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看世界丨沉浸式偷甘蔗体验区

发布时间:2025-11-02 08:05:00

新闻短评

狮中柯基

近日,徐州一野生动物园里的一头狮子因腿太短而走红。有网友戏称这头狮子为“狮中柯基犬”,看起来憨态可掬;也有网友认为,可能是拍摄角度导致看起来腿很短。10月31日,记者联系到视频发布者蔡女士。“它的腿真的很短,和其他正常狮子站在一起明显矮一些。”她说,她是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这头狮子今年4岁,因为天生腿短,只有普通狮子的2/3,加上体型有点胖,显得腿更短了,就给它取名叫“柯基”。(10.31封面新闻)


短评:

狮中柯基,萌即正义!


“狗里狗气”的小熊猫

近日,山东临沂宝山前野生动物园内,两只“狗里狗气”的“熊猫”引发关注。一旁的牌子上写着:“我是熊猫,骗你我是狗”,并附上“熊猫是假的,但快乐是真的”。动物园工作人员证实,这确实是动物园袖珍动物展区内的动物,是两只熊猫犬,引进时就长这样。“以前看到别的地方有这样做,也就跟着用这样开玩笑的方式立了个牌子。”该工作人员说,从今年4月份引进“熊猫犬”至今,反馈还不错,很受小朋友的欢迎。(10.22封面新闻)


短评:

成功“卧底“,汪汪队立大功。


沉浸式偷甘蔗体验区

近日,浙江绍兴一块“可偷甘蔗地”成网红打卡点。据报道,此地的甘蔗已经成熟,地旁有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助‘偷’甘蔗,19点到5点,18元/根,甘蔗随便吃!”旁边附有收款码和一把工具刀。这迅速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不少网友驱车赶来“偷甘蔗”,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的战果,“这‘偷’来的甘蔗嘎嘎甜”“付一根吃三根”“做了一次不用紧张的贼”,相关帖文的留言区充满欢快。(10.25红星新闻)


短评:

还是“偷“来的甘蔗更甜。


荒野求生赛

近日,七星山杯百人荒野求生挑战赛在张家界举行,选手需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生存考验。有不少选手因恶劣天气暂停活动。与此同时,场上唯一坚持下来的女选手“冷美人”备受关注。13号选手“冷美人”参赛十几天后瘦成闪电,在山中采野果、野菜,烤蚂蚱、喝浑水充饥,手指嘴唇开裂,“灰头土脸”的样子与赛前判若两人。(10.29九派新闻)


短评:

主打一个“灰头土脸“妆。


男孩被外卖员撞飞

2025年10月25日,外卖员正常骑行,小男孩突然从两辆车中间冲出,导致碰撞。小男孩被撞后迅速起身,拒绝停留,自行回家。外卖员下车查看,小男孩已进入商铺。小男孩回家后,家人发现他走路异常,询问后得知被撞。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他坚持说自己没事,认为外卖员正常行驶,自己有责任。他表示外卖员反应快,刹车及时,并担心挂号费浪费钱。检查结果显示无大碍,但他因心疼50元挂号费落泪。(10.28封面新闻)


短评:

东北人仁义这一块。


高三男子救人事件

电动轮椅起火两老人被困,高三男生仅穿内裤冲进火场救人。老人女儿落泪:要有女儿让他当女婿“一想到他只穿着窑裤,就想哭”。(10.30封面新闻)


短评:

不少网友惊呼:“超人果然是穿着摇裤的。”


两头豪猪深夜“夜跑”

江苏省一男子晚上偶遇两只豪猪夜闯马路。“想提醒大家远离点,豪猪身上有倒刺拔不出来的”。这两只豪猪不仅深夜“逛街”,还引来了红山动物园的官方回应,确认它们并非从国内出逃。网友:没想到这两个小家伙动作还挺整齐的!(10.30央视网)


短评:

原来豪猪也爱深夜散步。


新闻快评

商场扶梯夹手事件:儿童安全防护与公共设施责任的双重拷问

10月15日,江苏南京某大型商场内,一名3岁幼童在乘坐自动扶梯时,手指被扶梯梯级与梳齿板缝隙夹住,造成指尖骨折,现场家长紧急呼救后,工作人员共计耗时15分钟才关停扶梯,并协助脱困。(10.17扬子晚报)


快评:

周末人流密集的商场里,幼童被扶梯夹手的哭喊打破了热闹氛围。这起看似意外的安全事故,既暴露了家长监护的疏忽,更折射出公共设施安全防护的短板与管理责任的缺位,值得全社会深刻反思。

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监护漏洞”与“设施缺陷”与“现场应急救援失责”的叠加。家长在购物时短暂分心,未及时制止孩子将手指伸入扶梯缝隙的危险行为,确实存在监护失职;但更需追问的是,涉事扶梯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梳齿板缝隙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4毫米限值?现场是否设置醒目的儿童安全警示标识?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未能第一时间关停设备,暴露出应急处置培训的严重不足,这些都成为悲剧发生的推手。类似事件并非个例,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公共场所扶梯安全投诉量同比上升37%,其中儿童受伤案例占比超六成,安全防护的紧迫性已不容忽视。

公共设施的安全保障,不能仅依赖个体的监护自觉,更需要制度性的兜底。部分商场为追求运营效率,长期忽视扶梯的日常检修与维护,导致梳齿板松动、防夹装置失效等隐患长期存在;同时,缺乏针对儿童群体的专项防护设计,如未加装防夹手挡板、未设置儿童专属扶手等,让低龄儿童暴露在潜在风险中。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商场未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工作人员面对突发事故时手足无措,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公共设施的安全责任绝不能变相转嫁给消费者,企业主体责任与监管责任更是不容推卸。

守护儿童安全,需构建“设施防护+管理规范+监护教育”的三重防线。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的抽检力度,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设施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改的企业予以高额罚款;运营方需履行主体责任,定期开展设备检修维护,加装儿童安全防护装置,加强工作人员应急处置培训,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并配备专人引导。家长要绷紧安全弦,履行监护义务,教育孩子远离扶梯缝隙、梳齿板等危险区域,乘坐时全程看护。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公共空间成为儿童安全的“避风港”,而不是风险四伏的“雷区”。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乱象:低价诱惑背后的消费权益之殇

10月22日,据媒体曝光,某头部直播主播在带货某品牌羽绒服时,宣称“90%白鸭绒填充、零下30℃保暖”,实际检测发现含绒量仅为55%,且保暖性未达宣传标准,消费者退货时还遭遇商家“不退不换”的无理拒绝。(10.24中国消费者报)


快评:

“直播间里秒抢的低价好物,到手却是劣质次品”,这是众多消费者的共同遭遇。直播带货行业的虚假宣传乱象,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破坏了市场诚信体系,凸显了行业监管的迫切性。

虚假宣传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的商业欺诈。主播与商家为追求销量,夸大虚构产品参数,用“工厂直供”“亏本冲量”等话术制造低价假象,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更恶劣的是,部分主播通过“虚假比价”“夸大质检报告”等误导消费者,如将含绒量55%的羽绒服虚报为90%,将普通面料宣称“防水防风高科技材质”,而消费者收到货后往往因“举证难、维权成本高”而不了了之。据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2025年第四季度直播带货产品抽检不合格率达28.6%,其中虚假宣传占比超七成,涉及服饰、食品、美妆等多个品类。

行业乱象的滋生,源于“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与监管机制的滞后。当前直播带货行业准入门槛低,部分主播与商家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为抢占流量不择手段;平台方为追求交易额,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对宣传内容监管缺位,甚至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同时,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较大,虚假宣传的取证过程复杂,跨地域执法协调成本高,部分不良商家有恃无恐。消费者维权时,往往需要自行承担检测费用,且维权周期长,不少人最终选择放弃维权,进一步助长了乱象蔓延。

整治直播带货乱象,需要“监管加码+平台担责+消费者觉醒”的多方共治。监管部门应建立直播带货“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的主播与商家予以严厉处罚,公开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的审核监管责任,要求平台建立产品溯源机制与先行赔付制度。平台方需强化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商家资质与产品信息,运用技术手段监测直播内容,对虚假宣传行为及时叫停;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简化退货退款流程。消费者应理性看待直播带货的低价诱惑,购物前查看商家资质与用户评价,收到货后及时核验产品质量,遇到虚假宣传时保留证据,通过12315平台投诉维权。唯有让诚信成为直播带货的底线,才能让行业回归健康轨道,真正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社区养老服务缺位:“银发浪潮”下的民生保障挑战

10月18日,北京某老旧小区多位独居老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站仅提供简单的理发、体检服务,缺乏日常照料、康复护理等刚需服务,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面临“吃饭难、就医难”的困境,再加上付费养老机构价格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受。(10.20北京晚报)


快评: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养老已成为亿万家庭的刚需。但部分社区养老服务“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暴露了民生保障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课题。

社区养老服务的缺位,本质上是资源投入不足与服务供给失衡。据民政部数据,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但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仅为65%,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超百万。不少老旧小区的养老服务站硬件设施简陋,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与康复设备,仅能提供理发、下棋等基础文娱服务,难以满足老人的日常照料、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核心需求。此外,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薪资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不少养老服务站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服务专业性难以保障。

破解社区养老困境,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用房,配备康复护理设备与智能监测系统;并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与专业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与社区合作,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护理、上门照料服务。同时,整合社区资源,利用闲置房屋改造养老食堂,推出平价助餐服务;联动周边医院建立绿色就医通道,为老人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此外,应建立“需求清单”机制,根据老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精准匹配服务,避免资源浪费。

养老服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唯有将养老服务真正落到实处,补齐资源短板、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专业水平,才能应对“银发浪潮”带来的挑战,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社区中安享晚年。这既是民生保障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