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三等奖作品
作者:曾晨洛
一、前言
在时代的洪流中,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股力量不仅推动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悄然影响着传统行业的变革与重生。在城乡变迁的宏大叙事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传统手艺,正借助新质生产力的东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腊月的清晨,镇平县的老街上,一间裁缝铺早早亮起了灯。推开那扇贴着“裁缝店”字样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布料特有的清香和缝纫机“哒哒”的节奏声。李阿姨正伏在一件未完成的旗袍上,手中的粉笔在布料上轻轻划过,仿佛在书写一段无声的故事。
“这件是一个姑娘订的,说要穿着去参加年会。”她抬起头,笑着招呼我坐下。在与她闲聊中,她不紧不慢的回答着我的一些问题,我观察到她的手指很粗糙,却灵活得像在跳舞,每一针每一线都精准无误。那台老式上海牌缝纫机已经陪伴她三十多年,机身上的漆早已经斑驳,但依然稳稳地运转着。
裁缝铺,这一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行当,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并未被遗忘。相反,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节奏与需求之中。李阿姨的裁缝铺,便是这传统与现代交织、传承与创新并蓄的生动写照。
新质生产力为李阿姨的裁缝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平台,她的作品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互联网,她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让李阿姨在近几年逐渐意识到,传统手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第一章:
手艺的温度——从“做衣服”到“做文化”
在镇平县的泰山庙乔庄,提起李阿姨裁缝手艺在周边几个街堪称一绝,经她手做出的衣服,不仅裁剪合身、线条流畅,而且质地结实、特别耐穿。街坊邻居们常常夸赞:“李阿姨做的衣服,穿多久都不坏,简直是物超所值!”
李阿姨的裁缝店,曾是庄上的“时尚中心”。那时候,无论是婚嫁礼服还是日常便装,附件的人们都愿意找她定制。店里总是熙熙攘攘,顾客们络绎不绝。李阿姨总是笑眯眯地接待每一位顾客,仔细量尺寸、听需求,然后用心裁剪、缝制,每一件衣服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热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成衣店的兴起给李阿姨的生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些商场里的衣服,款式新颖、价格实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年轻人更喜欢去商场买衣服,便宜又时髦。”李阿姨无奈地说道,“来我这儿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月都接不到几单活儿。”
面对生意的冷清,李阿姨并没有选择关门去找工作。她知道,自己的手艺是父母传下来的宝贝,不能就这样轻易丢掉。为了生存,她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
传统手艺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与时俱进。李阿姨开始根据一些网上的款式改良旗袍等传统服饰,将这些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缝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符合时尚潮流的新款式。她的改良旗袍,保留了旗袍的优雅身姿和独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剪裁技术和流行元素,深受附件几个街年轻人的喜爱。而她的汉服,更是精致细腻,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除了制作传统服饰,李阿姨还接了一些舞台服装的订单。她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表演的主题,精心设计、精心制作,每一套舞台服装都独具特色、熠熠生辉。这些舞台服装不仅为表演增添了光彩,也让李阿姨的手艺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去年,李阿姨在听取了侄子的建议后,更是紧跟时代潮流,尝试了直播这一新兴的销售方式。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她对这种新的销售方式并不熟悉,效果也一般,但她并没有气馁。“总得试试,不然怎么知道行不行?”她坚定地说,“我不能被时代淘汰,我要让我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后来在侄子的帮助下,李阿姨才对直播有所熟悉。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李阿姨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手艺和作品,还分享了裁缝技艺。传递着手艺人的温度和情感。她的真诚和热情感染了很多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裁缝这一传统手艺的魅力和价值。
如今,李阿姨的裁缝店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热闹繁华,但她的手艺和文化传承却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尊重。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传统手艺并不落后,只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就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也印证了传统的手工业结合现代的互联网以及新的营销方式能够迸发出崭新又勃勃生机的生命力。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统计,2024年全国传统裁缝店的数量较2010年减少了70%,而快时尚品牌的销售额却增长了近300%。李阿姨的故事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第二章:
城乡之间的针线
李阿姨的裁缝铺,位于城乡交汇的一处街道上,这里既是她手艺的展示舞台,也是城乡文化交融的微缩景观。她的顾客来自四面八方,有城里追求时尚与个性的年轻人,也有村里注重实用与耐穿的朴实村民。李阿姨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城乡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村里人做衣服,讲究的是实用耐穿,一件衣服往往要穿上好几年。”李阿姨回忆道,“那时候,大家更看重的是衣服的质地和做工,款式相对简单朴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现在城里人来做衣服,更看重的是设计和个性。”李阿姨感慨地说,“他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成品货,而是希望找到能够展现自己独特品味的服装。”这种变化,让李阿姨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艺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去年夏天,一位城里姑娘走进了李阿姨的裁缝铺。她要求定制一件既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又不失现代感的旗袍。这位姑娘希望旗袍上能采用传统的盘扣和刺绣工艺,但款式要更加现代、时尚,以便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
面对这样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要求,李阿姨没有退缩。她利用自己的裁缝技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精心挑选面料,巧妙运用色彩搭配,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制作,终于完成了这件独一无二的旗袍。当姑娘穿上这件旗袍,站在镜子前时,她不仅自己非常满意,还将照片发到了网上。这件事情也侧面反映了一个趋势,根据《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150%,其中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增长尤为显著。
也让李阿姨深刻意识到传统手艺不会会消亡,也不是人们不喜欢,关键在于如何与现代需求相结合。面料选择上,李阿姨开始尝试使用新型面料,这些面料不仅质地优良,而且符合现代人对环保、健康的追求。在设计上,她则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剪裁相结合。
同时,李阿姨在侄子的介绍和推荐下还积极利用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便利条件,如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她通过线上展示、直播等方式,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大众。这些努力不仅让她的裁缝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传统裁缝技艺。
李阿姨的故事,是城乡之间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手艺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李阿姨,正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位勇敢探索者,她用自己的针线,编织出了属于新时代的梦想与希望。
(李阿姨裁缝店的照片)
第三章:
手艺的消亡与重生
李阿姨的裁缝铺,静静地坐落在乔庄的一条老街上,仿佛是时间遗忘的角落,记录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碰撞。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门古老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存亡史。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和快时尚文化的冲击,传统裁缝手艺正逐渐被边缘化。曾经热闹非凡的裁缝铺,如今大多已门可罗雀,甚至关门大吉。李阿姨的同行们,有的迫于生计转行去市里送外卖,有的则选择关店回家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统裁缝手艺似乎成了一种过时的技艺,被年轻人视为“没前途”的行业。
“以前庄上还有好几家裁缝铺,大家互相照应,生意也还不错。”李阿姨回忆起往昔,眼中闪过一丝落寞,“现在,就只剩下我这一家了。”她的话语中既有无奈,也有坚持。在她看来,传统裁缝手艺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然而,面对传统手艺的日渐式微,李阿姨并没有选择放弃。她坚信,只要还有人愿意穿手工做的衣服,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她开始尝试将传统裁缝手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传统手艺注入新的活力。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了自己的网店和社交媒体账号,通过线上展示和直播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出乎意料的是,通过我与她的交谈,我得知了李阿姨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她走进社区和乡村,为附件几个村的村民们传授传统裁缝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门古老的手艺。在她的努力下,传统裁缝手艺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手艺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只要有人愿意坚守和传承,它就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更是为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的结合,传统手艺不仅能够焕发新的生机,还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中的小人物
李阿姨的裁缝铺,不仅是她个人手艺的展示窗口,更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乡村到城镇,她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见证了国家发展的波澜壮阔与细微变迁。
“以前大家都穷,做衣服是为了省钱,能穿就行。”李阿姨回忆起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感慨,“那时候,一件衣服往往要缝缝补补穿好几年。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做衣服更多是为了追求个性和时尚。”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时代进步的欣喜与自豪,“我觉得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欣喜之余,李阿姨也察觉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同。“城里人现在越来越讲究,追求品质生活,衣服不仅要好看,还要舒适、有品味。”她说,“而村里人虽然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还是更加节俭,做衣服时更多考虑的是实用。”这也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分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7:1,较2010年的3.3:1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显著。这一数据背后,是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面对城乡差距,李阿姨并没有选择沉默或逃避,她没有选择和一些同行一样,放弃这门手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新质生产力引入自己的裁缝铺,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城里人和村里人的关注。
每一个小人物都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仅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李阿姨在打扫店门口的垃圾)
第五章:
未来的针脚
如今,李阿姨的裁缝铺下午偶尔也会热闹非凡,缝纫机的哒哒声与顾客的闲聊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生动的画面。然而,在这份忙碌之中,李阿姨已经开始为未来做起了打算。
“我想找个徒弟,把手艺传下去。”李阿姨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期待与忧虑,“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觉得太苦,而且赚得也不多。”她深知,传统裁缝手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
然而,李阿姨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开始尝试将新质生产力引入裁缝铺,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她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教授传统裁缝技艺,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并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
“虽然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传授,但至少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的存在。”李阿姨说,“也许有一天,就会有年轻人因为好奇而走进我的裁缝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除了希望有个徒弟,李阿姨也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裁缝铺适应时代的发展。推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服装作品。
尽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李阿姨却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只要还有人愿意穿我做的衣服,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她说,“我相信,传统手艺与现代网络的结合,一定能够为这个裁缝的手艺有更多人喜欢。”
临走前,我问李阿姨:“您觉得您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她想了想,笑着说:“大概是坚持吧。不管多难,我都没放弃过。我希望我的坚持能够激励更多同行,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裁缝就一定能开的下去。”
李阿姨的故事,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传承,更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与融合。她的裁缝铺,就像是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李阿姨对手艺的热爱与执着,也寄托着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创作手记:针线里的时代
李阿姨的故事,就像她手中的针线,一针一线地缝进了时代的褶皱里。她的裁缝铺,坐落于城乡交界的一隅,不仅是手艺的传承地,更是城乡变迁的默默见证者。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坚守与创新并存,而李阿姨,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用她的针线,编织着一个个关于坚持、热爱与变迁的故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机器化生产的冷漠与单调。流水线上的成衣,虽然价格低廉、款式多样,却少了那份独一无二的温度。李阿姨的手艺,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她用一针一线缝制出的不仅仅是衣物,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手工定制的衣服,都承载着顾客的故事、匠人的心血,以及一段无法被机器复制的时光。
然而,李阿姨的故事并不仅仅关乎情怀。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下,她的裁缝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与重塑。李阿姨的店铺,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新质生产力应该与社会温度的平衡。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李阿姨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温度。
“机器做的衣服再精致,也比不上手工的温度。”李阿姨说。她的顾客中,有一位老太太每年都会来找她做一件棉袄,说是“穿惯了你的手艺”。这种人与人的联结,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新质生产力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手艺的温度。李阿姨的裁缝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她用一针一线,缝制出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也为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注入了一份难得的温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媒体
编辑:孙承嵘
审核:邱乐丹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