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增光传媒前沿论坛:我院举办“算法程序员的边界工作与作为边界对象的算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3-27 03:30:00

2025 年3月26日晚19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处主办、文化传播学院承办的增光传媒前沿论坛“传播与社会发展”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开展。本次讲座以“技术天才的自我驱逐:算法程序员日常实践的边界逆向”为题,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萌老师主讲,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老师主持,23级及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由吴麟老师作简短开场白,向师生介绍了讲座主题、主讲人研究方向等内容。之后,主讲人张萌老师以其所著论文《技术天才的“自我驱逐”:算法程序员日常实践的“边界逆向”》为核心,围绕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四部分,与师生们展开交流。



引言部分,张萌老师紧扣当下时代脉搏,针对全球程序员数量增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算法程序员的高薪与困境等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深刻问题:当边界被镌刻于算法之上,这些边界的实质是什么?边界对于不同群体来说有何象征意义?程序员又是如何嵌入到算法实践中去讨论或产生边界?她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算法程序员这一具体群体,深入探讨他们在受组织环境牵制的情境下,如何进行自主性斗争,以及他们的技术权威是如何树立以及如何失去的。



其次,在文献综述部分,张萌老师从边界与边界工作、边界对象与跨越边界的协调这两个维度出发,为师生们系统梳理了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在探讨边界与边界工作时,她特别强调了社科领域中边界研究的核心议题:即群体如何通过社会职能来获得实践中的权威与控制、如何排除其他群体及谁正确理解了世界。她指出,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边界在差异分类中的张力,而较少关注职业群体自我价值对边界生产的作用。此外,在边界对象与跨越边界协调维度,她援引了Star & Griesemer学者对于边界对象的定义,将其与边界工作进行了对比,并列举了边界对象所具有的动态性、社会物质性、政治性等特点。

研究方法选取部分,张萌老师重点阐述了深度访谈法的运用。具体而言,她通过熟人推荐和线上偶遇的方式,精心挑选了22位从事算法工作的程序员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围绕非专业人士、平台、外围用户这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了程序员在日常实践中的边界互动。



最后,张萌老师从技术天才、自我驱逐等三方面,深入讲解了自己的研究发现。她指出,算法程序员凭借技术边界和道德特质共同塑造了其“技术天才”的形象,并在组织分工中发挥着维持集体竞争性的作用。然而,随着技术的无限进步与人的有限成长之间的裂痕日益凸显,对于企业或组织而言,程序员所具备的价值往往呈现出阶段有用性特征。

讲座尾声,吴麟老师围绕张萌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建议同学们注重学习文献梳理的方法,特别强调了文献综述写作时逻辑性的重要。

随后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倪佳、曾菁、王朝晴等同学踊跃发言,相继就新传研究生所需知识体系、技术是否加剧社会群体间的隔阂、程序员主体性的变化及如何应对裁员风险等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张萌老师细致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