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上午10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处主办、文化传播学院承办的增光传媒前沿论坛“规矩与方圆”主题第二讲,以线上方式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为题,由《未来传播》编辑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邓树明主讲,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老师主持,文化传播学院全体研究生参与。

邓树明教授现任《未来传播》编辑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及电子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曾担任四川省报业协会秘书长、《新闻界》主编等职务,多次荣获省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在2011至2022年主持《新闻界》期间,他推动刊物改革,提出“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现实观照”的办刊理念,开设“博士生新论”“全球大师访谈”“数字新闻学”等专栏,推动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并实现CNKI复合影响因子位列学科第一。邓教授还著有《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基于180篇文章的观察》等多部畅销专著,在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讲座伊始,主持人吴麟老师首先介绍了设立“规矩与方圆”主题讲座的缘由,主讲人邓树明教授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以及本院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脉络。
在讲座中,邓树明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写学术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研究出来的。”他指出,学术论文的本质是对研究过程的完整呈现,而非单纯的文字创作。成功的传播研究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关键要素:严谨的论文结构与表达、明确的研究问题、合理的研究方法。

在论文结构与表达方面,邓树明教授指出,逻辑清晰是学术写作的关键。他提出了三种核心结构类型,即并列式、递进式与混合式,并强调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基本逻辑框架。
邓教授同时批评了当前部分论文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结构不完整、逻辑衔接断裂、概念使用不当以及口语化表达等。为此,他建议研究生在正式写作前应先精心打磨论文提纲,确保章节之间、段落之间逻辑连贯、层次分明。在语言表达上,应使用规范、准确的学术语言,避免堆砌晦涩术语或随意生造概念。

针对研究问题的确立,邓树明教授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应当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其结论应在研究之前具有不确定性。他通过具体案例说明,许多研究的结论在研究之前就已显而易见,例如那些基于常识、主观感受或现象描述的研究,往往难以对知识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邓教授指出,理想的研究过程应该是在结果揭晓前充满探索的不确定性,“就像开盲盒一样”,只有在研究完成后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他提醒研究生,文献回顾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不足来提炼自身研究问题,避免问题宏大空泛、表达模糊或与标题脱节等常见误区,建议通过反复琢磨与文献调研,确保研究问题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行性。

在研究方法层面,邓教授结合自己评审论文的实际经验指出,约有30%的投稿文章存在研究方法缺失的问题。他强调,严谨的学术研究必须明确展示研究过程,特别是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邓教授系统分析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民族志等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与适用场景,他以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为例,说明研究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以实现与研究问题的精准匹配。他特别指出,方法的复杂性不等于研究的价值,“方法永远是一个路径,一个工具,我们研究的问题才是我们的驱动”。

在互动环节,吴艺歌、王朝晴、康瀛天、付尧同学提出的“理论选择与适配”“研究方法协同与转化”“分析框架的深度构建”“研究方法与问题契合度”的学术困惑。邓树明教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应,也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使在场同学对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获得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小时,邓树明教授以其丰富的学术期刊编辑经验、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传播研究方法论的精彩讲演。讲座厘清了学术研究的基本逻辑,分析了高质量研究的实现路径,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群体在学术起步阶段的方法自觉与规范意识,为今后的论文实践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