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看世界丨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4-12-08 08:00:00

新闻短评


1.韩国流行周五下班去中国

据韩国SBS电视台11月29日报道,中国对韩试行免签政策以来,韩国赴华游预订量暴增,许多年轻人选择周五下班后,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中国旅行。

报道说,从韩国出发飞到中国,最短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又免去了办理签证的复杂手续和费用,让韩国赴华游需求得以释放。

韩国一家旅行社表示,11月1日至21日,该旅行社的赴华游订单环比增长75%,其中上海游订单暴增178%。

(12.2海客新闻 )


短评: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中国。


2.公园长椅被焊上钢管“防人睡觉”

12月3日,有网友曝光苏州昆山震川好人公园,为防有人在座椅上睡觉,将长椅全部焊上了钢管。

12月4日,昆山开发区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过相关调查,网民反映情况属实。公园长椅上安装的隔断扶手现已连夜全部拆除。】

感谢网民朋友监督和市民朋友对城市管理的积极参与。下一步,将加强辖区内公共设施管理,给予相关人员切实关爱和帮扶,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12.5 光明网)


短评:

好人公园不做好人啊?


3.188元买的100%山羊绒衫,实为0羊绒

近日,苏州。戚先生向扬子晚报反映,他在某电商购买声称“山羊绒100%”的针织衫,到手试穿觉得扎人,自费送检后报告显示“绵羊毛100%”,所谓“羊绒衫”其实是“0羊绒”的“羊毛衫”。平台提出“仅退款”,他不认可,希望“退一赔三”,并补偿交通费、检测费和误工费。(12.5扬子晚报)


短评:

那你说什么是真的?到底什么是真的!


4.警方通报一教师酒后咬伤学生耳朵

据@平安沙坪坝 通报:网传“沙坪坝-教师在餐馆酒后咬伤学生耳朵”。经我局核实,2024年12月1日1时许,沙坪坝某中学教师何某(男,42岁)在沙坪坝区一餐馆与朋友聚餐,酒后与同店就餐的该校学生吴某(男,16岁)等人发生口角,后拉扯吴某并咬伤其左耳致轻微伤。目前,我局已依法对何某作出行政拘留10日并处500元罚款的处罚。因何某事发时自己跌倒致肋骨骨折正住院治疗,出院后执行。(12.5新黄河)


短评:

记得去打狂犬病疫苗。


5.男子花17万买毒品发现是假货,选择报警

男子花17万余元购买一批毒品,收到货后发现是假货,随即前往警方报案,谎称网络投资被骗,想求助民警帮其追回资金……12月2日,四川省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分局对外披露,该案买卖双方均已被抓获。案件正进一步办理中。(12.5潇湘晨报)


短评:

有困难,找警察。


6.英国女子为爱定居偏远小岛,岛上仅200多名居民

凯莉来自英国伊斯特本,2012年她曾前往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南大西洋一个偏远岛屿)探望家人,并在那里度过了六周。后来,她爱上了一个当地人,并搬去那里组建了家庭。

2010年,凯莉的父亲调任到这个岛上,这也是她第一次听说这个仅有200多名居民的孤岛。

目前,凯莉与当地居民肖恩育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3岁的儿子,她说:“在英国,我做梦也不敢让小孩独自出门,但在这里,我完全不用担心。”她享受着这片土地的“自给自足”以及小区里彼此的相互照顾。“这里非常平静安宁,与我在英国的生活完全不同。”她补充说。

尽管凯莉非常享受在岛上的生活,但她承认,有时她也会怀念在英格兰的生活。“在那里(英格兰),你可以直接去商店买现成的饭菜。但在这里不行。”此外,这个偏远小岛的生活成本比英格兰高很多,因为进口商品更贵。(12.5潇湘晨报)


短评:

爱情价更高。


7.杭州一体长1.5米野猪误闯民宅

近日,浙江杭州临安青山湖街道朗家村一头野猪误闯民宅,所幸,当地特警快速出击,一枪击毙,避免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

事发是在11月25日晚,当天,临安青山湖街道朗家村一名村民突然看到惊人一幕:一头体型庞大的野猪闯入家中院子横冲直撞,四处觅食。

“我家进野猪了。”村民赶紧跑远,并拨通报警电话寻求帮助。

接警后,青山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并同步联动分局巡(特)警大队,第一波警力到达现场后,迅速将围观群众疏散至安全区域并封锁现场,防止无关人员受伤。作为主攻手的陈鹏飞决定当场将野猪击毙。

根据现场地形,陈鹏飞找到最佳射击位置,提枪、屏息、瞄准、射击“砰!砰!”随着两声枪响传来,此前肆意乱窜的野猪重重倒地,很快没了动静。野猪被成功击毙后,已交给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现场并未发生人员受伤。

警方提示:野猪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危险性,如遇到野猪等体型庞大的野兽,要保持冷静,不打扰、不招惹、不驱赶、不围观、不投喂,避免野猪受到惊吓而触发攻击行为。遇到紧急情况时请立即报警求助。(12.4潇湘晨报)


短评:

野猪:只想混口饭吃。


新闻快评


1.看病更便捷?“医疗+AI”是趋势

近日,一家研发机构称,即将上线一款“AI医院”人工智能大模型:AI医生通过“阅读”医学文献、“诊疗”虚拟病人,不断自我进化,未来有望介入真实的医疗应用场景,辅助人类医生完成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这一大模型目前并未投入到医院实际应用。不过,AI技术在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浙江,乌镇智能医院自去年开放以来,不到10名医生与一批智能导诊机器人,已经接待了数千名患者。通过AI技术,这家医院还可以快速分析人体健康大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智能健康评估结果。

在上海,一支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输入患者的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等,AI就可给出诊断和下一步处理的辅助建议。

大模型可以“吃进”数千本医学教材,AI可以更精准地比对CT影像,集成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的智能监测床可以及时发出预警,快捷的病例搜索功能可以有效辅助医生作出判断……越来越多医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医疗+AI”成为趋势。(12.4澎湃新闻)


快评:

近年来,“医疗+AI”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发展趋势,正在深刻地重塑整个医疗行业的格局。从智能诊断系统到个性化医疗方案的制定,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价值。

AI 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影像诊断依赖医生的经验和肉眼观察,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而 AI 系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医学影像,识别病变特征,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以及准确性。例如,在肺癌早期筛查中,AI 算法可以检测出微小的结节,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这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还能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

在药物研发领域,“医疗+AI”的结合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I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来预测药物的活性和副作用,进一步筛选出有潜力的药物分子,从而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这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成功率,为攻克疑难杂症带来更多希望。

然而,“医疗+AI”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首要问题,医疗数据涉及患者的敏感信息,必须确保其在 AI 应用中的安全性。此外,AI 技术的可解释性也备受关注,医生和患者需要理解 AI 决策的依据,以建立信任。

尽管存在挑战,但“医疗+AI”的趋势不可阻挡。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数据的使用和 AI 技术的应用。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 AI 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医疗+AI”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将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推动医疗事业向更加精准、智能的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医疗+AI”将成为医疗行业的新常态,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2.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我国申遗工作捷报频传。截至目前,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新时代中华文化生机勃发、气象万千,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古国的充沛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

(12.6人民日报)


快评:

春节申遗成功,宛如一场润泽华夏文明的及时雨,在岁月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于中国、于世界,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于国人而言,这是文化自信的强势回归。春节绝非简单的节庆,它扎根于华夏大地数千年,从古老的腊祭祈福,到如今的春运盛景、阖家欢聚,其间藏着敬祖追宗的虔诚、团圆和睦的祈愿,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申遗成功像是官方认证,郑重宣告春节独一无二的价值,唤醒大众心底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热爱,督促守住“年味”,把先辈传下的民俗珍宝完整交付给下一代。年轻人借此契机溯源寻根,老一辈重温往昔,民族文化认同感在鞭炮声、年夜饭的烟火气里愈发浓烈。

从民族凝聚力层面看,春节申遗成功加固了亲情与家国情怀的纽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大潮是国人奔赴团圆的生动注脚。春节一到,天南海北的游子归巢,围坐吃顿年夜饭,唠唠家常、分享见闻,化解漂泊的疲惫,重拾家的温暖。这份共通的情感体验,跨越地域与年龄,凝聚起中华儿女的心,让民族向心力坚如磐石,无惧外界风雨。

放眼全球,春节申遗成功搭建起世界认识中国的关键桥梁。如今,春节早已走出国门,在五大洲落地生根。近 20 个国家将其列为法定假日,各国街头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热闹非凡。申遗成果为中华文化“出海”再添东风,让世界沉浸式领略中式浪漫,感知华夏民族爱好和平、重视家庭、追崇团圆的精神内核,消弭文化隔阂,拉近中国与他国距离,促进多元文化平等对话、相互交融。

当然,申遗成功更是全新起点。时代在变,春节也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传统习俗不能丢,写春联、逛庙会等活动得原汁原味地保留;另一方面,要拥抱创新,云拜年拓宽拜年渠道,线上“集福”增添趣味,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3.贵州将12个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为积极响应国家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贵州省于近日印发通知,将“取卵术”等12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2024年12月10日起执行。 据了解,医保支付范围包含了“取卵术”等12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其中,“取卵术”等4个项目按照普通诊疗项目管理,不设个人先行自付比例;“胚胎培养”等8个项目按照特殊诊疗项目管理。项目所标注价格为医保基金最高支付标准,低于最高支付标准的,按实际价格进行医保结算。

并且,参保人员享受报销待遇,在经贵州省卫生健康部门批准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定点医疗机构,实施辅助生殖的门诊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不设起付标准,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为职工70%、居民50%,使用特殊诊疗项目的,个人先行自付比例为10%。纳入医保支付的项目,每个项目限2次/人,支付金额不挤占普通门诊统筹额度,计入参保人员住院年度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费用,不纳入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对象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医疗救助待遇。省内异地就医开展辅助生殖的,和本统筹区就医报销比例一致。跨省异地开展辅助生殖的参保患者,其产生的医药费用暂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此外,通知还明确,新增“辅助生殖门诊”医疗类别,参保人员在省内相关医疗机构发生的辅助生殖费用在本医疗类别单独结算、清算。定点医疗机构治疗不孕不育(含辅助生殖类治疗)使用的其他诊疗项目及药品、耗材继续按现行政策执行。(12.4法治日报)


快评:

近日,贵州将 12 个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一消息如冬日暖阳,照进了无数不孕不育家庭的生活,堪称一项极具温度与前瞻性的惠民之举。

从民生保障维度看,不孕不育是不少夫妻心头的巨石,求医问诊过程漫长艰辛,花销更是如流水。辅助生殖技术费用高昂,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令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贵州此举直击痛点,把相关技术纳入医保,极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那些怀揣生育梦想、却因费用犯愁的家庭重新燃起希望,实实在在提升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彰显医保“兜底”民生的关键作用。

于社会层面而言,此举利于缓解人口结构压力。当下,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走低,放开生育政策后效果未达预期,部分原因在于生育障碍困扰着适龄人群。降低辅助生殖就医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借助医疗手段孕育新生命,一定程度上能提振生育意愿,为人口的良性增长注入动力,稳固社会发展根基,维系劳动力资源的稳定供给。

医疗行业发展也迎来新契机。医保的撬动作用不可小觑,资金支持促使医疗机构精进辅助生殖技术,升级设备、吸纳人才;科研人员也因市场需求而放大、资金相对充裕,得以潜心钻研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我国辅助生殖领域向着更高水准、更成熟方向大步迈进,长远看能增强我国医疗技术国际竞争力。

当然,落地实施时仍需精细打磨。要严抓医保资金监管,防止骗保乱象,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也要持续优化医保报销流程,精简繁琐手续,让患者快速、便捷地享受到政策福利;还要密切关注医保基金平衡,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报销方案。

贵州此番动作,为全国提供了优秀范例。各地政府也应对结合本地情况适时跟进,让辅助生殖医保政策惠及更多人群,让生育不再是沉重的奢望,助力万千家庭收获圆满,夯实社会民生保障体系,推动社会稳步迈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明天。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