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新声丨阶层阴影下的人性拼图

发布时间:2025-05-30 08:05:00

在银幕的世界里,《小偷家族》《寄生虫》与《美国骗局》以截然不同的叙事笔触,剖开了社会肌理的同一道伤疤——阶层的困局与人性的多面。这三部电影看似讲述着迥异的故事,实则发出同样的叩问:当生存与欲望在社会的裂缝中碰撞,人性将如何在道德与现实间摇摆?三部作品共同勾勒出人类在阶层漩涡下的生存图景,揭露着光鲜社会背后的“隐秘角落”。


01《小偷家族》


图源于网络


“烟花未曾闪耀的地方,也有仰望着的笑脸,生活沉重如此,仰望本身就是美的。”


东京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住着柴田治、信代夫妇以及治的母亲初枝、儿子祥太、女儿亚纪和捡来的小女孩由里。他们看似是一家人,实则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奶奶初枝靠着微薄的养老金度日,顺手骗取已故前夫子女的赡养费;父亲柴田治和母亲信代在洗衣厂打零工之余,带着年幼的祥太在超市行窃;妹妹亚纪因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而离家出走,在风俗店打工。一天,柴田治在超市门口发现了被父母虐待的由里,出于同情将她带回了家。一家人接纳了由里,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祥太带着由里一起去偷东西,教她如何躲避店员的视线。这个用谎言与偷窃拼凑的家庭,白天挤在狭小逼仄的平房里分食廉价零食,夜晚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分享偷来的战利品,看似畸形的相处模式下,却藏着比血缘更深厚的羁绊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一系列事件打破。初枝的去世让这个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他们面临着被房东赶出房子的困境。同时,祥太在一次偷东西时被抓,柴田治为了保护他独自承担责任。而由里的亲生父母也在寻找她,最终由里还是被送回了那个充满暴力的家。电影就此落下帷幕,这拼凑出来的家庭最终被现实拆散。


《小偷家族》以小人物艰难生存为切入口,悄然揭开现代社会温情表象的面纱。将被资本秩序挤压的人性困局置于聚光灯下。当由里的亲生父母用血缘伦理夺回孩子,当祥太为保护家人选择“失误”被捕,当信代在审讯室嘶吼着“没生下她,就不能算妈妈吗?”这极具冲击力的情节瞬间迸发,将影片的情感张力推上顶峰。此刻,影片早已超越简单的善恶评判。这个非法拼凑的家庭,用偷窃维持生计,却用爱填补了血缘的空缺。枝裕和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所谓“正常”社会规则制造的贫困与隔阂,或许才是真正的“寄生”,而被边缘化的人们在绝境中迸发的人性微光,恰是刺破阶层坚冰的锋利刀刃,照见现代文明体系下被遗忘的生命尊严。


02《寄生虫》


影片围绕基泽一家展开,他们住在半地下室,生活拮据,靠给披萨店折纸盒维持生计。一天,基宇的同学上门拜访,他告诉基宇,自己要出国留学,想推荐基宇去给一个富家女多惠做英语家教。于是基宇来到朴社长家,凭借自己的聪明和伪装,成功得到了朴社长夫妇的认可。之后,基宇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自己的妹妹基婷、父亲基泽和母亲忠淑分别介绍到朴社长家工作,一家人逐渐“寄生”在朴家。基婷设计让朴家的司机和保姆先后离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顺利接替了他们的工作。基宇一家在朴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同时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贫穷的真相。一次暴雨的夜晚,朴社长一家临时决定回家,金家人不得不紧急撤离,混乱中,前保姆的丈夫因为躲债一直藏在朴家的地下室的秘密被众人发现。当朴社长闻到地下室人们的“穷酸味”后,下意识露出嫌弃的表情,这一反应激怒了基泽。在朴社长儿子的生日派对上,他用刀刺死了朴社长。最后,妹妹基婷在混乱中重伤死去,基泽也被迫躲进了地下室,影片在荒诞和血腥中结束。



图源于网络


《寄生虫》以荒诞的黑色叙述,将社会阶层的结构性暴力演绎成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博弈 。金家通过精密算计“入侵”朴家的过程,恰似穷人对富人生活的镜像模仿与绝望抗争;而前保姆夫妇藏匿地下室的隐秘,则暗示着底层互噬的残酷现实。朴社长对“穷酸味”的本能嫌恶,成为压垮基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基于气味的阶级本能,揭示出阶层差异早已渗透到身体感知层面,成为无法调和的生存矛盾。影片最终以弑杀结局刺破温情幻象,在暴力的迸发中质问。它不仅是对韩国社会的辛辣讽刺,更是对全球阶层固化困境的振聋发聩的叩问。


03《美国骗局》


“ 因为造假的人技艺精湛,所以大家看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谁才是大师呢?”


图源于网络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主人公艾文·麦考利夫是一个聪明的骗子,擅长用伪造的艺术品和假古董进行诈骗。他与情妇悉尼·普罗瑟一起行骗,悉尼假扮成英国贵族,帮助艾文拓展诈骗业务。一次,他们在诈骗过程中被联邦调查局探员里奇·狄马索抓获。为了避免入狱,艾文和悉尼同意与联邦调查局合作,参与一个名为“阿伯斯坎行动”的卧底计划,帮助联邦调查局诱捕其他腐败的政客和商人。这个过程中,他们结识了新泽西州卡姆登市的市长卡梅隆·波利托。卡梅隆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希望通过一些项目来振兴卡姆登市,但却陷入了艾文等人设下的圈套。艾文和悉尼利用卡梅隆的政治野心和对城市发展的渴望,让他参与到一些看似有利可图但实际上是非法的交易中。


随着计划的推进,局面变得越来越复杂。艾文在与卡梅隆的接触中,逐渐对他产生了同情。同时,联邦调查局内部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矛盾,探员里奇为了立功,不断给艾文和悉尼施加压力,导致整个行动充满了变数。最终,“阿伯斯坎行动”成功地揭露了许多腐败官员,但艾文、悉尼和卡梅隆等人也同样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美国骗局》用荒诞的诈骗游戏撕开了美国梦华丽的外衣,暴露出权力、欲望与人性的复杂纠葛。当艾文与悉尼游走于法律边缘编织谎言,当政客为政绩甘愿踏入腐败陷阱,当联邦探员为升迁不择手段,这场多方博弈的骗局本质上是社会各阶层对“成功”的畸形追逐。每个人都戴着精心打造的面具。影片最终揭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骗局”早已超越个体道德层面,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的生存法则:当合法上升通道被权力与资本垄断,谎言与投机便成了普通人对抗现实的武器,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同样深陷欲望的泥沼,共同挣扎在一个荒诞又真实的现代社会。


这三部影片共同编织出一幅关于现代社会结构性暴力的残酷图景,主角团或偷窃、或寄生、或诈骗,这些越界行为不仅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更是对固化阶层秩序的无声控诉。这些故事揭示的不仅是个体道德的沦陷,更是整个社会系统对人性的异化——在资本与权力构建的铁笼里,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被彻底模糊,每个人都被迫成为困兽,在生存与尊严的夹缝中,演绎着时代造就的荒诞悲剧。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