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新声丨重启“跌倒”人生

发布时间:2025-10-10 08:05:00

“服刑人员都是走过弯路的人,他已经服过刑了,他不也是正常人吗?”在本期的新语新声里,我们将走进围绕刑满释放人员重归社会这一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议题而展开的两部电影《向阳·花》《坏蛋联盟2》中。现阶段,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就业偏见,社会化标签,技能匮乏,社会保障缺失,心理创伤……而这些挑战很有可能会变成他们再犯罪的诱因。这两部电影背后藏着的是一份对于社会的期许:当面对这些曾经“跌倒”过的人时,希望你可以放下偏见的滤镜,以一份善良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别让我们的误解疏离,成为他们回归路上的羁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向阳花》


电影《向阳·花》的故事,始于一份沉甸甸的母爱——高香月为给听障女儿凑齐二十万耳蜗费用,在绝望中踏错脚步,最终身陷囹圄。这份因爱而起的“迷途”,成了她与黑妹等姐妹命运交织的起点。她们出狱后的重生之路,每一步都浸着委屈与艰难。高香月怀揣着改过的决心去做保洁,却因过往经历被无端污蔑盗窃,即便自证清白,“有前科”三个字仍成了被辞退的理由;不识字、没有身份证的黑妹,连一个安稳的住处都找不到,只能蜷缩在废弃汽车里抵御寒夜,还要提防保安的敲诈勒索。她们曾攥着卑微的希望,捡过破烂、发过传单,甚至冒着风险做化妆品过敏测试员,可底层的生计里,既有无良老板的克扣与骚扰,更有挥之不去的生存焦虑。更让人心疼的是,她们出狱后几乎没有制度层面的温暖托举,缺乏职业培训帮她们掌握合法技能,也没有心理疏导为她们抚平创伤——高香月对女儿的牵挂像一根扯不断的线,一端系着软肋,一端牵着勇气;黑妹对盗窃团伙的恐惧,则成了她不敢敞开心扉的枷锁。她们在熟人面前刻意掩饰过往,在陌生人面前本能地封闭自我,这种身份认同的撕裂,让孤独成了常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向阳·花》从不是一部只讲苦难的电影,它用女性间的相互扶持,酿出了励志的微光,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社会进步该有的温度。法律的意义,从来不是用惩罚将人推向深渊,而是在惩戒之后,留一扇通往救赎的门。我们应该看见,高香月们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如何咬着牙跋涉,看见她们眼底藏着的、想要改写命运的诚意;该卸下带着审视的有色眼镜,收起那些窃窃私语的议论,放下冰冷的拒绝。真正成熟的社会,从不是用“隔离风险”筑起高墙,而是懂得为每一个渴望回头的人,创造向阳生长的土壤。哪怕过往蒙尘,此刻的每一次坚持、每一步努力,都在为未来浇灌希望——就像电影里那些迎着风绽放的“向阳花”,只要给一点阳光与包容,就能在废墟之上,开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坏蛋联盟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灰狼、贪心蛇、美杜鲨、食人鱼、骇客蛛——这几个曾让外界闻风丧胆的名字,如今正笨拙又认真地摸索着“金盆洗手”后的新生活。可过往的“坏蛋”标签像甩不掉的影子,社会的排斥如无形的墙:旁人躲闪的目光、刻意拉开的距离、不被信任的质疑,让他们在自我怀疑的泥沼里打转,连一点点被接纳的微光都难以捕捉。就在他们快要放弃“做个好人”的念头时,全女犯罪组合“狂野姐妹”突然出现,以曝光红狼隐藏的真实身份为筹码,一边用威胁碾碎他们的退路,一边用诱惑搅乱他们的决心,逼着这群想“回头”的人重新踏入危险的漩涡。更令人绝望的是,他们还不慎落入了“狂野姐妹”组合精心编织的陷阱,一夜之间从“努力改过的人”变成了全民追缉的通缉对象,连呼吸都仿佛带着“罪证”。可谁也没想到,藏在“坏蛋”外壳下的善意从未熄灭。哪怕全世界都在误解、追捕他们,哪怕自己的处境早已千疮百孔,当全城百姓的安危受到威胁时,他们还是毅然放下了个人的委屈与恐惧,选择用行动扛起责任——原来所谓的“坏蛋”,不过是没被看见善良的普通人,而这份在绝境里仍愿牺牲自我的勇气,正是他们向“好”而生的最好证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坏蛋联盟2》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跳出了“改邪归正即获接纳”的简单叙事,转而直面根深蒂固的偏见困境,重构了救赎的本质。影片生动地展现了偏见如大山般难以逾越:大坏狼即使西装革履,简历仍被银行偷偷撕碎;城市一旦发生窃案,他们永远是首要嫌犯;而前警长“一日为贼,终生为贼”的公开论断,更是将社会的系统性排斥推向极致。但电影并未止步于诉说“偏见即宿命”的无奈——当为阻止太空黄金劫案而“重操旧业”时,他们昔日的犯罪工具,如伪装、潜伏与黑客技术,竟彻底逆转为拯救世界的“特殊能力”。这一转变,促成了前警长鲁金斯从“死对头”到“信任者”的关键蜕变,并最终为他们赢得了“秘密特工”的社会身份。这标志着他们的改过自新获得了实质性的社会认可。影片由此揭示出真正的救赎真谛:并非在于撕掉过去的标签,而在于即便在标签的凝视下,依然坚定地选择做正确之事。坏蛋联盟最终赢得的认可,并非因为社会偏见的彻底消亡,而是他们用行动铿锵有力地证明了——“过去,从不能定义未来”。


或许《向阳·花》的细腻温情与《坏蛋联盟2》的鲜活热血,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却藏着同一种戳中人心的力量——那是一群人面对过往错误时,不躲闪、不推诿的坦荡,更是揣着明确目标,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不肯放弃的韧劲。他们从不是完美的人,却都清楚“自己还有什么要守护”、“还有什么要实现”,这份清醒与坚持,本就该被看见。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从不是用“过去的错”给人盖棺定论,而是愿意为“想要变好”的人留一扇透气的窗;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也从不是冷眼旁观他人陷在泥潭里,而是愿意伸出手,把那些挣扎着往上爬的人拉一把——这双手,从不是某个人的“独力支撑”,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微小善意”:一次不带着偏见的打量、一句不夹杂嘲讽的对话、一个不轻易拒绝的眼神,慢慢汇聚成的力量。希望当你看完这两部电影,再想起“刑满释放人员重入社会”这个话题时,能少一分本能的抗拒,多一分试着理解的耐心。我们不必立刻要求自己做到“全力帮扶”,但可以先放下“一味批判”的惯性,看见他们为“重启跌倒的人生”付出的汗水,接纳他们“浪子回头“的勇气。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