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看世界丨“老头乐”无人自动泊车,网友:比有老头在里面还安全

发布时间:2025-11-09 08:05:00

新闻短评

“老头乐”无人自动泊车,网友:比有老头在里面还安全

近日出现“老头乐”电动车无人自动泊车的场景,车辆无需人员操控便能自行停入车位。这一幕引发网友调侃,戏称“现在老头乐都不需要老头了”,还笑称这种状态“比有老头在里面还安全”,充满生活趣味。(11.5网易新闻)


短评:

车比人还会找位置。


老板以为接大单开工,

看到两桌20碗懵了

某餐馆老板接到订单,对方说“六点20”,老板误以为是要准备20份餐品,立刻安排后厨开工备餐。结果客人到店后才发现,“六点20”是到店时间而非数量,最终只点了两桌的餐食,老板见状当场懵圈。(11.5网易新闻)


短评:

这误会闹得有点费食材。


天津网友误洗大饼鸡蛋,

平静拍下“灾难现场”

天津一位网友收拾物品时,不慎将一套大饼鸡蛋误放进洗衣机清洗。等到发现时,饼渣、鸡蛋碎混着油污沾满衣物,场面一片狼藉。网友并未慌乱,反而平静地拍下这一“灾难现场”分享出来,引发众人失笑。(11.5网易新闻)


短评:

洗衣机:“这活儿我不熟。”


少年刮破新羽绒服,

变成“下雪”现场

2025年11月5日江苏扬州,一名少年不小心刮破了新买的羽绒服。羽绒服内的羽绒瞬间涌出,少年一动就有大量绒毛飘落,宛如“下雪”现场。官方见状玩梗调侃:“都说是真绒,这下信了吧”,网友也纷纷留言打趣。(11.5网易新闻)


短评:

行走的人工降雪机。


网友晒鞋用绳穿起,

结果掉了一串

一位网友为防止窗台上晒的鞋子掉落,灵机一动用绳子把鞋子都串了起来。本以为这样万无一失,没想到一阵风吹过,串在一起的鞋子没能固定住,反而整串掉了下去。网友调侃:“本来只掉一只,结果掉一串”。(11.5网易新闻)


短评:

聪明反被聪明误系列。


男子切柚子连切三刀,

全是白瓤

一名男子满怀期待地买了一个柚子,准备大快朵颐。他小心翼翼地切开第一刀,但看到的全是白瓤;不死心的他又切了第二刀、第三刀,结果依旧不见柚子肉的踪影。连续的“空切”让男子哭笑不得,网友也被这倒霉经历逗乐了。(11.5网易新闻)


短评:

柚子:“肉是什么?我怎么不知道。”


泰国小象偷吃甘蔗,

躲灯柱后装无辜

泰国一田地里的小象被发现偷吃甘蔗,被人类发现后竟下意识躲到灯柱后面,只露出两只耳朵和半个脑袋偷看,萌态十足,网友调侃其走位灵活。(11.4网易新闻)


短评:

偷吃还会躲猫猫,成精了!


新闻快评

工地塔吊坍塌事故:

违规操作下的生命之殇

与监管缺位

11月4日,河北昌黎一钢铁厂内突发塔吊坍塌事故,正在下方作业的1名工人被砸中,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起发生在生产一线的安全事故,看似是设备突发故障的意外,实则是违规操作、日常维护缺失与监管不力共同酿成的悲剧,为工业生产安全敲响了沉重警钟。(11.5安全管理网)


快评:

涉事塔吊已经使用了8年,远超行业5年重点检修周期,且近一年未按规定开展全面安全检测。事故发生时,该塔吊超载30%吊运重型钢材,操作司机未拒绝违规指令擅自启动作业,现场安全监护人员也擅自离岗未全程监督制止。随后塔吊主承重结构断裂坍塌,将下方地面配合作业的工人掩埋,造成了不可逆的生命损失。

事故背后,监管部门的失职同样不容忽视。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塔吊作为特种设备,需定期接受检验检测,使用单位需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报监管部门备案。但从事故暴露的问题来看,涉事钢铁厂长期存在的设备老化、违规操作等问题,并未被监管部门及时发现。这反映出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监管存在“走过场”现象,日常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机制,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有效震慑,最终导致监管防线形同虚设。

安全生产没有“侥幸”可言,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有迹可循。要遏制类似悲剧重演,必须多方发力、标本兼治。企业作为安全责任主体,需摒弃“重生产、轻安全”的错误理念,严格落实设备定期检修、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安全培训常态化等制度,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监管部门应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突击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同时建立企业安全信用档案,实行“黑名单”制度,让漠视安全的企业付出沉重代价;操作人员更需绷紧安全之弦,坚决拒绝违规指令,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做到不违规、不冒险。

工业生产中的每一个安全漏洞,都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陷阱。涉事企业将经济效益置于安全之上,未落实设备定期检修制度、未开展严格安全培训,还默许超载、违规操作等危险行为。这起塔吊坍塌事故应给所有工业企业敲响警钟,也推动监管部门反思改进,唯有企业守责、监管尽责、个人知责,才能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深山搜救:寒夜里的责任担当与安全警示

11月1日凌晨,青海海东化隆县公安局接到了3名游客深山迷路的求救电话,6名民辅警与村警冒零下8℃严寒搜救5小时,最终成功将失温游客救了出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既是公安干警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也为户外出行安全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11.3光明网)


快评:

在零下8℃的寒夜深山,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生命安危。接到求救电话时,游客已在风雪中迷失数小时,手机电量濒临耗尽,身体出现失温征兆,而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夜间能见度极低,搜救难度极大。搜救队员们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前行,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霜,睫毛、眉毛挂满冰粒,手脚被寒风冻得通红麻木,却始终保持高效推进。通过间断通话安抚游客情绪、根据信号定位锁定大致范围,救援队伍在茫茫夜色中精准寻人,最终用5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换回了3条生命的平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救援的成功值得点赞,但事件背后暴露的户外安全乱象更需警惕。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热度攀升,类似“驴友迷路求救”的事件频发。这些事件中,部分游客的行为极具代表性:出发前不做足功课,既不了解目的地地形、气候,也不准备专业装备和应急物资;途中漠视景区“禁止进入未开发区域”的警示标识,仅凭一时兴起擅自偏离路线,将“探险”变成毫无保障的“冒险”;有甚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那么倒霉”,完全忽视自然环境的未知风险。这种对自身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让自己陷入险境,更占用了本应用于紧急公务的公共救援力量,让救援人员暴露在坠崖、冻伤等潜在危险中。

从社会治理视角来看,户外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合力。景区作为管理主体,应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在热门徒步路线、未开发区域边界增设醒目的警示标识和应急求救设备,利用无人机开展常态化巡逻,及时发现并劝阻违规闯入的游客。户外探险相关平台需承担起社会责任,规范内容传播,杜绝渲染“野路探险”“无装备挑战”等危险行为,多推送科学探险、安全出行的科普内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探险观念。更重要的是,公众需摒弃侥幸心理,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户外出行前,务必做好充分准备。游客要详细查询目的地地形地貌、天气变化,制定科学的路线规划并告知亲友;配备专业的户外装备、急救药品和通讯设备,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自救互救;严格遵守景区规定和安全警示,不擅自冒险进入未开发区域。出行过程中,保持敬畏之心,时刻关注环境变化,一旦遇到危险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求救电话并清晰说明位置信息。


小区电梯困人事件:

维保缺位下的民生焦虑与监管漏洞

10月28日,江苏苏州某小区一部电梯突发故障,将5名居民困在15楼与16楼之间,其中包括2名老人和1名儿童,被困近2小时后才被成功解救。这起看似常见的电梯困人事件,不仅暴露了电梯维保的敷衍了事,更折射出小区物业安全管理的缺位与相关监管的薄弱,加剧了居民的出行焦虑。(10.29姑苏晚报)


快评:

当天下午3时许,居民王女士携孩子及两位老人乘电梯至15楼时,电梯突发晃动后熄灯停运,门无法打开。被困者中儿童哭闹、老人出现头晕心慌,王女士求助物业未果后通过业主群联系上物业,维修人员到场后未能及时开门,仅递入少量饮用水,未采取有效降温通风措施。近2小时后,专业救援人员赶到救出5名被困者,老人和儿童送医检查后无大碍。

事后调查发现,涉事电梯已使用8年,最近一次维保记录显示在1个月前,但实际维保存在严重敷衍。维修人员未按规定对电梯的制动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全面检测,仅做了表面清洁和简单调试,导致电梯潜在故障未被及时发现。此外,小区物业未建立完善的电梯应急管理制度,紧急呼叫系统长期处于故障状态,维修人员缺乏专业救援培训,面对突发情况处置不当,延误了救援时间。

电梯安全关乎每一位居民的出行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此次事件因处置不当延误了救援时间,破解这一难题需多方协同发力:维保公司须坚守职业底线,严格按国家标准开展维保,全面检测关键部件,建立真实完整的维保记录,杜绝敷衍了事和伪造记录行为;物业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定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应急呼叫系统正常运行,加强维修人员应急培训,完善处置流程,提高救援效率;监管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增加抽查频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黑白名单制度,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居民监督;电梯使用单位则应定期公示维保记录和安全状况,开展安全知识宣传,让居民掌握正确的困梯自救方法,减少恐慌情绪。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