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短评
世界上被捕次数最多的人去世
据报道,厄尔18岁时养母去世,他开始酗酒,后来因此丢掉工作,成为一名流浪汉。1970年,他因为携带暗藏武器首次被捕,时年20岁。后来他多次因为在公共场合酗酒或其他轻罪而被捕,并由此声名大噪。吉米·坎摩尔秀曾邀请其上节目,但他当时在监狱内无法成行。当地社区矫正部门于1992年进行电脑登记,显示其已被捕约1300次,在监狱内共待了6000多天。2017年,厄尔最后一次因酗酒而被捕,后因生病送往欧文顿医疗康复中心,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7年。
(5.28 MyTV)
短评:
《我和监狱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男子偷走价值百万茅台留下书信安慰失主
5月21日,相关媒体报道一起发生的重庆某小区地下储藏室的茅台酒失窃案,案子本来很普通,可是就因为小偷盗窃后留下的两封情真意切又文采飞扬的信让这一案件成为网友们关注和热议的对象。5月18日,重庆南岸警方接到一起群众报警称自己家中(储藏室)珍藏的价值近100万元的名贵
由于失窃财物价值重大,接到报警后警方包括刑侦人员、技侦人员在内的现场勘查人员迅速赶到案发现场,没想到警察在案发现场竟然发现了两封打印的信件,打开信件发现这两封信是盗贼留下的,一封是写给失主的,内容大致如下:信件上来先表达了自己对失主深深的歉意,并且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和体会失主的心情,所以好意劝说失主希望能以平常心对待,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急坏了身体。面对嫌疑人的“挑衅”,南岸区公安分局在刑侦总队等警种的指导下调集警力,兵分多路,迅速展开缜密的侦办工作。通过现场勘查、走访调查和调取监控视频,结合分析研判,警方成功锁定了嫌疑人钟某,并迅速将其抓获归案。
(5.23 光明网)
短评:
面对嫌疑人的挑衅,警方成功锁定了嫌疑人。
伴娘闺蜜在洞房偷走新娘金镯子
5月24日,据河南平安南阳消息:近日,新野县公安局王集派出所接报警,郭女士称举办婚礼期间,金镯子不翼而飞。经查,民警发现伴娘孙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将孙某传唤到派出所。民警发现,婚礼当天孙某收到某金店转账的18600余元。据孙某交代,她和新娘是闺蜜,被邀来当伴娘,见到金手镯放在柜子里,见财起意,趁四下无人,将金手镯连带首饰盒发票一起偷走。目前,孙某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5.24 光明网)
短评:
这下也是帮“盗”忙了。
男老师给50多个孩子化妆动作似揉面
5月31日,甘肃兰州。一学校儿童节表演节目,100多名学生要化妆,因赶时间男老师也被拉上阵。当事人麦老师称,当时还有50多名学生没化妆,时间不够了只能让他上。没化过妆都是模仿其他老师化的,来不及了有点慌,速度快了点儿。
(5.31 潇湘晨报)
短评:
学生:“老师,这妆是非画不可吗?”
朝鲜宣布:用气球向韩国投放大量废纸和污物
当地时间5月29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金与正发表谈话,称朝鲜从28日晚开始通过气球向韩国投放大量废纸和污物。金与正表示,此前韩国已多次向朝方投放装有污物的气球, 今后朝方将以韩国投放量的几十倍来应对。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联合参谋本部29日表示,朝鲜28日晚开始向韩国空飘大量装有污秽物的气球,目前已在江原道、京畿道、庆尚道、全罗道、忠清道等全国各地发现150多个。150多个气球中,部分气球已落地,其余仍飘浮在空中。
(5.30 江西日报)
短评:
滴水之仇,当涌泉相报。
特朗普成美国史上首位被判有罪的前总统
据央视新闻5月31日消息,当地时间5月30日,纽约一家法院陪审团裁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封口费”案中有罪,被控的34项罪名全部成立,对特朗普的量刑将在7月11日、也就是共和党人将正式宣布他为202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几天前公布。特朗普成为美国第一位被判有罪的前总统。
(5.31 新浪新闻)
短评:
建国同志也要去龙场悟道了吗?
隔屏幕吹“仙气”给粉丝治病?陕西一女子被处罚
近日,陕西榆林定边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接群众举报称:有网民在社交平台直播中传播封建迷信。
经查,违法行为人惠某某在直播过程中为吸引粉丝打赏,利用粉丝迷信心理,在家中设立"神坛"供奉“如来”、“观音”、“四大天王”神像,并通过社交平台为网民算命、看运势、用“仙气”治病等,利用网络传播迷信内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惠某某因利用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被依法行政处罚。
(5.31 北青网)
短评:
网络云治疗,赛博神医。
新闻快评
央美毕业展作品被嘲“垃圾堆”,为什么专业要向非专业道歉
这并不是说,广义的文科(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艺术学等在内)没有专业门槛,而是它们在长久的社会语境里被解构了,普通人对这种专业性既缺乏认识,也不够尊重。而这也连带着社会形成了对某些学科的鄙视,比如曾经有论文就如此明白地写着“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似乎某些学科根本无所谓专业,在数理结构面前毫无价值。但这肯定不是知识的真相。任何一个长久积淀的学科,必然有着外人没法一眼就能看穿的厚度。
(5.27光明网)
快评: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的一件作品《超级蜂巢》引起广泛谈论,作品本身由一大堆经过裁剪的纸板和通过机械装置能动的纸壳箱组成,堆叠在一块屏幕上,屏幕上播放有纸箱制作、回收和绞碎的视频,纸箱上还有向上攀爬的手的投影。作者声称“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的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不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留存,它只知道他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然而作品却遭到了网民们的议论纷纷,各式各样对作品、对作者以及对央美的质疑铺天盖地,认为这是一堆垃圾和感到敷衍的大有人在,众说纷纭之下,作者只好发布了道歉视频,表示作品给大家带来的的误解感到抱歉。
虽然这件作品可能并不成熟,但它反映了对消费主义的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美也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而不是一味追求通俗的“好看”,艺术品应该被允许有专业性的深度和复杂性,而不应该以普通观众的眼光为唯一的评判标准。长久以来,不仅是艺术学科,而且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也在社会语境中备受争议,大众对其专业性缺乏认识和尊重,这可能引起对专业知识的轻视,产生反智的社会风气,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王妈怎么成了自己讽刺的模样
近期,网红角色“王妈”及其背后公司引发巨大争议。身在职场的年轻人感到被冒犯,甚至气愤,就在于原本由角色而产生的共鸣、共情以及“被理解”的感觉,在“真相”浮出水面的一刻都破灭了。今天,职场上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年轻群体,生活条件相较于父辈更优渥、面对的职业选择更多,干工作不仅为了糊口,也同样期待获得更多情绪价值、受到更多尊重。面向未来,这种期待和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应当引起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重视。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让崇尚劳动蔚然成风,让涓滴努力汇聚成国家向上、民族向前的浩荡江河。
(5.28人民日报评论)
快评:
王妈作为一个短视频角色,原本是一个不甘受气的保姆形象,专为打工人发声,被称为“打工人嘴替”,因此在网络上收获了大批粉丝。然而,近期制作王妈系列视频的公司却被爆料出负面新闻,公司实际上存在设置大小周、低工资以及任务繁重等一些与王妈角色代表的价值观相悖的行为,这种现实与屏幕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许多原本对王妈角色产生共鸣和共情的网友感到失望和被背叛,并且引发了对王妈角色的批评。
这种情况反映了职场人对工作环境和劳动权益的期望与现实情况的落差心情,尽管王妈系列视频内容具有表演性,但观众被勾起的共鸣不应被忽视。职场人的情感需求和情绪价值重新引起大众的思考,这也给了企业一个提醒,尊重和理解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薪酬,是赢得信任和支持、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在这个层面上而言,王妈公司的“两面派”做法受到大量的批评,实际上是关于职场文化和劳动者权益的社会议题。
“00后整顿”职场系列的推送也并不少见,如今职场中的中坚力量即将以年轻的00后为主体,年轻一代比起过去为养家糊口的父辈而言,工作的目的不再相对单一,对情绪价值的要求渐渐浮现并呈现增强趋势,面对职场中“潜规则”的约束,迫切需要被认可和尊重,并且更加勇于“say NO”。00后重整工作氛围也对塑造向上的社会生产环境、提质增效有明显效益,这种行为应当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改善管理方式和工作激励体制。
找一份实习要10万元!
正值毕业季,“付费内推”“有偿就业”“实习生套娃”等乱象引发关注。大学生们为什么会落入陷阱?在对大学生的采访中发现,掉入“陷阱”的学生往往抱着一种“走捷径”的心理;一些机构还利用学生的求职焦虑,提供所谓的“一条龙服务”。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些现象,采取措施改进学生实习体验和就业准备,避免落入求职陷阱。
(5.29中国青年网)
快评:
正值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求职付费内推的乱象反映出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部分学生的求职焦虑。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学生感到压力巨大,希望通过付费内推获得优势。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付费内推”、“有偿就业”和“实习生套娃”等乱象频出的原因之一,中介机构正是利用了学生对于求职流程和企业内部情况的不足了解,进行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
另一个原因则是部分大学生存在“走捷径”的心理,希望通过付费内推的方式快速获得实习或工作机会,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这种心理容易被不法分子或中介机构利用,导致学生支付高额费用却得不到实际的帮助。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些现象,采取措施改进学生实习体验和就业准备,避免落入求职陷阱。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际的就业帮助和服务。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非法中介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诈骗行为,更好保障大学生的权益。最后,大学生自身应该增强警惕性,提升风险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实习和工作机会。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