影刚起步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在黑白的光影艺术中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他的许多电影仍不显过时,富有思辨性。大师的电影总激起人们对社会生活与当下时代的反思,《摩登时代》,《大独裁者》与《淘金记》等作品便是其中典例。本期新语新声就就以这三部电影为例子来带领各位读者走进卓别林的电影世界,感受大师为人类美好品质的发声。


图源于网络


《淘金记》


图源于网络


图源于网络


《淘金记》是查理·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默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中追寻财富与爱情的悲喜故事。


影片主角是卓别林扮演的身材瘦小、举止滑稽的流浪汉夏尔洛。他怀着发财梦来到阿拉斯加淘金,却遭遇了重重磨难。在暴风雪中,他侥幸逃入通缉犯拉尔森的小木屋,并邂逅了同样迷路的魁梧淘金汉大吉姆。两人在饥饿中被迫煮食皮鞋的一幕,成为本片一大经典。此后,他们发现巨大金矿,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重逢并共同成为百万富翁。与此同时,查理爱上了美丽的女招待乔治亚。他在新年夜精心准备晚餐,却因乔治亚与朋友的玩笑而孤独等待,场面令人心酸又发笑。影片结尾,查理与吉姆衣锦还乡,在返程的轮船上,他意外与乔治亚重逢。最终,查理不仅获得了财富,也赢得了梦中情人的芳心。电影中有着许多富含隐喻的片段,如查理煮食皮鞋的片段象征了人在极端困境中对尊严的坚持,在酒馆楼梯的上下徘徊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底层人民向上晋升的艰难。卓别林用他生动出彩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这些博人一笑却又使人记忆犹新的片段,引人深思。


《淘金记》将卓别林标志性的滑稽喜剧与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完美结合,通过“小人物”的冒险,展现了苦难中对希望与温情的坚守。即便身处最严酷的环境,人性中的温暖、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内心最珍贵的“黄金”。这种在苦难中依然坚守的尊严与乐观,正是这部电影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也是其被誉为“卓别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的原因。


图源于网络


《摩登时代》


图源于网络


如果说《淘金记》是对人类勇气的颂歌,那《摩登时代》则是讲述了工业时代下底层小人物挣扎求生的故事,给与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故事的主角查理是一家大工厂中的流水线工人,他的工作是在传送带前不停地拧紧螺丝。高速、重复且机械的劳动最终使他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康复后,失业的查理流落街头,却阴差阳错地被当成共产主义示威的领袖而逮捕入狱。在经历了一段监狱生活后,获释的查理命运依然多舛。他先后尝试了多种工作,但都因为各种意外和误会而失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名同样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她因不堪忍受贫民窟的困苦而逃跑。两人同病相怜,逐渐产生了感情。查理为了两人的生活在农场打过工,甚至因偷面包而被捕。之后他找到了商场守夜人的工作,与女孩暂度了一段温馨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女孩因流浪身份被警方追捕,两人被迫逃亡。最终,面对社会的冷漠与压迫,查理和女孩选择携手并肩,带着渺茫却坚定的希望,走向未知的远方。


电影对资本主义给普通人带来的压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虽然资本横行的时代一去不返,但依旧有许多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对于工业时代人的休闲娱乐与工作生产之间的平衡必须得到重视。然而,卓别林在讽刺之余更饱含温情——无论制度如何冰冷,人性中对自由、尊严与爱的渴望永不泯灭。查理与流浪女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最终携手走向远方,昭示着人性的光辉才是对抗机械世界的终极力量。这部电影不仅是时代的警钟,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摩登时代》以其卓越的喜剧手法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成为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图源于网络


《大独裁者》


图源于网络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完全有声的电影,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一部极其出名的政治讽刺片。卓别林通过一人分饰两角的方式,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批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名叫查理的犹太理发师因受伤失去记忆,在医院住了多年。与此同时,他的祖国托曼尼亚被一位名为亨克尔的独裁者统治,其酷似希特勒,在国内大肆迫害犹太人。查理出院后回到自己的小店,对国内的剧变一无所知,却因犹太身份不断遭受迫害。而独裁者亨克尔为了获取贷款,计划迫害犹太人以转移矛盾。面对这种境遇,查理不得不选择外逃,于是他和战争中曾经救过的军官一起穿着军服,踏上了逃亡之路,但就在他们逃到边境之时,由于查理与大独裁者亨克尔容貌相似,被驻守在那里的德曼尼军队误认为是他们的元首亨克尔,对他进行了高级的礼遇和招待,并请他发表演说。面对着即将带来战争与毁灭的军队,他无法再沉默,发表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说,抨击贪婪与仇恨,疾呼人类应摒弃暴力、相互理解、争取自由与和平,发出了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呼声。


影片最震撼的部分是结尾的“错位”。主角被误认为是亨克尔,被迫在万众瞩目下发表演讲。此时,卓别林打破了电影角色的限制,以本人的身份发表了长达六分钟、直抒胸臆的演讲。在演讲中,他疾呼反对仇恨,倡导人类宽容与友爱,并满怀希望地号召人们为创造一个“理智的世界”而奋斗。这个充满人道主义光辉的结尾,使《大独裁者》超越了单纯的喜剧,成为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作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勇敢发声,卓别林勇敢的举动无疑证明了他的高尚。也反映了他对和平的期望。


在这三部作品中,卓别林以精湛的演出与幽默但令人深省的故事共同绘就了人性与和平的光辉。在经济萧条,战争频发的年月里,他的电影予以观看的人精神慰藉,在欢笑中坚定对生活的信心。当下的我们看他的电影,在品味历史过往的同时,更能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面对种种困难,以大笑去面对,不让生活中的冷雨浇灭我们心中的火,才是我们该做的。卓别林用欢笑为世界发声,让我们也模仿卓别林笑一个吧,用欢笑传递爱,为美好发声。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