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4月21日下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处主办、文化传播学院承办的增光传媒前沿论坛“传播与社会发展”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开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白红义教授应邀作题为《新闻学研究中的“劳动”》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麟老师主持,部分老师、23级及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参与。
讲座伊始,由吴麟老师向师生简要介绍了讲座主题、主讲人研究方向等内容。随后,白红义教授以个人的学术经历为引开启讲座,首先分享了两篇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论文,即《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与《“倒贴钱”的实习如何可能?——新闻媒体实习生劳动过程中的同意制造与“理想游戏”》,指出尽管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相类似,但前者聚焦劳动控制方向,后者探讨同意制造方向。
在学术脉络梳理环节,白红义教授指出当前研究困境:研究对象伴随数字经济迭代更新,而理论工具仍多沿用既有框架。他以《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数字疾驰: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两部学术作品为例,说明了既有理论在解释新兴劳动形态时的优缺点。此外,他还援引王维佳、周弘两位学者在《流量新闻中的“零工记者”:数字劳动转型与西方新闻记者角色的变迁》一文中的观点,表达了自身对“涉及知识劳工的更深层问题尚未在既有研究中获得充分解答”论断的认可。
随后,白红义教授围绕新闻行业的不稳定、新闻业的吸引力、新闻研究的盲点和新闻“工厂”的隐喻四个维度,梳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学理化分析。如新闻研究中,学者更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而非新闻劳动、新闻生产“流水线”方式的形成不利于新闻工作者实现自身的职业期待等。
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白教授系统呈现了国内外研究演进。目前国际学界呈现两大研究路径:第一,“劳动”作为研究对象,如劳动问题的新闻报道、劳动分工、劳工媒体等。第二,“劳动”作为研究视角,如劳动社会学中引入学者布洛维的劳动过程理论、情感社会学中引入的情感劳动理论等。国内学界,台湾学者吴育仁、蔡惠钧等率先以劳动过程或劳动控制视角展开相应研究;大陆学者王维佳开拓性地从劳动关系、阶级意识等维度解构记者劳动过程。
讲座尾声,白红义教授列举了几位从特定视角展开劳动研究的典型学者,如学者夏倩芳、尹瑛对绩效考核制度视角的探究;学者曹晋、王芳着重从弹性雇佣制度及“新闻民工”视角进行剖析等。
在最后的提问与交流环节,张玉洪老师率先围绕新闻从业者劳动过程的研究价值进行深度发问,随后康瀛天、胡蓓等同学接续展开提问,涵盖传媒行业真人秀节目的公众关注度、媒体的绩效考核依据等主题。白红义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并辅以生动的行业案例,逐一回应学术追问,既厘清了理论脉络,又启示了实践方向,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