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式香文化
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中式香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更承载着古人们的精神寄托。它的影响深远,贯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方面,并且还连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香文化简史
一缕香烟缭绕,万般尘埃等闲。
图源于网络
《诗经》中有着“采葛采萧,以享以祀”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植物香料进行祭祀。由此可以推断出香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甚至是上古时代。到了汉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西域密切交流,来自西域的香料、檀木和沉香等开始传入中国。香料的使用也逐渐由“燃”向“熏”转变,树脂类的香料往往和草木香搭配使用。故在汉乐府诗中有着“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和及都梁”的记载。
唐宋时期是中式香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将香与书法、诗文和绘画相结合,独特的“香道”文化就形成了。宋代的中式香文化发展更加鼎盛,文人之间经常聚集在一起,摆设香席或进行“试香”活动。在黄庭坚的《香四德》《香十益》等文献中有着对香文化深入的阐述。
明清时期,香文化在民间广泛普及,制香技术、香具工艺及香品类型长足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以香为伴,形成了“无香不成礼”的社会风尚。
香文化与古人
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图源于网络
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将香文化与古人相结合,以“香”为引,串联起了五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悲歌。
在第一集《雨霖铃》中,以瑞龙脑香为引,展开了中式香文化与杨贵妃的故事。瑞龙脑香作为杨贵妃最爱的香料,产自炎热之地,却散发出寒凉之气,就如同杨贵妃的一生,盛极一时却也身不由己。瑞龙脑香的气味渐渐飘来,引出了有关马嵬坡之变的回忆。这香气似乎也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复杂与无奈,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不同的人群在马嵬驿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杨贵妃出逃,却在途中遭遇了将士哗变,他们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最终,杨贵妃香消玉殒,只留下了玄宗的无尽思念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叹。
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与梅香的故事在《如梦令》这一集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梅香作为李清照钟爱的花香,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更是寄托着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同情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却很难。但这香气将我们连接,伴随着一缕梅香我们回到那个春天……那时的她,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是“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才女,也是与赵明诚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然而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避难,途中赵明诚病逝,留下李清照独自面对国破家亡的悲痛。正如她在《声声慢》中所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香文化中的哲学禅思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图源于网络
香文化中的虚静观念,源自于道家思想中的“虚静”理念。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而在焚香与品香的过程中,香气渐渐弥漫在空气之中,可以让人们暂时放下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中国的文人,常常用香让自己安静下来,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一种升华。这种“静”,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安静,更是内心的澄明与自省。香于凝神静气中,使身心得以颐养。
“物我合一”观念是佛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主张所有物质和精神都是互相联系的,要将一切都看作是一个整体,体会万物皆一的境界。在焚香的过程之中,人与香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连接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人们的一呼一吸与淡淡香气融为一体,从而会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佛家禅者将焚香看作是最亲近心灵的方式。焚燃的香味触及真心,可以让修行者闻到自性心香,从而远离一切繁杂。独坐无闲事,烧香赋小诗。看着袅袅青烟悠然飘动,似云似雾,给人一种悠然的意境感受。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香的燃烧是时间的艺术,亦是无常的象征。每一缕香的飘散,都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总是转瞬即逝的。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当岁月流逝,所有东西都消失殆尽时,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香,是跨越时空的纽带,连接着古人与今人,也连接着天地与心灵。中式香文化,如香如故,唯有香,穿越千年,依旧如初。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