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看世界丨山东代表队因身高成 “移动森林”走红

发布时间:2025-11-23 08:05:00

新闻短评

刘强东乌镇峰会

幽默回应拍照 :

11月7日,刘强东出席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被媒体围堵时笑着摆手喊“别拍我了”,被问关注方向还俏皮要求“把我拍好看些”。此前11月1日他还调侃APEC峰会合照拍得不好,要拍照片的企业家罚送自己猪头肉,反差萌逗乐网友。(11.7每日经济新闻)


短评:

反差萌直接拉满。


山东代表队因身高成

“移动森林”走红:

11月7日全运会期间,山东代表队队员在广东商场出行被网友偶遇。队员们平均身高超180厘米,齐刷刷的大长腿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被网友幽默封为“山东特产”,话题#山东特产在广东火了#冲上热搜。不少网友调侃这是山东派来的“海拔天团”。(11.7青岛新闻网)


短评:

山东特产再添“高海拔限定款”!


全椒消防亲子运动会

现硬核趣味项目 :

11月7日,安徽全椒县举办消防亲子运动会,现场消防员用液压剪扩钳在倒置啤酒瓶瓶口夹乒乓球,生动展示操作的精准度。还有消防水带“快速对接”“水带保龄球”等趣味项目,亲子家庭在玩闹中学习消防知识,硬核装备搭配萌趣玩法十分吸睛。(11.7全椒发布)


短评:

不少小朋友直呼,原来学安全能这么快乐!


北京小剧场青创计划

上演多元新喜剧 :

11月7日晚,2025小剧场青创计划新喜剧样态专场在北京老舍剧场上演。7组创作者带来脱口秀、黑幕剧、漫才等作品,像漫才《机长》靠反转包袱拉满笑点,脱口秀《像小孩姐怎的了》聊Z世代社交,用轻松方式解构生活百态。(11.7北京日报客户端)


短评:

Z世代的快乐密码被新喜剧拿捏了!


求生选手边“忏悔”

边吃小动物:

11月10日,张家界七星山荒野求生挑战赛中,选手张博林的求生名场面刷屏。他发现蜜蜂巢穴念叨着要放生,下一秒就抓蜜蜂往嘴里塞;困住老鼠后假装忏悔,转头就烤熟吃掉,网友笑称他是说着最软的话,干着最硬核的事。(11.10海报新闻)


短评:

主打一个心口不一。


闽北农耕游园会,

割稻摸鱼还能拍大片:

11月8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历镇田后村举办“我在村里有块田”农耕文化游园活动。市民游客赤脚抓稻花鱼、摸田螺,参与割稻比赛,稻田里的萌趣稻草人成打卡点,随手就能拍出治愈大片,农耕乐趣被玩出了新花样。(11.8中国新闻网)


短评:

这哪是干农活?分明是乡土风网红打卡地。


成都文创咖啡火出圈,豆瓣味咖啡成喜剧综艺打卡神器:

11月13日,《单排喜剧大赛2》线下打卡热潮持续发酵,成都文旅推出的“豆瓣咖啡”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焦点。这款将豆瓣风味与咖啡融合的特调饮品,口感猎奇却上头,上百杯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观众拿着定制咖啡杯在剧场海报前打卡,让喜剧录制现场变身网红打卡地。(11.13中国新闻网)


短评:

这可真是:“看有趣综艺,喝猎奇咖啡。”


新闻长评

多地健身房“卷款跑路”,

引发预付式消费维权潮

近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连锁健身房接连出现闭店“跑路”情况,部分门店突然停止营业,负责人失联,大量会员预付的健身卡余额无法退还,涉及金额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消费者集中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但因商家资金转移、主体信息不明确等问题,维权难度较大,部分消费者已通过集体诉讼寻求解决方案。(11.8央视新闻)


长评:

健身房“卷款跑路”事件的集中爆发,表面是个别商家的经营失德,实则暴露了预付式消费领域的监管漏洞与权益保护短板。预付式消费模式凭借便捷性与优惠力度获得消费者青睐,但先付费后消费的特性,赋予商家资金支配的主动权,也让消费者陷入被动弱势地位。

其实,预付式消费模式本来应该是“双赢”的选择。一方面预付式消费能使商家通过折扣优惠快速回笼资金,比如健身房预售年卡可提前锁定运营成本,美容院会员制能稳定客源;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能够享受价格让利,比如教育培训机构“预付享八折”的实惠。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系列的风险:消费者遭遇商家跑路时,预付资金往往血本无归。无论是2023年韦博英语卷款数亿事件,导致上万学员陷入教育分期债务泥潭,还是美容院收取高额预付费后连夜撤场,消费者维权无门。此种案例屡见不鲜,充分反映了预付式消费的弊端。这些乱象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侵蚀着社会诚信基础,严重挫伤消费信心,进而影响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破解预付式消费维权难题,不能仅依赖事后追讨,而需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在监管方面应强化事前准入审核,要求商家缴纳足额保证金或投保相关责任险,建立资金存管制度,限制商家对预付资金的自由支配;事中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商家信息公示机制,对客诉率高、经营异常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事后则应加大违法成本,对“卷款跑路”的商家及负责人纳入失信名单,实施市场禁入,同时简化维权流程,支持集体诉讼等维权方式,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消费者也应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选择经营资质齐全、口碑良好的商家,避免一次性预付大额资金,签订合同时明确退卡、转卡等条款,留存相关凭证。多方协同发力,筑牢预付式消费的权益保护防线,让消费环境更趋公平透明。


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

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近期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包括虚假摆拍炒作群体对立、公共场所低俗街拍、借“国学”噱头诱导非理性消费、AI生成农村儿童贫困场景博同情等行为,相关违规账号已被依法关闭、禁言或暂停营利权限,平台审核与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大。(11.7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


长评:

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的集中整治,彰显了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的决心,也折射出流量经济背景下内容创作的价值失衡问题。短视频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本应承担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的功能,但部分创作者与机构为追求流量变现,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编造虚假内容、传播低俗信息,将“流量至上”奉为核心准则。

恶意营销行为的负面影响远超内容本身:虚假摆拍的对立场景会激化社会矛盾,放大网络戾气;低俗街拍侵犯他人隐私,违背公序良俗;虚假“科普”“国学”内容误导公众认知,尤其对辨别能力较弱的群体造成不良影响;AI生成的虚假贫困场景则消费公众善意,透支社会信任。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短视频行业的内容生态,更污染了网络空间,影响社会风气。

整治恶意营销乱象,需要形成平台监管、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的合力。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关键环节,应压实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能仅以播放量、互动率为导向,而需建立内容质量审核标准,强化对虚假摆拍、低俗内容的识别与拦截能力;行业应加快建立自律规范,明确创作底线,引导创作者树立正确的流量观,将内容质量与社会责任置于首位;公众则应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不传播、不追捧恶意营销内容,通过举报渠道反馈违规行为。专项整治不是终点,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有利于引导短视频行业摆脱流量依赖,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平台。


中小学周边“三无”文具、

玩具问题回潮

开学季过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校园周边市场专项检查,发现部分文具店、小卖部违规销售“三无”文具和玩具,包括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彩色笔、橡皮擦、卡通玩具等,部分产品存在刺鼻异味、重金属超标、零件易脱落等安全隐患,对儿童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相关部门已责令商家下架违规产品,并依法予以处罚。(11.9中国消费者报)


长评:

中小学周边“三无”文具、玩具问题的回潮,看似是小商贩的违规经营行为,实则反映出儿童用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迫切性。儿童群体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力较弱,“三无”产品中的刺鼻异味可能源于劣质原料,重金属超标会影响智力与身体发育,易脱落的零件则存在误吞窒息风险,这些隐患直接威胁儿童身体健康。

此类问题屡禁不止,其核心在于多重因素的叠加。部分商家受到利益驱动,为降低成本采购低价劣质产品,漠视产品质量与儿童安全;校园周边商户分散、流动性强,给日常监管带来一定难度,存在监管盲区;部分家长对“三无”产品的危害认知不足,选购时更注重价格与外观,忽视了产品的安全资质。此外,儿童用品的安全标准落实不到位,部分低价产品均游离于质量监管体系之外,也为“三无”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守护儿童用品安全,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保护网。监管部门应强化常态化监管,增加校园周边市场的检查频次,采用抽检、暗访等方式排查安全隐患,对违规商家从严处罚,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应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家长、学校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商家需坚守经营底线,履行质量主体责任,采购产品时查验资质证明,拒绝销售“三无”产品。家长与学校应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引导儿童辨别“三无”产品,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同时家长在选购时应该主动查看产品标识、合格证等信息,把好安全第一关。儿童用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监管部门将监管责任、经营责任与监护责任落到实处,才能为儿童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