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9 10:40:00

2025年10月18日,文化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于北京校区致远楼908及各分会场圆满举行。此次院庆活动包含院庆大会、“劳动、文化与传播(2025)”学术研讨会、“劳动者杯”非虚构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校友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及“职场+就业”交流会、分专业师生恳谈会等系列会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相关学科的专家与来自《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邮政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分社的嘉宾及百余名校友一起参加了院庆和学术研讨活动。


感念过往,见证成长

上午的院庆大会以“感念 生长”为主题,并由学院总支书记李淑玲、院长王翠艳、总支副书记张乃佳分别主持感念、见证、生长三个环节。

“感念”篇章以院庆纪念专题片拉开序幕。专题片以精湛的叙事能力和富于表现力的视听语言将教师的回忆、讲述与学生的迷惘、探寻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绿树进行穿插,深情地传达了“感念 生长”的主题,引起与会师生、校友和嘉宾的强烈共鸣。专题片之后,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主任、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社长郭振清代表学校对文化传播学院20年来紧跟时代步伐、锐意进取的努力及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在此基础上,他代表学校对文化传播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与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强化学科特色优势,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三是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领导致辞之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翠艳致欢迎词。她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比喻对学院二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中取得的成绩和“允公允能”“亲爱精诚”“亦仁亦让”的学院文化以及培养“有文化的传播者,会传播的文化人”的育人理念进行了阐述。她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全体师生的坚实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关怀加持下继续茁壮成长。在此之后,原院长李双回顾了自己在学院的工作历程,表达了对学院发展的深刻思考。他倡导以真理为师,强调教育中的公正与纯朴,分享了丰富的职业经验,并对未来的教育提出展望。




在“见证”篇章,参会的学界特邀嘉宾相继发言,表达了对文化传播学院20周年庆典的祝贺,他们分别是彭兰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德明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文学研究》主编,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全之老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文治春秋》主编)、许静老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周敏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院长、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常务副主编)、王利丽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邓如冰老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韵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曲士飞老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书记、教授、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丁宁老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钟海老师(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分党委书记,副教授)。他们热情地分享了各自学院的发展经验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对文化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并表达了未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相关学科的愿望。















在“生长”篇章,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刘琳琳首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她在致辞中在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并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表达了对学院领导、前辈、同事及学生的感激之情。在她眼中,学院迸发着年轻、活力和持续创新的精神,看到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工作并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是教师最大的快乐与骄傲。在此之后,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跃作为校友代表致辞。他表示,在文传学院学习的时光是其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学院不仅教会了他专业知识,更教会了他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正是文史哲的综合培养,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2022级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生田倍滋作为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分享了自己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认识,并强调了学院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的全面支持。她还分享了自己在学院期间取得的成就和荣誉,强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老师们辛勤的指导和学院环境的滋养。最后,她代表全体在校文传学子,向所有辛勤付出的老师和文化传播学院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院庆大会还精心设置了两个惊喜彩蛋环节,分别是AI创作的文传师生相册《光阴的故事》与幸运大抽奖;在下午还有精心准备的“N”个会场和论坛,学界嘉宾聚焦学科前沿,在“跨越分界”中研讨劳动、文化与传播的交织,在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中深化交流。交叉进行的还有第二届“劳动者杯”全国非虚构作品大赛颁奖典礼,著名影视演员高圆圆作为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并致辞。



院庆大会还邀请了多家媒体和出版社嘉宾莅临现场,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翟江虹、《光明日报》文化视野编辑室副主任韩业庭,工人日报社经济新闻部记者姜雨晴,《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李博,《文艺报》文艺评论部记者、编辑许莹,《中国邮政报》主任记者吕磊,中国工人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宋杨,中国工人出版社社科文艺分社策划编辑陈培城等。



师生恳谈,共叙情谊

2025年10月18日下午1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庆典期间,学院三个专业师生在闻道楼104、105、106教室分别同时成功举行校友恳谈会。师生共叙师生情谊,交流成长经历。

中文系恳谈会上,校友们回顾读书期间和老师的难忘点滴,分享了毕业后的发展历程。离开母校多年,大家却都认为: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文史哲的熏陶,对自身的视野拓展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明涛老师鼓励校友“以踏实态度应对职场挑战”;姜燕老师为众人送上暖心纪念品,暖意蓉蓉;解文超老师分享参与本专业教学的心路历程,寄语后学“守正创新”;杨一男老师以“在经典品读中守护文化赤诚”坚守自己教育初心,字里行间满是对学生的关注和期盼。




新闻与传播学系恳谈会上,不同届次校友分享了职业历程,大家围绕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资源对接等话题交流热烈,不少校友表示愿为学弟学妹提供行业建议与就业指导。老师们追忆学子成长点滴,感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特殊经历,寄语校友不忘初心。




戏剧影视文学系恳谈会上,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老师们回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自创立以来,与学院共同成长的历程,对其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在交流环节,校友们踊跃发言,深情回忆了在校求学的青葱岁月,并对母校和老师的培养表达了由衷的感谢。现场的在校生也就专业学习、创作实践中的困惑与师长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火花。




此次恳谈会搭建了师生校友沟通桥梁,为学院发展凝聚了多方力量,彰显了学院深厚的育人底蕴与家校情怀。与会校友纷纷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学院发展,并祝福学院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恳谈会在温馨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校友交流,解惑实践

10月18日下午,学院邀请到了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分享者,他们分别是2007级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院报《新知新觉》主编王博,2007级汉语言文学、2011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王跃和2012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闫泓琪。三位前辈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在场的文传学子答疑解惑。



交流中,目前,王博在甲子光年担任首席内容官,他与文传学子谈论了新闻学的发展现状和新传考研的发展态势,他建议以涿州生活勉励同学踏实做事,他认为招生更看重实习经历,鼓励学弟学妹们进行专业实践,积攒实习经历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现任北京悦享开元科技有限公司CE0的王跃介绍了自己公司经营方向、互联网两个月架构调整并且强调了工作留痕重要性,他认为汉语言专业更适合做从0到1的工作。关于“职场和创业”,他玩笑着回答“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建议学弟学妹要有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闫泓琪现任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剧本》编辑部编辑,交流会上她强调了参与创投比赛和担任枪手对提升编剧生涯简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增加作品量和竞赛获奖能有效增强个人竞争力。针对当前国内编剧的地位和话语权问题,她提倡编剧们应团结一致,共同争取应有的权益。在谈到创作时,建议编剧探索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新兴题材,如人与AI的关系,以确保作品的创新性和时代感。此外,她还分享了考研和考事业单位的宝贵经验,包括如何发表论文、有效联系导师、分析考题以及制定备考策略,特别强调了准备工作应全面且有针对性。



文化传播学院此次院庆活动内容丰富,兼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就业、密切情感、促进合作等多个层面,在学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