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实践获奖作品丨三等奖:“裂隙还是纽带” ——关于当代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现象的精神分析

发布时间:2025-04-23 08:00:00

“2024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三等奖作品

作者:贺景隆

引言:文化消费的暗流

 在河北省某个深夜的一所高中学生宿舍里,千千怀抱着动漫角色棉花娃娃刚刚入梦;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宿舍中,小乌正若有所思地凝视着书桌上成排的游戏人物徽章;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内,珺涵练琴时会时不时瞥向背包上偶像的亚克力挂件;在一场动漫展上,吕莉穿上精心准备的cos服,短暂逃离日常生活的迷茫与困惑。这些零星的画面,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的剪影。在他们的生活中,动漫周边、游戏角色、偶像产品等文化消费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寄托。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所言,人的欲望总是指向某种缺失。在这些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行为中,我们或许能窥见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缺失与渴求。这是一个普遍却常常被忽视的现象,根据《2022全球品牌战略与时尚产业白皮书》中的第一部分——“青年文化消费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95后、00后群体在二次元文化、粉丝经济等领域的消费持续攀升,中国青少年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超过80%的青少年每月会将生活费的20%~30%用于文化消费,包括动漫周边、游戏、音乐、偶像周边等,但这些数字背后的精神诉求却鲜少被关注。

当我们走进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如本文中几位主角,往往依靠省下的生活费、勤工俭学的收入来支持这些消费。然而作为青少年群体经济来源的的父母,对于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具体内容和情况却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情。这种现象是经济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的裂隙,更是社会文化共识层面的裂隙,这“裂隙”所折射的,是青少年群体对于精神慰藉的强烈需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到,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独和焦虑。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这种情况似乎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考压力、家庭期待、社会竞争,种种因素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而这些看似"无用"的文化消费,却成为了他们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出口。

千千的棉花娃娃、小乌的游戏角色徽章、珺涵的偶像周边、吕莉的cos服装,这些物品承载的,不仅是他们的情感投射,更是一种独特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文化消费品,就像是年轻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支柱,帮助他们在现实压力与理想追求之间找到平衡。同时这种文化消费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议题:代际沟通的困境、教育体制的压力、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等。这些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某种回应,也是对精神慰藉的主动寻求。

“每一个时代的梦想,都包含着下一个时代的觉醒。”在本次“返乡实践”报告中,我希望通过讲述四位年轻人的故事,反思这种独特的文化消费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他们的经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这个“上帝已死、意义狂飙”的时代里,年轻一代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裂隙"与"纽带"之间寻找平衡,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Part.01

千千的“避难所”

对于河北省一所高中的学生千千来说,她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个小小的棉花娃娃,藏在宿舍衣柜里的堆厚重的教科书后面。这个来自动漫《蓝色监狱》(被观众们简称为《蓝锁》,下同)的角色娃娃,是她在这个以升学率为尊的高中里唯一的慰藉。每个在学校宿舍度过的深夜,她只有在怀里环抱着那个小小的粉头发棉花娃娃才能安然睡去。无休止的习题、永远追赶不完的进度、极度缺乏的睡眠,这些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包裹着她和同学们的生活。

"有时候感觉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但是看到它,就觉得还能再坚持一下。"她这个用省下来的生活费偷偷网购的棉花娃娃,成了她在高压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避风港。"玩物丧志"——父母知道后的反应令她意料之中。可对千千来说,《蓝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早已不是简单的消遣。每当夜深人静,当整个宿舍楼都陷入沉睡时,她会轻轻拿出那个娃娃,在微弱的床头灯光下细细端详。那是她的避难所,是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偷得的一份宁静。

"每次看《蓝锁》的时候,我可以暂时把这些都抛开,专注在角色们的成长和比赛上。"千千说,"虽然它是虚拟的,但我从他们身上能看到一种坚持和努力,能让我稍微恢复一些动力。"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依恋,仿佛在诉说一个只有自己才懂的秘密。这种心理慰藉总是伴随着隐秘性。"家长非常反对"、"偷偷藏在学校宿舍里"——这些字眼背后,是新旧两代人之间深深的理解鸿沟。家长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动漫周边,会成为孩子如此重要的精神寄托。

每个深夜,当千千在床头偷偷看着这个给予她温暖的棉花娃娃时,她的内心总是充满矛盾:对父母的愧疚、对学业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但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慰藉。这个小小的娃娃和《蓝锁》的世界,成了她的精神避难所,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获得心理安慰的私密空间。

这或许就是当代青少年文化消费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家庭期待之下,他们通过购买动漫周边、观看动漫等方式,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心理庇护所。这种消费行为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既是对现实压力的妥协,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坚守。在教育体制和家庭期待的夹缝中,这些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微妙的生存方式。


Part.02

小乌的“前辈”

内蒙古的冬天总是格外漫长。医学院的宿舍楼在凛冽的北风中伫立,窗外的路灯在暮色中投下昏黄的光晕。小乌的房间里,一排排精致的小徽章和亚克力立牌在暖色台灯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在这些闪亮的表面上,一个叫"饭田"的黑色章鱼人以不同的姿态和表情被定格,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作为一名医学生,小乌的生活本应被解剖学教材、病理学笔记和各式实验报告所填满。然而,在这些象征着未来医者身份的物件之外,那些承载着特殊情感的游戏周边却占据了她私人空间的重要位置。"每次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想起饭田。"小乌轻轻抚摸着一枚徽章说道。在《斯普拉遁》这款游戏中,饭田的故事打动了她。"她也经历过很多困难,有时会感到脆弱,但从来没有放弃过,最后一步步成长为闪耀的明星。"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

父母对小乌的这种爱好持支持态度。在他们看来,相比起那些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娱乐方式,收集游戏周边似乎是一种"无害"的消遣。然而,每当他们好奇地询问这些物品上的人物是谁时,小乌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哎呀,和你们说不清楚!"或许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中,也存在着难以跨越的理解鸿沟。"有时候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个角色。"小乌坦言,"这种感觉很微妙,就像是遇到了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前辈。"在高强度的医学课程之外,这种情感寄托似乎成了她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支点。

在小乌的房间里,那些精心收藏的周边产品,既是她与虚拟角色建立情感连接的物质媒介,也是她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心理慰藉的精神寄托。每一个小徽章、每一个亚克力立牌,都像是她在压力重重的医学院生活中铺设的一块块踏脚石。

夜深了,医学院的走廊渐渐安静下来。小乌的宿舍里,台灯依然亮着,饭田们的形象在暖光中静静守候。在这个充满压力与挑战的时代,年轻人们或许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而这些被称为吧唧、立牌的文化产品,正在悄然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贯通孤独与慰藉的一座桥梁。


Part.03

支柱与阴影

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里,珺涵已被磨出老茧的手指在琴弦间轻轻跃动。窗外的梧桐树随风摇曳,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影洒在琴弓上。在这个普通的下午,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做最后的准备。琴房的墙上,一个小小的亚克力挂件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那是艺人丁禹兮的形象。

生活很少会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就在高考前夕,珺涵的家庭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曾经不愁温饱的日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碗简单的挂面,甚至成了她生日那天唯一的"奢侈品"。然而,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一个素未谋面的明星成为了她坚持梦想的精神支柱。"那时候真的很难熬。"珺涵停下手中的练习,望向窗外。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坚定。"但每次看到丁禹兮在舞台上认真演出的样子,我就觉得自己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在那段只能靠一碗挂面度过生日的日子里,丁禹兮的歌声和故事成了她咬牙坚持的理由之一。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她也会抽出时间在微博上为偶像打榜、签到。现在,当她用兼职代课赚来的钱购买一些偶像周边时,那些看似普通的物品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她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追求热爱的见证。

然而这份热爱也始终笼罩在一层微妙的阴影之下。"我觉得家人可能不会支持我追星。"珺涵说这话时,即便相隔着手机屏幕,我仍感到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这种隐藏与回避,也是出当代年轻人在追星文化与家庭价值观之间的深层矛盾。琴房里,珺涵重新将手指放在琴弦上,柴可夫斯基的乐旋律在她指尖流淌,恍如她内心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那些在经济最困难时期的坚持,那些只能通过追星来获得的精神慰藉,那些无法与家人分享的热爱,都化作了音符间细腻的情感。

夜幕降临,珺涵收拾好琴谱准备离开。她轻轻擦了擦那个小小的亚克力挂件,仿佛在触摸某种看不见的力量。随着成长与压力的交汇,年轻人们寻找着自己的精神支柱,有些人选择将这种需求投射在遥远的偶像身上,在那些看似虚幻的崇拜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对珺涵而言,无论是小提琴演奏,还是对偶像的追随,都是她在困境中守护内心那份热爱的方式。


Part.04

人生的另一面

在爱上cosplay之前,吕莉从来没有想过,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文化,给她带来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释放和自我认同。对于她来说,穿上cos服的时刻,几乎成了她与自己真正连接的唯一时刻。

“其实,我穿上cos服时,那种感觉真的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她的眼神闪烁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自豪,“它给了我一种自由的感觉,好像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成为自己一直想成为的那个角色。平时的我其实挺压抑的,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特别,但穿上cos服后,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有力量。其实这就是我一直在追寻的那种……自信吧。”

这种自信,是吕莉从未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她很容易过于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毕竟家里的父母很少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他们眼中的吕莉,始终是那个必须遵循既定轨道的“乖孩子”,总是被强加着无形的期待。而当她穿上cos服,变成自己喜欢的角色时,她的每一分自信都来自那个不再是“乖孩子”的自己,那是她渴望展现给世界的另一个身份,另一个自我。在漫展上,吕莉和她的cos服成为了众人目光的焦点。被人夸赞、与路人“集邮”,那种被关注的感觉是如此真实而强烈,仿佛她的存在得到了认可,而这种认同,正是她一直在追寻的情感寄托。

“参加漫展时,被大家注意到、被人夸奖,那个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填补。你可以说我在现实生活中挺缺少这种认可的,尤其是从家里,父母那儿得不到太多关心和支持,所以当我在展会中得到关注时,确实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甚至感觉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了。”她的语气中有些隐约的惆怅。

吕莉并不认为cosplay只是一个简单的爱好,那个更像是她与自己沟通、探索自我潜力的一个出口。通过化身不同的角色,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满足感让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也让她的存在变得更加有意义。每一次展览,每一次扮演,都像是在表达她未曾被听见的心声。“出cos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爱好,它就像是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每次通过cosplay,能够扮演那些有自己特点和自信的角色时,我会感觉到自己也能够做到那些,或者说是不断接近那个理想中的自己。所以,这种文化消费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是有精神层面价值的。”她轻声说道,仿佛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某种安慰。但这种自我实现的背后,也埋藏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空缺。家庭的冷漠和父母的漠视,始终是吕莉无法摆脱的阴影。尽管他们并没有直接反对她的爱好,却从来没有给过她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她常常觉得,自己在家里几乎是透明的存在,家人更多的是在意她是否能够按照他们的规划去生活,而非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

“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有些紧张,尤其是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很少能够理解我,甚至觉得我的兴趣是‘浪费时间’。他们对我的爱好从来没有太大的支持,甚至觉得我是沉迷其中的‘非主流’。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关注过我到底需要什么,更多的是希望我按照他们的期望去生活。因为这种原因,我觉得我自己更渴望通过cosplay获得外界的认同和关注。”吕莉的语气有些沉重,话语间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孤单。父母的冷漠让吕莉更加依赖外界的认同。她在cosplay的世界里,找到了能够填补内心空缺的认同感与成就感。在这个虚拟的角色扮演世界里,她得到的不再是冷漠,而是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赞美,这些外界的评价成为了她获得自信的来源。而每一次扮演,不仅仅是一次角色的转换,更是一次内心深处的重生。

“我觉得这种通过cosplay获得认同感的现象其实在很多年轻人中都很常见。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在追寻一种更真实的自己,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很多时候,现实的压力和自我怀疑让我们产生了某种逃避的需求,这时候二次元就成了一个出口。它让我们在虚拟和现实的交错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也许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心里的一种缺失,尤其是当我们缺少父母的关注或社会的接纳时,这种需求更加强烈。”吕莉的话中透着一种深深的理解与自省。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吕莉的行为正恰是 “自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表现。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自我认同的渴望,而外界的认同却始终无法满足她的需求。通过cosplay,吕莉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外化的“自我”,这个“自我”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与赞誉,而这种外化的认同,也为她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慰藉。然而,这种认同的满足,是否能长期维持,或者仅仅是一种短暂的心理慰藉,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如何,吕莉通过这一文化消费形式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净土。在那个充满光彩的虚拟世界里,她不再是父母眼中的“非主流”,而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力量的“另一面”。也许,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许多年轻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能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价值与认同的自己。


Part.05

从“裂隙”到“纽带”

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中,青少年的文化消费正悄然引发着一场深刻的代际冲突。这场冲突并非单纯源自金钱的流动,而是文化认知的裂隙。在大多数家庭中,青少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仍旧是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而他们用于购买动漫周边、游戏装备、明星专辑等“非必需品”的支出,却常常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对于父母来说,文化消费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娱乐,甚至是“玩物丧志”。他们难以理解,这些消费品为何能够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文化消费的真正意义,却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断层。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青少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认同危机与情感缺失。在一个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往往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期望。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个体往往在外部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映射,而青少年通过文化消费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便成为了他们情感寄托的重要空间。无论是追随偶像、收藏游戏周边,还是沉浸在动漫的世界中,这些文化消费行为都承载着青少年对于认同感、归属感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时,虚拟世界便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逃避——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与补偿。

然而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找到的安慰与认同,在现实世界中却常常遭遇冷遇。父母不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觉得这些“非必要”的消费只是浪费时间;学校的教育又让他们深陷于学业的重压之中。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群体逐渐被推向了文化消费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他们精神的避难所,也是他们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个体的心理活动常常是潜意识中各种压抑情感的释放,而在这些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情感的释放。虚拟的偶像和角色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塑造身份的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和家庭在这场文化冲突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误解和抵制,更多的是无知与隔阂。许多父母无法理解孩子们所热衷的文化产品为何如此重要,甚至认为这些消费行为只是青春期的“叛逆”表现。在他们眼中,这些“无关紧要”的娱乐行为,远远不及学业成绩和社会规范来得重要。家庭教育和文化认知的鸿沟,让亲子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重重。青少年在追寻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反而更多地遭遇冷漠与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文化消费的意义被误解成了“无所事事”或“浪费时间”,而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理解和认同,也让他们更加强烈地依赖这些虚拟世界中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上的缺失,往往被当作一种“逃避”来解释,而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这恰恰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表达自己,他们便在文化消费的世界中找到出口,构建属于自己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尽管如此,青少年群体在文化产业中还是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群体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逐渐成为了文化内容的主要传播者和创新者。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传播自己喜欢的偶像、游戏、动漫等内容,逐渐影响并带动了家庭成员,尤其是中老年人步入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仅仅是文化消费的受益者,他们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更新者。通过他们的兴趣和追逐,许多父母和长辈也开始接触到新的文化形式,打破了代际之间的文化隔阂。青少年通过对数字文化的消费与传播,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反哺,帮助他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重新审视和理解年轻一代的文化世界。虽然父母对这些新兴的文化产品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排斥,但通过青少年的引导和分享,他们也开始逐渐接受并融入其中,成为了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虽然不是自然而然建立的,但在数字时代的互动和传播下,逐渐弥合了文化认知上的裂隙,成为了一种与“裂隙“相对的文化“纽带“。

这一过程,正是文化认同的重建。青少年通过文化消费,既在构建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也在与父母、社会共同塑造着一种新的文化认同。通过对偶像的崇拜、对虚拟角色的投入,青少年不仅仅是在追求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在构建一个新的、具有集体特征的文化符号。随着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文化认同将对整个社会的文化面貌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跨越代际的文化互动与传播,这种新的文化认同最终将帮助社会重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并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表面上看似是个体的娱乐行为,实则深刻反映了他们对认同和归属的渴望,也暴露了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情感需求的忽视。在这一过程中,代际之间的误解与裂隙,不仅未能被彻底割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化沟通的纽带。通过文化消费的交流与反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文化鸿沟,或许正在悄然弥合。在这场文化变革中,青少年无疑是文化认同的引领者和塑造者,他们不仅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也在现实中为社会文化的未来提供新的思路与力量。


结语:理解和共生

在今天的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它已经渗透进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当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动态。从最初的被误解,到如今逐渐被认识和接受,这一代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行为,正带领我们走向对自身社会文化认知的重新审视。

这种审视并非表面的改变,而是深刻的文化反思。从父母的冷漠与不理解,到数字平台上的文化传播与跨代沟通,这一切都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变迁。青少年通过他们的文化消费和文化创造,逐渐从受众转变为文化的引领者与创新者。他们通过虚拟世界找到自我,通过偶像崇拜与角色投射建立自我认同,而这种认同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产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精神的重生。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背后,正是他们对于认同和归属的渴望,是他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这种文化消费并非空洞的欲望满足,它揭示了家庭和文化认知的裂隙。在这条裂隙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文化鸿沟显得尤为突出。父母的冷漠与误解,孩子的抵抗与默默坚持,似乎永远是两种对立的力量。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裂隙也悄然发生了转变。青少年通过他们的文化消费,不仅仅是向自己寻求认同,他们也在为家庭、为社会提供着新的文化纽带。通过社交平台、网络论坛、甚至是家庭中的闲聊,青少年们带领着父母逐渐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形态。许多曾经对这些文化现象感到陌生甚至排斥的父母,开始在孩子的引导下走进了虚拟的世界,试图理解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寄托。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架起了代际之间的桥梁,逐步弥合了文化认知的裂隙。

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层面,它在社会层面也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文化快速演变的时代,青少年群体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再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传统的文化框架,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面貌。许多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难以得到表达的情感、思想与价值观,借由青少年的文化消费找到了出路,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不仅仅是青少年群体自我认同的体现,它也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共识的重构。

回望这一代青少年,我们发现,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追随者,而是文化变革的主力军。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他们不仅在寻求自我认同,更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这个社会、与这个时代共生。他们通过文化消费,找到了与父母、与社会沟通的途径,他们以虚拟角色为纽带,连接起了代际之间的情感与认知,让原本被割裂的文化世界重新汇聚。文化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映射,青少年们通过文化的消费和创造,不仅映射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也在悄然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结构。

从裂隙到纽带的转变,正是青少年文化消费背后深层的社会现象。从初期的误解与疏离,到理解与共生的开始,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变化,更是文化认同的深刻变革。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如何通过这些文化活动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认同,也让我们明白,在这一代青少年身上,正在悄然形成着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或许,正是这种从裂隙到纽带的转变,才为我们指引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未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共生,将成为推动文化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切,都始于那些看似简单、却深刻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的文化消费行为。在这条由虚拟与现实交织、由认同与归属构建的道路上,青少年们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媒体

编辑 : 吕昊然

审核:邱乐丹

阅读 25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