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文化传播学院成功举办“跨越分界:劳动、文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10-30 10:50:00

2024 年 10 月 26 日,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中国职工舆情研究所、工会与劳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跨越分界:劳动、文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校区致远楼召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路刚,工人日报社副社长王四新、全总文工团副团长王晓旌,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杨联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姚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熊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红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王利丽、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宪阁、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传霞、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王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谢保杰、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慧敏,我校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翠艳,党总支书记张琛、党总支副书记张乃佳,副院长吴麟、孔敏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2023、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参会。



在领导致辞环节,学校党委副书记刘路刚指出,本届研讨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在75周年校庆新起点上作出的新探索。他勉励文传学院继续发挥全总直属院校唯一文化传播类学科的优势,聚焦工会主责主业,在党的工运理论阐释、工会重大问题学理研究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凝聚力量,担负起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研究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学问的使命。



在兄弟单位领导致辞环节,工人日报社副社长王四新从一位新闻从业者的视角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简称“三个精神”)是劳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他指出唯有做好“三个精神”的传播与实践,才能传导积极的时代价值取向、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活力、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动力;而要做好劳动文化的传播,则既要守住传统的文化根脉、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顺应时势、以开放阔大的视野拥抱时代。



另一兄弟单位领导全总文工团副团长王晓旌则从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的角度强调了文艺在劳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全总文工团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具有各自的优势,双方的资源互补与合作共赢,必将为职工文艺和工会文化建设开辟新的天地。



大会开幕式由院长王翠艳教授主持。在对各位领导与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之后,她简要介绍了参会领导及嘉宾的相关信息,表示本次研讨会既是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专业进一步加强学科融合的新探索,同时也是文传学院积极融入学校劳动+、工会+学科建设的新成果。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及嘉宾在致远楼一楼合影留念,开幕式圆满结束。



大会进入主论坛环节,由我校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姚建华教授和我校文化传播学院李双教授作主题报告。姚建华教授以《从“不稳定性”到“不稳定感”:数字游民研究中的劳动新议题》为题,结合浙江安吉数字游民公社(DNA)的现实案例,讨论了数字游民作为零工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所面临的双重不稳定性:工作不稳定性和情感不稳定性。李双教授则以《从“体面劳动”到“三种精神”:“劳动”话语的传播及其思想形塑》为题,聚焦“劳动”话语的传播及其思想形塑,探讨了“劳动”话语的建构、传播及其内涵与价值变迁问题。





短暂茶叙后,三个分论坛同时开始。

01

劳动与传播

分论坛一“劳动与传播”在致远楼908召开。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宪阁教授主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纪雯雯以《平台经济中的劳动就业》为题展开演讲,她认为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积极的,且在分享经济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是平衡就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研究生吴洁宜作了题为《从流众到共玩: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玩与劳动”的另一种可能》的分享,深入剖析了玩工这一数字劳工群体,解释了作为共玩者的玩家并非传统视野下一具由游戏资本所操纵的行尸走肉,而是在有意识地主导着自我劳动生产过程,并据此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周潇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劳动研究中的拓展个案法》,她以布洛维对赞比亚化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研究为例,阐述拓展个案法的内涵,说明其操作步骤,并提出了关于拓展个案法在劳动研究中的应用的思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高传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媒介化劳动研究方法论初探——以卡车司机为例》,他以卡车司机为观察对象,以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社会如何可能”“人如何存在”为根本问题指向,从方法论层面进行初步探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形式与空间:多元行动者的媒介创新实践与劳动关系治理》。她以工会组织与社会力量的媒介行动为观察对象,具体分析三类经验案例——工会组织的“媒介化治理”尝试、社工机构扎根于“社区”的传播实践,以及关乎“劳动者”的多元社会文化实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孙嘉岳、倪佳作了题为《新媒体平台两会尘肺病议题的解读特征——基于微博、微信、抖音新媒体平台的分析》的分享,她采用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在两会尘肺病议题中,媒体框架如何与受众(评论)框架、受众情绪互动以及媒体报道框架是否在知、信、行层面影响受众。



下半场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副教授主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宪阁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劳动人民”的诞生——以“劳动”话语为中心的一种解说》,发言中他探讨了“劳动”话语与人民建构以及革命正当性的可能关系,并分析该话语的知识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李红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农民个体行为逻辑视角下的乡村劳动:一种经验维度的考察》,在发言中她通过对个体农民行为逻辑视角下乡村劳动的经验叙述与阐释,指出个体农民的行为选择主要有三种逻辑:“理性不及”的逻辑、“自发的”恋土逻辑和“自动的”装置逻辑,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劳动认知的断裂性、劳动选择的情感性和劳动过程的文化性等三种乡村劳动特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刘琳琳博士的发言主题是《群众体育赛事的媒介化新生与平台化转向——贵州“村超”的体育与文化传播动力机制探析》,她运用直播漫游、内容分析等方法,对 2024 年贵州“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直播、短视频及其评论文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发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王紫尧以自己的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劳动者的数字破圈之路——以新农人计划创作者为例》和大家做了分享,详细分析了新农人计划中新生代农民劳动者数字破圈的营销策略、盈利模式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孙鹿童博士发言的题目是《边界工作视角下的事实核查:过程真实与阐述劳动》,以实证的视角对澎湃“明查”、腾讯“较真”、“有据核查”等事实核查平台相关实践做了研究分享,提出了核查行动以坚持新闻真实和还原事实本来面貌为基本行动准则。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张雪静博士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会新媒体智能化发展路径探讨》的演讲,她基于个案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分析了工会新媒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宣传效果提升、工会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02

劳动与文化/文艺

分论坛二“劳动与文化/文艺”在致远楼409召开。上半场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王利丽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率先发言的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吕明涛主编,他指出,劳动者口述史研究通过记录个人经验,描绘社会历史与文化景观,补充官方记录不足。在中国,此研究面临信任建立、伦理保护等挑战,应实施一系列应对策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宋晖以滴滴网约车司机和美团骑手为例,深入探讨了当代劳动者的精神生活与文化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孔敏副教授则从古代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工匠精神与儒道思想。她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和儒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济南大学文学院刘传霞教授阐述了水运宪的《戴花》突破了20世纪50至70年代工业题材文艺的二元对立模式,通过莫正强、杨哲民两代劳模的传奇经历,展现了劳模精神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新时代产业工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彭维锋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强调,面对现状与问题,创新弘扬思路,注重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崔立丰和穆玉婷通过对《工人日报》近十年来关于劳模议题的报道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路径。



下半场研讨会在吕明涛主编的主持下继续进行。首先,中国传媒大学王利丽教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剧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不仅重现传统技艺,还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玉教授通过深入剖析《种地吧》这一节目,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的创新策略,并详细分析了这类节目如何通过真实的劳动场景和互动环节吸引观众。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戴潇雅老师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工程纪录片应当更加注重展现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分析典型工程纪录片,探讨工人形象的多维呈现及其对社会认知和劳动文化传播的影响,强调其在新时代劳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谢寒博士则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探讨了农民题材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谢老师强调,这类纪录片在记录乡村变迁与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不仅捕捉到了农村社会的变化,还反映了农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曾菁,通过对抖音平台上“小朦”这一账号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边缘”人物在新媒体环境下自我表达的可能性。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顾雪芹和张若微也分享了她们的研究成果,聚焦于骑手“花开蒋富贵”的抖音账号,探讨了零工劳动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及其媒介呈现方式。



03

百年‘三工’题材文艺创作

分论坛三“百年‘三工’题材文艺创作”在致远楼509举行。上、下半场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熊权主持。



上半场,熊权教授从“劳动”概念的个人化与组织化入手,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少年中国学会的“工读互助”为例,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劳动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任杰博士则提出自蔡元培提出“劳工神圣”后,“劳工”逐渐成为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与五四新文学重视体力劳动者的平民化倾向相契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分享了对康馨论文《“人力车夫”形象缺席左翼文学考论》的看法。她指出从五四时期书写“人力车夫”体现的“劳工神圣”观念,到30年代该形象在左翼文学中的逐渐消失,反映了中国现代革命思潮的变化及文艺建构的难题。



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工人文学史》作者李惠敏以雷加、程树榛和李云德为主要代表,再论五六十年代的工人作家,探讨其创作成就及对工人文学研究的意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的作者谢保杰老师分析了建国初期的“三工”题材写作。他指出工人作家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理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翠艳教授对新世纪“三工”文学的写作脉络进行了梳理。她指出新世纪的“三工”文学逐渐形成“老工业叙事”与“新打工文学”二水分流的态势,但二者对写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对劳动价值的审视方面则“殊途同归”。



下半场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庆利教授以《我是范雨素》为具体案例,探讨了“北漂文学”写作现象及其女性解放话题。他结合《我在北京送快递》《赶时间的人》等作品指出这类写作是当代文学中具有特定意义的写作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毛夫国研究员聚焦于对新时代工业题材话剧的探讨。他指出工业题材话剧通过创新表达承载与记录国家发展辉煌成就,在当代话剧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系主任曹民博士则讨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劳模题材话剧,重点从《街上流行红裙子》《地质师》两个作品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学观,并思考其对于当代劳模题材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博士生许莹分四个时期探讨了“三工”题材影视创作与时代流变的关系。她提出“三工”题材影视创作应把握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审美与宣传的关系、创作与市场的关系。



来自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讲师王璐博士关注三十年代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她探讨了曹禺等剧作家构建工人群体情境的多维度处理方式,指出这些剧作家的工人书写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与社会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生崔博从自然书写、劳动书写与机械书写三个维度出发,以传统工业诗书写为参照,探讨新工业诗书写所面临问题的可能路径,提出应回归工人最本质的生命体验、在多元化之中重构历史的维度。



落幕

研讨会闭幕式与“劳动者杯”第一届全国非虚构大赛颁奖典礼合并进行,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对劳动、文化与传播三者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对“三工”题材文艺进行了多维度的立体观照,成为文化传播学院庆祝建校75周年和迎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一份学术献礼。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