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论学问道:《新闻毕设的制度设计、实践操作与未来思考》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5 08:30:00

为推进新闻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10月24日上午,新闻传播学系举办讲座《新闻毕设的制度设计、实践操作与未来思考》。此次讲座是新闻传播学系“论学问道:新闻传播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李明伟教授主讲,我校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主持,新闻传播学系的全体教师与本科生、研究生同学代表与会。



李明伟教授围绕深圳大学新闻系毕业设计的制度设计、实践亮点与现实痛点展开分享,并深入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点与未来演进方向。



在他看来,深大新闻专业毕业设计制度与实践的核心特质,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四年成长检阅”:其以大型新闻报道作品为核心载体,要求学生完成深度报道、纪录片等实操成果——既对标行业专业标准,又深度嵌入社会调查实践。在实施模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制,学生自主选题、团队共同决策,既锤炼了协作能力与职业化素养,又能让个体在剪辑、采访等专项技能上各展所长、实现自我进阶。同时,毕设制度与实践还构建了“传帮带”的阶梯式教学平台——低年级学生通过观摩建立专业认同,新教师借助指导实践积累教学方法,最终学生以真实可落地的作品检验四年所学,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精准契合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本质。


通过系统的回顾,李明伟教授指出,深圳大学新闻毕设的突出亮点在于“拿作品说话”的硬核导向:毕设成果由新闻作品、项目文本、答辩表现及个人小论文四部分构成,其中占70%权重的项目文本,需详细拆解选题立意、执行方案等幕后工作细节,新闻作品则要求呈现完整专业的成品形态;答辩环节全程公开透明,不仅邀请业界精英担任评委现场打分,更向家长及社会公众开放参与,学生需精心筹备PPT、视频花絮,甚至统一着装以展现职业化风貌,全方位接受检验。



而毕设的实践痛点,恰是“关关难过,痛并快乐”的真实写照:组队阶段存在学生适配难题,需学院介入协调;选题环节漫长且艰难,需多次提交方案、历经反复否定与打磨,方能确定可行主题;执行过程中,既面临“无记者身份难以进入部分机构”的现实阻碍,也存在社恐学生沟通怯场的困境;加之需同步兼顾个人小论文撰写,多数学生因将主要精力投入毕设作品创作,导致小论文精力分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整个过程充满多重挑战,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支撑深圳大学毕设制度长效运行的三大支点,可概括为“理想、制度与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师生共同的新闻理想是核心动力,不断优化的制度设计则为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取消答辩桌、禁止提示纸条、建立多节点全过程管理机制,再加上明确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聚焦核心专业能力提升。过往相对宽松的经济社会条件,让师生得以集中精力深耕创作。不过,近几年来,大环境的变化对毕设制度的持续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生存还是理想”的关键拐点,李明伟教授强调,尽管时代环境变化带来机会收缩、竞争加剧,且媒介生态逐渐向流量主导倾斜,但优质硬新闻的核心价值从未褪色,专业新闻机构在复杂议题处理上的专业性也无可替代,新闻教育绝不能放弃理想底色。为此,学院也在积极探索现实适配路径。



在讲座的交流阶段,新闻传播学系的高传智、宋晖、戴潇雅、刘琳琳等多位教师,以及学生代表乔琳等,积极就毕设制度的设计与实践具体表达自己的观感、想法与困惑,李明伟教授也坦诚地予以回应。策划与主持讲座的吴麟老师总结,深圳大学是全国新闻院校教学改革的先锋,其多年来坚持的毕设制度业内闻名,李明伟教授系统的介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一制度及其实践,对于我校新闻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