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丨梦回红楼

发布时间:2024-12-10 08:00:00

回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诗,不仅道尽了作者曹雪芹的心境,也成为了这部文学巨著最佳的写照。《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历时十年完成的一部不朽之作。这本书不仅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大观园的秘密

《红楼梦》的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盛极而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跳出大观园里的形形色色,《红楼梦》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肉眼可见的凡间,即“相”界;另一个世界是甄士隐和贾宝玉梦中的世界——太虚幻境。在太虚幻境中的“石头”化作人间的贾宝玉出生时含着的“通灵宝玉”,记录下人间事,这才有了石头记。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因感念神瑛侍者的滴滴灌溉,轮回到人间成为林黛玉,以一生之泪报恩贾宝玉。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十二判词,也正是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写照。

提到《红楼梦》,那就不得不提及这其中鲜活的人物了。如果将这些人物放到现代来看,林黛玉的MBTI(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应该是INFP,黛玉在书中是个多愁善感、敏感细心、坦率纯真,有着极高悟性的人物。贾宝玉应该是ENFP,典型的“快乐小狗”人格,宝玉是一个叛逆不羁、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的人物,在怡红院中宝玉也总喜欢与姐姐和丫鬟们打打闹闹,这种性格可谓是很符合ENFP。薛宝钗应该是INFJ人格,INFJ人格的第一特征就是社交能力很强,第二就是对他人有很强的感知能力,而恰好宝钗就是稳重平和、圆滑隐忍、从容淡定且精致利己的一个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群像是极具魅力的,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共同编织了一幅丰富的人性画卷。


图源于网络


情感交织的人间百态

《红楼梦》被称之为“BE文学”的“天花板”。为什么说是“天花板”?正常来讲一般的悲剧都是随着剧情发展一点点渗透出悲剧色彩的,而《红楼梦》并非这样,从一开始《红楼梦》就给人一种悲感。它以“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和“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为主线,十二钗的命运悲剧为副线,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悲剧意识。

其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最为打动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就像是灵魂上的碰撞的那种纯爱,可谓是古早“纯爱战神”,但也因为黛玉太过于敏感,时不时会“玻璃心”。“娶什么宝姐姐,我只要林妹妹。”,不难可以看出宝玉是嘴最甜的男主。在书中宝玉虽花心,但在他内心深处的一定是林妹妹。黛玉在书中就是“虐自己一百遍也要爱”的代表,仿佛心思细腻到每天都在脑补“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启示,如果想要维持爱情的美好,互相喜欢是基础,但是过度的敏感和猜疑,就容易变成不好的结局。

随着故事的发展,可以见证贾府从繁荣到衰败的整个过程。贾府可谓是号称钟鸣鼎食之家,开个宴会都能够惊动整个京城,可惜风光的背后,全靠“啃老本”,最后捱不过债主追讨,一败涂地。贾府可以看作是整个清朝的缩影,兴也在盛世,败也因腐败。清朝前期看着是繁华的,其实经济空心化,官僚阶级奢靡无度,最终一步步走向崩塌。贾府就像是清朝精心营造的“朋友圈人设”,看似光鲜亮丽,背地里其实早就濒临破产。


图源于网络


艺术成就与哲理思考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书中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从其中的诗词歌赋就足以看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首《葬花吟》是黛玉的性格和命运写照。黛玉以花喻己,是敏感与孤独的象征,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到,那些被误解、被忽视的个体,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命运抗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红楼梦》的核心观点之一,充满着哲学思辨,让读者感受到书中世界的虚幻与真实的交织,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表象。

透过《红楼梦》,我们可以感受出一种深深的宿命感。“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们争名夺利到最后,好似鸟儿把食物都已吃尽,四散投入林间,只剩下一片空荡荡的茫茫大地,一无所有。书中的人物似乎都在命运的齿轮下无力挣扎,但他们面对无常时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深思。这种对于生命本质的追问,使得《红楼梦》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永恒的价值。


图源于网络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